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作家木心
人活於世,總難滿足,完成上一段的目標後,又遇新的不安。到最後,才發現怎麼沒一刻輕鬆過?
拿撫養孩子來說吧,這些「事實」都是哄騙媽媽的假象:
1、「孩子斷奶,生活就好了」(斷奶後還有學步);
2、「孩子學步就好了,不用抱了,就輕鬆了」(不用抱了還有學說話呢);
3、學了說話還有上幼兒園,還有小學、中學、大學……
媽媽的心被孩子帶走,難以擺脫,奔忙、尋找、焦灼。無論何時何地,她們一生都在處理各種「問題」。她們後半生的重心圍著孩子轉,再怎麼盡力,潛意識裡還總是有下一個階段的擔憂。
這樣的焦慮是角色所致,裡面有責任和愛。然而,還有一部分焦慮卻來自內心,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精神狀態也不同。
上學時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買了一筐梨,倒騰了個底朝天,篩選出小部分爛掉的梨先吃。第二天,又有幾個壞了,繼續先消滅掉。依次類推,每天都有「爛梨」吃……。
就這樣,一筐子梨吃完了,沒吃到一個新鮮的,起初的新鮮梨放到最後都變成了爛梨。在梨最水嫩、最新鮮的時候沒有品嘗,吃到嘴裡的全成了爛的。
這不是會過日子,而是悲觀。這樣的人,吃著梨羨慕著別人吃草莓,得到草莓後又會羨慕別人吃芒果……時時刻刻覺得吃的沒有別人好。
不滿足造成不開心,總是在比著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料落差導致進一步的失望,難以達到內心深處的預期,從而掉入焦慮的深淵萬劫不復。
先看紀伯倫寫的一個寓言故事:
巫師在一個國家唯一的井裡下毒,國人都喝了井水,只有國王沒喝。大家都在談論自己沒有瘋,而是國王瘋了,要求廢黜國王。後來,唯一清醒的國王也只能喝下井水,國人和國王一起慶祝國王不瘋了。
社會有自己的運作方式,這是千百年來群體達成的共識,沒必要去挑戰它。在平均水平上生活,人們是有安全感的,而做少數派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有些事情看透不能說透,有些道理不能看得太明白,於事無補的定局只能惹得自己傷心。一個人過於清醒就會顯得不入流,鬧不好會像寓言裡的國王,一個人的世界裡沒有他人。
當一個人遇到傷心事,心裡的坎兒過不去,會有人安慰說:「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你可以從中收穫失敗的教訓,所以這是成長所需,沒什麼可焦慮的!」
這套說辭沒毛病,但凡有人難過時,基本都可以通用。然而,沒毛病就是最大的問題,這番話太對了,滿是說教。對於當事人來說,聽見是一回事,聽進去則是另一回事。
甚至可以說,那些處在萬分痛苦之中的人們,對這番說辭已經麻木了,根本無從走出悲傷。
《一邊焦慮 一邊成長》取材於電影和生活,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愛情、親情、友情、工作理想、七情六慾、菜米油鹽,取材於那些經歷痛苦卻從不曾放棄成長的平凡人。
作者蘑菇姑姑作為心理諮詢師,精心打磨了25篇文章,將各自的性格缺陷、人生困境和平凡卻慘烈的命運,從心理從業者的視角,一針見血地找到他們焦慮背後的心理根源。
這不是教人如何擺脫焦慮的乾貨書,少了說教和空談。而是一個個電影裡完整的故事,我們可以從某個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收穫共鳴和走出焦慮的寶貴智慧。
當我們通過別人的故事、經歷,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問題時,就會以旁觀者的視角分析利弊,在感嘆某種千不該萬不該的瞬間,也是對自己的解救過程。人生猶如一場戲,你我都是戲中人,別太較真,焦慮裹挾著成長、成對出現。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難以走出迷霧時,或許邂逅一個跟自己類似經歷的人,找到知音,就會以輕鬆的心態看問題。通過客觀看待別人的事,為其解憂,然後映射到自己身上,最終得到自我救贖。
想要改變現狀,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就要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以旁觀者視角分析跟自己有相同經歷的人。《一邊焦慮 一邊成長》為大家打開一扇看人生百態的窗口,讓憂傷者從他人的故事裡參悟自己,在焦慮中得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