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借他人故事,詳解人生百態,焦慮亦是成長

2020-08-25 半路圓心

「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作家木心

一不小心就焦慮了

人活於世,總難滿足,完成上一段的目標後,又遇新的不安。到最後,才發現怎麼沒一刻輕鬆過?

拿撫養孩子來說吧,這些「事實」都是哄騙媽媽的假象:

1、「孩子斷奶,生活就好了」(斷奶後還有學步);

2、「孩子學步就好了,不用抱了,就輕鬆了」(不用抱了還有學說話呢);

3、學了說話還有上幼兒園,還有小學、中學、大學……

媽媽的心被孩子帶走,難以擺脫,奔忙、尋找、焦灼。無論何時何地,她們一生都在處理各種「問題」。她們後半生的重心圍著孩子轉,再怎麼盡力,潛意識裡還總是有下一個階段的擔憂。

這樣的焦慮是角色所致,裡面有責任和愛。然而,還有一部分焦慮卻來自內心,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精神狀態也不同。

惡性循環的內在焦慮

上學時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買了一筐梨,倒騰了個底朝天,篩選出小部分爛掉的梨先吃。第二天,又有幾個壞了,繼續先消滅掉。依次類推,每天都有「爛梨」吃……。

就這樣,一筐子梨吃完了,沒吃到一個新鮮的,起初的新鮮梨放到最後都變成了爛梨。在梨最水嫩、最新鮮的時候沒有品嘗,吃到嘴裡的全成了爛的。

這不是會過日子,而是悲觀。這樣的人,吃著梨羨慕著別人吃草莓,得到草莓後又會羨慕別人吃芒果……時時刻刻覺得吃的沒有別人好。

不滿足造成不開心,總是在比著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料落差導致進一步的失望,難以達到內心深處的預期,從而掉入焦慮的深淵萬劫不復。

適當糊塗,別活得太明白

先看紀伯倫寫的一個寓言故事:

巫師在一個國家唯一的井裡下毒,國人都喝了井水,只有國王沒喝。大家都在談論自己沒有瘋,而是國王瘋了,要求廢黜國王。後來,唯一清醒的國王也只能喝下井水,國人和國王一起慶祝國王不瘋了。

社會有自己的運作方式,這是千百年來群體達成的共識,沒必要去挑戰它。在平均水平上生活,人們是有安全感的,而做少數派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有些事情看透不能說透,有些道理不能看得太明白,於事無補的定局只能惹得自己傷心。一個人過於清醒就會顯得不入流,鬧不好會像寓言裡的國王,一個人的世界裡沒有他人。

「焦慮」和「成長」成對出現

當一個人遇到傷心事,心裡的坎兒過不去,會有人安慰說:「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你可以從中收穫失敗的教訓,所以這是成長所需,沒什麼可焦慮的!」

這套說辭沒毛病,但凡有人難過時,基本都可以通用。然而,沒毛病就是最大的問題,這番話太對了,滿是說教。對於當事人來說,聽見是一回事,聽進去則是另一回事。

甚至可以說,那些處在萬分痛苦之中的人們,對這番說辭已經麻木了,根本無從走出悲傷。

《一邊焦慮 一邊成長》取材於電影和生活,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愛情、親情、友情、工作理想、七情六慾、菜米油鹽,取材於那些經歷痛苦卻從不曾放棄成長的平凡人。

作者蘑菇姑姑作為心理諮詢師,精心打磨了25篇文章,將各自的性格缺陷、人生困境和平凡卻慘烈的命運,從心理從業者的視角,一針見血地找到他們焦慮背後的心理根源。

這不是教人如何擺脫焦慮的乾貨書,少了說教和空談。而是一個個電影裡完整的故事,我們可以從某個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收穫共鳴和走出焦慮的寶貴智慧。

當我們通過別人的故事、經歷,站在較高的角度看問題時,就會以旁觀者的視角分析利弊,在感嘆某種千不該萬不該的瞬間,也是對自己的解救過程。人生猶如一場戲,你我都是戲中人,別太較真,焦慮裹挾著成長、成對出現。

小結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難以走出迷霧時,或許邂逅一個跟自己類似經歷的人,找到知音,就會以輕鬆的心態看問題。通過客觀看待別人的事,為其解憂,然後映射到自己身上,最終得到自我救贖。

想要改變現狀,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就要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以旁觀者視角分析跟自己有相同經歷的人。《一邊焦慮 一邊成長》為大家打開一扇看人生百態的窗口,讓憂傷者從他人的故事裡參悟自己,在焦慮中得以成長。

相關焦點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 談談焦慮的常態化:正視、和解與共存
    失眠半年的我,一直在尋找方法從焦慮中走出,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以下簡稱《焦慮》),失眠有所緩解,我像是迷失在沙漠中的探險者,此時找到了回家的路。,一邊成長》是著名的心理作家蘑菇姑姑的作品,她擅長情景式寫作,用一段段故事治癒一顆顆心靈,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焦慮算個啥?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有的是辦法
    蘑菇姑姑,她仿佛看穿你我的內心,讀完《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我們大致可以,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困惑,並且得到或多或少的解答。 正如三毛曾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全書分別圍繞,童年時期、青春時期、成年時期的不同癥結,給於讀者答疑解惑。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學習化解內心的焦慮,實現心智的成長
    時代的極速發展與自身的界限常常使我們彷徨失措,在動蕩不安中我們總是害怕被社會拋棄,於是難免產生焦慮的情緒。既然焦慮無法避免,我們應該怎麼與焦慮和睦相處呢?通過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一書,我們也許能獲得經驗,學會重新和焦慮建立聯繫,達到增強自身心智的目的。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接納焦慮,才能助你更好地自我成長
    焦慮,一邊成長》書的開篇說到,既然焦慮永遠都在,那麼和焦慮相處的「我」就更重要了。我們每天在各類的角色中繁忙,唯獨留給「我」的時間是最少的,所以,焦慮是來提醒我們,看見我,接納我,讓我來助你成長! 一: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很多人看似經歷了很多,但這些經歷並沒有變成難能可貴的經驗,反而成為前行的絆腳石。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何老師說:人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綁架
    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這書告訴我們焦慮的情緒是怎麼來的,我們該如何與它相處。《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正如蘑菇姑姑《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書中所說:每一件讓你焦慮的事,都是上天為你打開的一扇門。1、自己人生,不該只為討好別人而活著馬斯洛說,如果要孩子在「讓自己開心」和「得到他人認可」之中選一個,通常孩子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因為如果一個環境總讓孩子不安,他會扼殺自身的情感去滿足別人。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尤其用在孩子教育上
    親戚對我喋喋抱怨,我看著她又是焦慮又是怨婦的臉,腦海裡想到的卻是這兩天手不釋卷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這本書。本書由二十五篇文章組成,取材於影視劇、周邊生活、諮詢案例,這些平凡生活中的愛情友情親情,孩子教育,工作理想,他們各有各的性格缺陷、人生困境、焦慮迷茫,輕而易舉地引起了我的共鳴,更是擊中我的痛點,如同我的這位親戚,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一邊焦慮一邊懶散,這「病」有解嗎?
    有時間焦慮、沒時間行動,只知道焦慮、不願意行動,甚至於一邊焦慮、一邊懶散,的確是一些年輕人存在的「毛病」。他們之所以焦慮,一個原因是,想得太多了,或者說思考得太多了。比如一位20歲出頭的女大學生說:「有時我對朋友說了一句話,事後總覺得別人誤會了自己的意思,甚至會因此失眠。後來一問,對方根本不在意,是我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這都是非常小的事,但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我們一邊成長,一邊堅強,一邊念念不忘!
    楔子:青春呼嘯而過一閃而逝的歲月裡,無數朵花無數片葉子在阡陌紅塵之中隨著季節的更迭變換了容顏,它們靜謐地落下,溫柔了大地,妝點了泥土,告別了歲月;有些時候會莫名地覺得青春的詞眼在時間的閃光中,是個傷感的詞,它在我青春的字典裡,象徵著傾世卻短暫的錦瑟年華,美麗傾心,卻稍縱即逝,只留給了世人不願割捨的情懷和遺憾;它象徵著朦朧青澀真實而真摯的情感經歷和情感故事
  • 現代帶娃模式:一邊焦慮,一邊佛系,一邊暗自努力
    》,又名《成長系列》。她跟蹤拍攝了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人生十年,分別是農村女孩馬百娟,小鎮青年徐佳,大都市少女袁晗寒的人生十年。三個階層,三條不斷尋找人生出路的成長軌跡。他一邊低著頭一邊搓著手,說:「我覺得我在爸爸的眼中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一隻股票,他不斷的告訴我在我身上投入了多少錢,可是我卻浪費了他的投資,沒有得到他希望看到的回報,我覺得我好像就是一隻他投資失敗的股票。」
  • 一邊是生活的壓力,一邊是浮躁的風氣,我們能不焦慮嗎?
    在現在的社會中,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上來自家庭的事情越來越多,造成了很多朋友們產生焦慮的問題。最近這幾年來受這種社會焦慮的問題,導致人們的情緒越來越消極,而受這種消極情緒影響的人也越來越多。因為每個人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一種擔憂,因為焦慮是一種情緒,而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我們處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下,可能無法去處理一些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帶來的比較衝突的事情。這到底是為什麼讓人們產生這樣的問題呢?甚至有人因焦慮的問題而會抑鬱,不願意與這個世界去交流,也不願意與這個世界去接觸,他們就會越來越封閉自己。
  • 《終身成長》:想不焦慮,就要學會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接下來我會從三個方面闡述從成長型思維中得到的幾點啟發。他們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和他人的比較以及最終的結果上,卻不曾能真正的紮根下來,在一個領域,不問結果,默默深耕,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特點,這樣的人由於只關注最後的結果,如果最後失敗了,對內他們會進行自我攻擊,對外他們會將失敗的責任歸咎於他人。
  • 家長會上爸爸痛哭直言壓力大:中年人的焦慮是一邊隱忍,一邊不甘
    一邊是支撐生活的工作,一邊是孩子的教育,無論他多麼努力,都不能顧得周全。在家長會的那個群體中,他只是學生的家長。但在這個社會上,他還有很多的角色需要扮演,每一個角色對他,都提出了要求,很多壓力都需要他自己默默承擔,默默焦慮,默默化解。
  • 活動首發 | 焦慮團體體驗、探索和成長,對負面焦慮說NO
    、抗爭到從焦慮中成長的有效方法。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欲望,與他人的期待和解,突破焦慮的束縛、將焦慮轉化為成長動力,遠離煩惱與痛苦,獲得屬於自己的精神力量本團體旨在為焦慮群體提供量身定製的每日治療計劃,幫助大家從心理、身體、親密關係與原生家庭、環境壓力、文化五個方面全面了解焦慮,從焦慮中獲得生命成長的能量。
  • 《兩隻老虎》:誰不是一邊遺憾,一邊成長的大人?
    1電影裡張成功被綁架後讓餘凱辦的三件事,其實就是他自己過去人生中留下的遺憾,是心結,是坎。愛情、友情、親情三塊大石頭壓著,讓張成功接下來的路走不下去了。其中第一件就是去找自己的前女友周原,問她對自己是什麼看法。
  • 對於孩子要不要學奧數,一些家長是不是一邊焦慮一邊矛盾著?
    對於孩子要不要學奧數,一些家長是不是一邊焦慮一邊矛盾著?不學吧,怕孩子落後於別人,以後升學吃虧。學吧,孩子不一定吃得消。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本身基礎還沒有穩固的情況下,又去學奧數,無疑會打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 鐵腕虎媽的教育方式引熱議:理解家長焦慮,但別忘了成長規律
    節目中,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教育問題,也直擊當下的教育百態。其中,有一位虎媽的教育方式引起了許多家長關於教育問題的討論。她對自己的強勢的教育理念直言不諱:「我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小朋友是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的」。
  • 拒做焦慮的職場媽媽,培養孩子自主成長的好習慣
    很多媽媽和我的這個朋友一樣,期待我們的孩子無時無刻都是充滿鬥志的樣子,都是熱愛學習的模樣……很多家長們已經習慣了焦慮孩子當下的知識學習,我承認,學習真的很重要,重要到其實完全不需要再用具體語言描述它的重要性,已經根植到每一個媽媽的心裡,那是孩子通往夢想之路,是孩子未來精彩人生的保障,怎麼能允許我們的孩子在這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怠慢或厭煩
  •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我想這都是一個過程,一個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必經的過程,我相信終究我們會擁有教育的力量,一起加油!……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之下,我們幾乎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無數繁複雜亂的問題,焦慮也便像藤一樣,纏上來,扼得整個人連呼吸都覺得艱難。有如美國著名心理大師塔瑪·瓊斯基在其所著《內在成長》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艱辛,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的生活編故事。
  • 生活說說很現實的說說:一邊成長,一邊受傷,這便是青春
    5.一邊成長,一邊受傷,這便是青春。當所有人都說你是好人的時候,你有很大機率是個沒有原則的人。 世界上沒那麼多人在乎你,所有努力都還是為自己,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樂趣。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於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 汐文七丨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誰不是一面流淚一面努力奮鬥
    #勵志語錄#看不到的傷痕最痛苦,流不出的淚水最辛酸,默默隱藏的委屈才叫委屈,笑著笑著哭了的才叫心疼而成長的代價,是一份美麗的痛,總要陪伴我們一起去成長,抬起頭,看著刺眼的光芒,好像一切又開始了看著你的臉頰,帶著風的路,誰能知道你膝蓋上的淤青,曾經摔過多少次;誰能知道你被一個小小的石頭絆倒過多少次路,總會有幾分坎坷,一邊慢慢地攀爬,一邊慢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