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我否定過?做任何事情都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達不到目標就覺得自己太差勁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如果是剛剛好達到目標就覺得是僥倖而已,從來不對自己的成績予以肯定,一邊努力,一邊進行著自我攻擊,一邊努力,一邊覺得自己可能不會做得有多好。
先本能地否定自己,然後,再消耗能量去承受自我攻擊帶來的焦慮和羞恥感,結果就是在心理和生理上精疲力竭。
怎樣才能真正把事「做好」,停止這種無意識的焦慮呢?
1 「我不夠好」的慣性思維形成於童年,首先要懂得停止自我攻擊
覺察一下,你是否在努力前就已經陷入了「我不夠好」的慣性批判性思維,無法自拔?
據研究,我們之所以習慣於在一種自我責備和攻擊中去努力,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常常處於一種被責備和攻擊的努力狀態裡。
如果你考試考得不好,父母或者老師有時會羞辱你,你體驗到了一種強烈的羞恥感。
你當然不會接納這樣的自己,你覺得你的父母也不會接納這樣一個你。於是你必須學習,你必須考得更好以避免再感受到被羞辱和不接納的痛苦。
後來,你開始把這種父母對你「永遠不夠好」的挑剔,轉變成一種自我攻擊。於是,很多人長大了,還是很容易對自己複製一個這樣的模式。
心理學中的羞恥感,是個體把所有消極的行為結果歸因於自身能力不足時,而產生的痛苦體驗。
這當然不利於我們瞄準一個困難的目標,並專注完成它。帶著「我不夠好」的內心標籤去努力,你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而最後當這種心理上的失敗感固化,也會映射到你的現實中。
2 做到自我接納,在內心找一個空間,裝下「不夠好的自己」
「我不夠好」的想法,是源於早年形成的潛意識模式,要變得更好,在行動或者制定一個現實的目標前,你首先什麼都不需要做,就真的去接受你的現實,只有這樣,你的努力才會開始變得有效率,更有可能通往你渴望的目標。
你需要在內心找一個空間,接納最真實的想法,裝下那個你認為「不夠好的舊的自己」。
不要因此攻擊自己,或者責備自己,對於一切的既成事實進行接納,才能停止一種惡性循環。
它是你的全部人生歷程累積出來的強大的潛意識的產物,它就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受它的存在,我們才能在這種接受中不再消耗能量去抵抗去譴責去逃避。
最終,我們才能在平靜中,輕裝前行,去塑造一個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