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成長》:90%的人都會焦慮,或許你可以這樣做?

2020-09-26 美琪同學

小愛:「老闆,我的包裹不見了,是不是還在你們店裡,麻煩你幫忙查一下我這個訂單,我買了兩套東西,一套不見,急死我了。」

天剛亮,我的微信又一次收到小愛的這個信息……

上一次她也是找不到包裹來店裡查了攝像頭,她才承認是她自己領走的包裹,但是她卻忘記放哪裡了。

過後,她在家裡又找到了,這次還是同樣的問題,一大早就著急忙慌的找我要包裹。

她的這個狀況讓我想起《內在成長》一書,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況下,就會感覺到焦慮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負面情緒治療方面的心理學家,他研究負面情緒有二十多年。從他研究可以發現每個人焦慮的情景都相似,結局大多是因為自己的緣故造成的困惑。

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的生活編故事。——《內在成長》

01、什麼是大腦情緒反應中心?

當你感覺自己有苦惱情景反應時,這條反應神經在大腦中連接的另一端被稱為杏仁核,這裡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

杏仁核是二十四小時全天無休的監視系統,密切監督你的安危,並掌管大腦中超過千億個神經元及其他功能。

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存活下來,焦慮的大腦寧可錯殺,也不放過。

現如今,人們處於安全的環境,這種情況似乎不存在才對,但是恰恰相反,我們身邊也存在著這種危險,可能是開車在路上,被什麼東西擋住了視線;也可能是像我們上面說的遺忘某件事情或許你喝水不小心嗆到等等……都有可能是杏仁核導致的。

杏核仁決定你的注意力放在哪裡,就算很微小的事情,也會立馬全副武裝捍衛你的一切。

只有當你躲進舒適區,杏核仁才會安守本分。

當我們了解大腦的杏核仁存在的意義,就會發現我們的焦慮、痛苦、委屈等等……負面的情緒,都是它在作怪,所以了解清楚,我們才會明白,原來大腦也會出現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理智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你能快速認知到杏仁核的幹擾是不必要的繞道,才會帶你遠離你身處的穩健軌道,你就可以縮短浪費在焦慮與擔憂上的時間。——《內在生長》

02、認識焦慮,從而坦然的面對

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李嘉誠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總是擔心沒有發生的事情。

比如:坐飛機擔心飛機出事、孩子上課會不會不認真聽課、萬一失業了該怎麼辦、不好好吃飯生病了如何是好等……

當你處於焦慮中,你的情緒就會不安分,你也就處於一種擔憂的情況下,總感覺生活不容易,小心翼翼的活著。

當你發現自己處於焦慮中,可以用上以下的幾方法,助你跳出焦慮圈:

方法一:從感覺當中挑出事實

事實和感覺之間都很重要,但你要根據穩定的事實來做出正確的評估,而不是讓變幻莫測的情緒控制你。

方法二:識別暗示的力量

當別人對你提到可怕事物時,你就像在看恐怖片時會覺得害怕一樣。那麼這種現象就是暗示的力量,恐懼就會更快速地放鬆它的控制力。

你應該根據事實建構你的「實用信息」,而不要仰賴感覺讓自己處於恐懼中。

方法三:用你過往的經驗來應對

當你對某個事情產生有擔憂時,你要用過往的經驗來解決問題,這樣會降低的擔憂的時間。

方法四:想到壞事並不意味這件事會成真

我曾經看到一則這樣的小故事:有一個男人下班回家的路上,途經一座大橋,每次經過他都會擔心大橋突然倒塌,砸到自己。原因竟然是來自他曾經看過的一則倒塌大橋的新聞,因此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想法與可能性的混淆,時間點上的巧合併不構成有意義的連接。

故事的結局是,有一回他回家的路上遇上一個小女孩,女孩沒有錢坐車,招手尋求了過路的男人幫忙送她回家,在車上女孩唱著剛剛學會的歌,當男人再一次途經大橋時,既然忘記了自己的恐懼,那天很從容的途經大橋……

有時你的恐懼來源於你內心不安的世界,只有放下你的恐懼,或者聽聽音樂緩解一下你的神經,才會有助於你走出這種莫名的恐懼感。

方法五:活在當下,感受身邊的美好

沒有發生的事情,想太多會讓人處於焦慮不安或者痛苦中,倒不如讓事情自然發展,讓自己活在當下。

也不要去想過去的事情,因為過去也回不去,想多了人也會痛苦的,我們能做到就是把握當下的生活。

讓自己過好每一天,感受身邊的美好,或許也是一種幸福。

《當下的生活》一書曾說:「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真實的感受現在,不要迷戀過去,也不要太執著於未來。」

03、學會按下暫停鍵,讓自己充充電

在法國巴黎每年夏季8月,整個巴黎幾乎是空城,這一個月時間,大多數巴黎人都在度假,不工作。

他們把城市留給了外來的遊客,這個月也被其他國家人稱,法國人「懶」的原因之一。

同時法國在歐洲國家,也算得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

並且還出了很多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像雨果、羅曼羅蘭、莫泊桑、伏爾泰、巴爾扎克、盧梭等等……這些都是很有名的文學家。

法國人認為,人應該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保持充沛的體力,有利於身心健康,才能更好的工作。

因此有人在網上大呼:「法國的老闆太可愛了,還允許上班打瞌睡,還叮囑同事別打擾打盹的同事。」

或許很多人產生焦慮症原因,也跟睡眠不足有關,當你學會停下來,也許你才能得到更多,收穫更大。

就像白巖松在他的書裡《白說》裡說到的:「生命不只是使用,還需要獎勵。」


結語:

有焦慮並不可怕,這也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問題,只需要理智的對待就可以了。

真正的理解自我,是要做到你能創造一個不受恐懼限制的人生,如此一來,你才能變得更強大。

我是,喜歡讀書和寫作,歡迎留言、關注、轉發,讓我陪你一起成長,願你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

相關焦點

  • 人的焦慮大都來自內在無能,如何化解焦慮,請記住這四個實用方法
    往往一個人容易焦慮的根源是我們想同時做很多事,但是又想立即看到成果。 而事實上,人生的成長從來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是快速達成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成長的規律和本質,或許我們就懂得,化解焦慮的本質在提升我們自己的耐心,學會找到正確的方法去突破它。
  •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之下,我們幾乎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無數繁複雜亂的問題,焦慮也便像藤一樣,纏上來,扼得整個人連呼吸都覺得艱難。有如美國著名心理大師塔瑪·瓊斯基在其所著《內在成長》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艱辛,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的生活編故事。
  • 心理學:人的痛苦來自內在的區分,當你學會這樣做,就能破除痛苦
    所以要想破除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區分,而是安然感受當下,不把自己往套子裡面裝,保持內在的寧靜,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就能變得內心強大起來。一、人的區分意識是痛苦的來源為什麼說嬰兒最具有靈性?二、痛苦也來自我們內在對欲望的設定我們之所以痛苦,與我們的欲望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在商業文化的薰陶下,很多人都認為要很有錢,有房有車,才是一種幸福的人生。當標準這樣赤裸裸被設定的時候,許多人對照這種標準也會產生一種痛苦與焦慮。
  • 焦慮源於未被滿足的內在資源,從根源療愈它
    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成長後的創傷部分,也會給大腦留存情緒感受。大腦裡的杏仁核、海馬體、邊緣系統,組成了我們的記憶系統。一記錄事件本身,二記憶我們的情緒感受。焦慮不可忽視,會給我們身心帶來危害:焦慮使人無法專注想幹的事情;焦慮會引病上身;焦慮會影響睡眠、生活、學習和工作。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借他人故事,詳解人生百態,焦慮亦是成長
    這樣的焦慮是角色所致,裡面有責任和愛。然而,還有一部分焦慮卻來自內心,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精神狀態也不同。當一個人遇到傷心事,心裡的坎兒過不去,會有人安慰說:「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你可以從中收穫失敗的教訓,所以這是成長所需,沒什麼可焦慮的!」
  • 從《內在成長》四個思維習慣破解焦慮症的密碼
    《內在成長》四個思維習慣讓你的心智更成熟,從此遠離焦慮症的圈套 焦慮症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心理上體驗為泛化的、無固定目標的擔心驚恐,生理上伴有警覺增高的軀體症狀。 「如果事情出錯了怎麼辦?如果我搞砸了怎麼辦?
  • 擁抱、療愈內在的小孩 |「動力成長體驗工作坊」招募中
    與柏燕誼一同成長「動力成長體驗工作坊」招募中回歸本真,擁抱(療愈)內在小孩,越來越不喜歡 這樣的「假面人生」或許你成為安撫他人焦慮的祭品很痛苦 苦惱 困惑並且不能自己改變又或許你在用這樣的焦慮管理你的生活 工作 孩子那麼
  • 年輕人在焦慮什麼?認清3個焦慮的真相,或許你會更輕鬆
    於是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焦慮情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來自身邊人的對比、生活的挫敗、愛情的不順、人生目標的茫然、家庭關係的不和睦等都會讓我們焦慮不已。可以說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年齡都會有不同的焦慮源頭,但在面對焦慮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如何才能緩解呢?我認為關鍵就是要先認清焦慮的真相,或許能讓我們更加輕鬆。
  • 《我的成長技能書》:內在成長和外在成長一樣重要,自信這樣練就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特別激勵人。一個大概五歲左右的小女孩,她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鏡子大聲喊:「你是最棒的!你是最棒的!你是最棒的!」從一開始執行的怯懦到最後的灑脫自信,你能夠透過鏡子看到她的眼睛裡泛著自信的光,我看到了一個滿眼滿臉透露出全然自信的孩子,渾身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我相信這個女孩以後會成為一個非常自信的人,而且做事情成功率會比其他孩子高很多。
  • 或許你可以試試這樣陪伴
    不知家有高三生的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煩惱,經過我的耐心陪伴和引導,這幾個孩子現在狀態都不錯,今天我想把這個或許對大家有用的陪伴方式分享出來,讓我們在孩子們高考前更高效的陪伴孩子們。為什麼高考前孩子會睡不著?
  • 孩子的期末考試,你焦慮了嗎
    孩子的期末考試,誰焦慮? 有人說,當然是家長焦慮啊,孩子要是焦慮就認真複習了,你看他,就一沒事人,該幹嘛幹嘛。有人說,我不敢焦慮呀,在家大氣都不敢出。如果我焦慮,影響孩子情緒呀。還有人說,我的孩子真的有點考前焦慮,會不會影響發揮啊?也有人說,有啥好焦慮的,不就一個期末考嗎?
  • 書單 | 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在孩童時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創傷。這些創傷的來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絕、缺乏溫暖、被比較、被賦予太多壓力、被苛責或被批判所造成。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
  • 書單|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在孩童時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創傷。這些創傷的來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絕、缺乏溫暖、被比較、被賦予太多壓力、被苛責或被批判所造成。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
  • 【衛生社團】跟蹤孩子的成長脈搏,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以前的我會回答,「遊戲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在學習了「遊戲運動治療」後的我會回答,「遊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怎樣更快樂和怎樣帶給身邊的人快樂,可以讓孩子更有自信的學習和獲得更高的成績,可以讓孩子學會很多書本知識以外的東西,可以挽救不開心、自暴自棄甚至失去自我的孩子,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
  • 【衛生社團】跟蹤孩子的成長脈搏,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
    →【可怕】已致42人死亡!食安辦緊急提醒:這類「藥材」不可誤食!遊戲陪伴著我們的童年陪伴著我們的成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遊戲離我們越來越遠直至幾乎為零.......以前的我會回答,「遊戲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在學習了「遊戲運動治療」後的我會回答,「遊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怎樣更快樂和怎樣帶給身邊的人快樂,可以讓孩子更有自信的學習和獲得更高的成績,可以讓孩子學會很多書本知識以外的東西,可以挽救不開心、自暴自棄甚至失去自我的孩子,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學習化解內心的焦慮,實現心智的成長
    你焦慮嗎?恐怕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我很焦慮。焦慮就那麼一無是處嗎?進化心理學認為,焦慮是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禮物。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環境惡劣,人類在忍飢挨餓的同時,還要與疾病、野獸、寄生蟲甚至是同類做鬥爭。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存活下來的人類都是佼佼者。
  • 《陪孩子終身成長》:3根支柱,教你告別抓狂焦慮
    導入:管教孩子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特別抓狂特別焦慮的時候?總是覺得孩子哪兒哪兒做的都不對,只要沒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輕則訓斥,重則打罵,反正一天到晚都不得消停?總想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結果總是讓孩子的錯誤行為愈演愈烈?
  • 補習班越來越多,父母越來越焦慮,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於家長們在補習班的問題上為何集體「搶跑」,瘋狂跟風,或許下面這段獨白表現的更為貼切。砸錢報班的行為下,是家長們對孩子前途日益加重的焦慮。家長們熱衷於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主要是來源於家長的教育焦慮。中國式父母的焦慮主要的來源於我們都是以我為你好為出發點,而我們父母可以輸,可是孩子你一定不能輸,就是輸不起。馬東曾經說過,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那些經歷?但那些記憶會深藏於你的潛意識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被淡忘的童年創傷,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
  • 拒絕「焦慮媽媽」「暴躁爸爸」: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你可以這樣做
    要求孩子必須要這樣做,要求孩子不能與自己心裡的預期動作有絲毫偏差。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表現出想要逃避父母,沉溺遊戲,性格也會愈發極端。被課程裡的老師指出這一問題後,我深深的意識到當父母真的不容易,如果沒有一個人來指導,真的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教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