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2020-11-09 亂紅飛過鞦韆去

聰明睿智的藝術,就是了解該忽略什麼的藝術。

——威廉·詹姆斯

12月4日,演員胡可在自己的公眾平臺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用力量去教育,也時會讓焦慮在心中蔓延,我想這都是一個過程,一個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必經的過程,我相信終究我們會擁有教育的力量,一起加油!


聰明如胡可,在呈現焦慮的同時,也樂觀地認清了焦慮的本質會最終被克服,然而現時今日,我們還有太多的人,一再地被各種各樣的焦慮圍追堵截,不知不覺地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如果我失業了,房貸怎麼辦?

如果孩子成績還上不去,未來怎麼辦?

如果媽媽病了,要花很多錢怎麼辦?

如果我這個設計方案搞雜了,接下來的工作要怎麼辦?

如果我突然遭遇意外,家人怎麼辦?

如果我投資失敗,以後怎麼辦?

……


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之下,我們幾乎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無數繁複雜亂的問題,焦慮也便像藤一樣,纏上來,扼得整個人連呼吸都覺得艱難。有如美國著名心理大師塔瑪·瓊斯基在其所著《內在成長》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艱辛,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的生活編故事。


但是,我們從這一連串的焦慮故事裡收穫了什麼?似乎除了恐懼、膽怯、抑鬱,我們什麼也沒有收穫!所以,這些用焦慮組編的故事,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一種全然輕鬆的狀態下迎戰生活,而不至於被無邊無際的焦慮拖下絕望的深井!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塔瑪·瓊斯基作為一名負面情緒方面的治療專家,她對負面情緒的研究已有20年之久,在塔瑪·瓊斯基看來,一切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


你不希望一直坐人生的冷板凳,卻又不知道新的改變會帶給你怎樣的結果。要知道,一腳踏入這一潭不知是冷是熱的水中,本來就是產生焦慮的根源。不安和焦慮會隨時等在那裡,向你證明你解脫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樣的保護機制會讓你一直無法走上正道,把你的注意力從你需要聚焦的地方移開,從而迫使你努力與最糟糕的情境搏鬥。


事實也確實如此,老祖宗教育我們『有備無患』的生存法則讓我們用過了頭,常常會為一些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而煩惱、焦急、抑鬱、恐懼:


你想要演繹一場完美的演講,儘管你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在演講開始之初,你依然擔心自己會不會忘詞,會不會表現得不夠優秀,會不會緊張到無法繼續!


你想要趁著假期,帶孩子開始一場徒步之旅,雖然你具備豐富的徒步經驗,也有充分的準備,但是你還是會在出發之前生出重重焦慮,萬一旅途經歷突發事件怎麼辦?萬一孩子體力不支撐不到終點怎麼辦?萬一自己病了或是孩子受傷了怎麼?


你工作數年,好不容易存下一筆積蓄,想著終於可以按揭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了,可是這時候你又恐懼於邁的父母沒有足夠的養老儲備,年幼的孩子沒有足夠的教育資金!


甚至,即便身體健康的你,在目睹周圍人群經歷疾病的過程中,也會暗搓搓地猜測著自己會不會突然生病,而導致整個家庭的運轉崩塌呢,而最可悲的是,這樣的擔心你往往都不會說給第二個人聽……


類似於『有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般,有一百個人,也絕地能生出一萬種焦慮,而導致我們總是焦慮重重的一個根本性原因就在於:


我們對於未知的恐懼思慮過多,而且大多都偏向於一些負面情境的猜想和應對設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我們大部分注意力的偏移,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促使你的生活雜亂密實的焦慮幹擾下最終亂成了一鍋粥!


解決焦慮的前提是擺脫過度猜想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比如原本興高採烈的去參加一場聚會,結果卻因為自己的到場周圍有那麼兩三個人沒有表現出異常歡迎的姿態,因而內心就集起了憂慮,猜測著對方會不會不喜歡自己。


也可能是在場的某位挨個敬酒,卻偏偏有意無意繞過了你,你也會過多猜想,這個人是不是對我有什麼看法?為什麼他敬酒偏偏要繞過我呢?但也極有可能他只是疏忽大意罷了。


也有可能你給熱戀中的情侶發了一條表白衷心的消息,他卻遲遲沒有回覆你,這時候剛剛還浸在幸福中的你突然就生出了一些恐懼,他會不會變心了?會不會是在和別人談天說地呢?會不會是因為反感你了才不回消息?


像約瑟夫·李竇在《腦中有情》一書中所說:人類天生會為了應付過去老祖宗遭遇的危機而做準備,這些準備可能讓我們陷入麻煩,因為這會害我們對於在現代世界裡特別危險的事物生出恐懼感。


如同塔瑪·瓊斯基所言,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很快地從小挫折中恢復,幾乎不用把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我們因這些小挫折而聯想到的大麻煩卻會瞬間將我們擊潰,可能需要很久時間才能從這些負面情境中掙脫開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為什麼生活中一絲絲蛛絲馬跡的負面因素總是有那麼大的威力,讓我們無法冷靜思考,從而總是繞著一堆預設的麻煩打轉呢?


塔瑪·瓊斯基博士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當你感覺到自己因為備感苦惱的情境出現反應時,這條反應神經在大腦中連接的另一端被稱為杏仁核,這裡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杏仁核是二十四小時全天無休的監視系統,密切監督你的安危,並掌管大腦中超過千億個神經元及其他功能。早期人類必須和生存的威脅共存,比方說鬼祟飢餓的美洲豹和陰險狡詐的毒蛇,焦慮的大腦寧可殺錯,也不可放過。即便是最輕微的風吹草動,我們也會逃得遠遠的。


可是,這樣的大腦機制又能幫得上我們什麼忙呢?似乎經歷過焦慮的朋友們對此都深有體會,往往是我們得以冷靜下來,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可是,當危險來臨的那一刻,即便這危險只是你的一種假想和預設,你也會處於驚嚇而似小鹿亂撞般失了陣角。


當然,這也怨不得你,一旦杏仁核出來主導全局,你的整個身體就只能聽命行事。所以,我們抗拒焦慮的前提便是不要對微小的負面因素做龐大的過度猜想,不要讓一些子虛烏有的虛設情境調動你的杏仁核,而應該讓你的理性之聲坐上駕駛座,奪回人生的主導權!



如何擺脫過度猜想呢?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導致我們總是很輕易就陷入焦慮的一個至為關鍵的因素,便是我們對於負面情境的過度猜想,而想要生活步入正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最好方法,無疑就是擺脫過度猜想。


那麼,當那些負面因素侵襲到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擺脫過度猜想呢?


1、重新設定內在的定位系統


塔瑪·瓊斯基博士曾和家人有過一場非常不開心的郊外之旅,用她的話說,原本三十分鐘可以欣賞寧靜風光的短途旅行,結果成了兩小時的繞路暈車體驗,而原因僅在於瓊斯基的老公堅持自己不用導航也能找得到路,甚至拔掉了導航插頭。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焦慮侵襲我們的時候,我們明知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將我們的生活搞成一鍋粥,但是我們卻不願意從自己虛設的負面情境中把自己抽離出來!


所以,當我們遭遇這樣的經歷的時候,要學會讓自己重新坐回人生的駕駛座,召喚個人內在的導航系統,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長時間的脫軌人生!



2、檢視下大腦列車,回歸理性之路


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家人晚歸,或是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出現在某個場合,我們一般都會迅速陷入焦慮,猜測他是不是出什麼事兒了?會不會很嚴重?是不是嚴重到連打個電話通知家人的行為都無法完成……


這樣一再誇大的猜測會讓我們瞬間陷入瘋狂的焦慮,似乎這種預設的危險已然成為事實一樣,但其實這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放鬆下來,要知道惡性事件的機率非常小,家人或許只是因為堵車或者別的原因,而導致遲到一會罷了。而當你學會把脫軌的大腦列車在很短時間拖回正軌的時候,那種瘋狂的焦慮便也會銷聲匿跡。



3、避免繞大彎


其實,也不僅僅只是焦慮患者,我們遇到事情大多都會第一時間往最壞處想,這幾乎是人類保護自我的一種本能,就像遭遇風吹草動,我們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草叢裡會不會有蛇出沒一樣,其實,並不是每一場風吹草動後面都一定藏著巨毒的蟒蛇,這個概率太低太低。


這時候,與其讓大腦去肆意猜測尚未造成危險的可能,不如儘快從這個思維模式上跳脫出去,因為,比起風吹草動後有可能出現的蟒蛇,跳脫這種令你焦慮恐懼的思路,就更不具備危險,所以,你幾乎不用付出代價,就可以控制思維不要讓它去繞彎路,因為大多的彎路都是沒有意義的!



煙火人生,實為不易,因而我們時常會因為種種憂慮而陷入瘋狂的恐懼與焦慮之中,這不僅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更,還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令你無法四平八穩地去處理眼下的生活,所以,當憂慮來襲,焦慮侵擾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把自己大腦的列車拖回生活的正軌,像塔瑪·瓊斯基博士所說的那樣:要相信世界永遠無法拋棄你,只要你還未丟失真正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擺脫焦慮,才能長久的進步和成長
    在此之前,我以為強迫症就是日常的一種習慣而已,只要不嚴重到影響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在《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一書中,作者卡洛琳·戴奇就把強迫症歸為「焦慮症」類型的一種。卡洛琳·戴奇,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培訓師、作家和主持人,擅長催眠、焦慮管理、情感調節。她擁有超過35年的臨床經驗,目前擔任密西根州法明頓山焦慮症治療中心主任。
  • 科學減壓:教你看透焦慮本質和三個有效方法擺脫焦慮
    下面我會從焦慮本質以及如何緩解焦慮這兩個維度來給出解答和提出建議,讓你擺脫刷微博上癮的焦慮,用更良好的心態面對本次疫情。 你說的沒錯,如果以打針注射為例,生理的痛苦是注射時針尖扎進皮膚那個瞬間的痛苦,而心理上的痛苦則是針尖還沒扎進皮膚前的心理壓力和焦慮,負責焦慮和壓力的腦區被稱為「insula腦島」,卡巴金團隊用同樣的方法證明了有長期冥想習慣的受試者在相同條件下,更不容易陷入壓力和焦慮狀態。
  • 人的焦慮大都來自內在無能,如何化解焦慮,請記住這四個實用方法
    焦慮,如何化解內在的焦慮,更多的需要深刻理解,焦慮的根源和本質是什麼?克服焦慮,往往是我們被太多的事情所遮住,不懂得該如何啟動,內在就會變得心慌,而學會克制自己的貪戀,找到自己最應該做的,你的內在心定了,我們就會把所有的精力用於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反而會有最好的效果。
  • 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只需內在療愈
    作者:思考脫貧01最近,由周迅、趙雅芝主演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正在熱播。整部劇講述了林緒之(周迅飾演),為擺脫童年的心理陰影,不惜揭露內心的傷疤,敢於直面恐懼,最終自我療愈的故事。面對焦慮時,我們要深挖出到底是什麼產生了焦慮,然後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實現自我成長,擺脫焦慮。
  • 老人擺脫焦慮從接納生理和心理變化開始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甚至為一點小事就提心弔膽、緊張恐懼,莫名的身體「不舒服」。有關專家認為,焦慮已成為老年群體中較常見的心理狀態,但這種情緒常被忽視。「莫名其妙」的身體不適76歲的朱阿姨,身體健康,生活可以自理。她住進養老院一年了,但最近在考慮回家住,原因是養老院的費用提高了,而她的退休工資又比較低。
  • 焦慮是人生常態嗎?擺脫焦慮提升能量的6個方法 快樂密碼空間
    如果你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你對自己要求極高,如果你一直陷入拼命工作狀態無法自拔,如果你開始對孩子有情緒、控制,如果你開始無意識的與家人爭吵………那麼,你都正在經受著焦慮的侵蝕。以下是關於擺脫焦慮提升能量的6種方法,希望可以對「焦慮症候群」有幫助。
  • 《 認知覺醒》:認識你的大腦之後再來擺脫焦慮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老師認為,「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既然認知影響選擇,那就得先搞清楚認知是什麼。
  • 活動首發 | 焦慮團體體驗、探索和成長,對負面焦慮說NO
    然而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是,焦慮又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焦慮乃是成功和幸福的源動力,只有過度的焦慮才會使你陷入失敗的泥沼、精神分析師到心身科醫生的30年成長過程中所收穫的與焦慮從相識、抗爭到從焦慮中成長的有效方法。
  •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明明在試圖擺脫焦慮,卻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
    許多患有焦慮症的人之所以越來越焦慮,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焦慮的感覺,以及引發焦慮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選擇有效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一些人處在焦慮情緒中時,因為感覺太過痛苦難以忍受,可能會採用一些最糟糕的方式來擺脫他們焦慮的感覺。
  • 與孩子一起擺脫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有焦慮傾向,從這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非常容易攜帶焦慮的氣息,因為這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唯一認知的行為方式。我會在治療中反覆移除孩子大腦中的「負面暗示」,同時也會囑咐家長不再給孩子繼續輸入焦慮的暗示,並且尊重孩子的喜好(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從來不關注自己開不開心),導致生命的不開心。所以,父母不焦慮,給孩子正向的暗示和鼓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 焦慮測試 | 如何才能不焦慮?附7種緩解焦慮方法
    ,仿佛是被無形的繩索捆住,想拼命擺脫卻又無法動彈。 有時候,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醒我們關注和處理緊要的事物;但如果一直處在焦慮狀態,或者承受著過度的焦慮,感覺透不過氣、恐懼不安,長期影響到睡眠和生活,那則需要引起及時的關注,並積極應對和調節。
  • 心理書籍《工作不焦慮》:擺脫焦慮,開啟幸福人生的4步法
    現如今處在快節奏生活的人們,焦慮指數卻一直在上升,「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焦慮引發的社會問題越發普遍,值得重視。前段時間由黃軒、佟麗婭主演的電視劇《完美關係》引發了關於焦慮症的討論,一向擅長處理他人危機的金牌危機公關人衛哲長時間受焦慮症的困擾,幸好他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修通了自己。
  • 焦慮是人的本性,《認知覺醒》才是有效改變的開始
    現在,他將這些放入了自己的新書《認知覺醒》中,其中不僅涵蓋7大底層概念,以及關於成長的20個關鍵點,還給予處於焦慮與迷茫中的你清晰的成長路徑。一、找出自己焦慮的根源所在在直面焦慮的時候,可以借鑑作者的方法,仔細分析一下引發自己焦慮的原因,畢竟每個人焦慮的根源都是不一樣的,唯有找準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 大腦一片空白、不能集中注意力… | 如何才能擺脫考前焦慮?
    伴隨緊張情緒的蔓延,有些家庭形成了「焦慮PLUS」。一篇刊登在《心理研究》雜誌上的論文表明:高考前,中重度考試焦慮學生偏高,佔總人數的35.05%,並存在男女生差異和文理科差異。結論是部分高三學生高考考前焦慮問題嚴重,對這部分考生進行考前心理輔導尤為迫切和必要。
  • 了解焦慮,才能和焦慮「和睦相處」
    可分為廣泛性焦慮和驚恐發作兩種形式。患者持續性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合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廣場恐怖或社交恐怖,方可確診為廣泛性焦慮;而驚恐發作患者平時生活中與常人無異,驚恐障礙每月發作三次以上,一旦發作,患者會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
  • 打敗焦慮的有效方法
    打敗焦慮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既然擺脫不掉,我們就要退而求其次,想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帶著焦慮去生活?帶著焦慮去生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正確認識它。從感受的層面來說,焦慮真的不是一個好的事情。當你為一個人,或一件事而焦慮時,會坐臥不寧,會忐忑不安,甚至會心發慌,手顫抖。從本能上說,我們會討厭一切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東西。
  • 2020年鄭老師開年強迫症社交恐懼焦慮 方向認知衝突心理講座
    內在的心裡痛苦。表現為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情緒、強迫意向,求助者心裡感到很痛苦,總想擺脫,擺脫不了。強迫症的治療,第一點可以說,就是很多求助者,犯了一個主要的錯誤。他們這麼多年老是幻想,針對症狀,去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錯誤,這是最常見的。強迫症的機理,就是找方法去解決症狀本身,這麼多年他會體會到,反而越搞越糟。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反而是一種強化。
  • 《內在成長》:90%的人都會焦慮,或許你可以這樣做?
    她的這個狀況讓我想起《內在成長》一書,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況下,就會感覺到焦慮。——《內在成長》 01 當我們了解大腦的杏核仁存在的意義,就會發現我們的焦慮、痛苦、委屈等等……負面的情緒,都是它在作怪,所以了解清楚,我們才會明白,原來大腦也會出現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理智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你能快速認知到杏仁核的幹擾是不必要的繞道,才會帶你遠離你身處的穩健軌道,你就可以縮短浪費在焦慮與擔憂上的時間。
  • 被焦慮吞噬
    有人並無客觀原因而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常常無緣無故害怕大禍臨頭,擔心患有不可救藥的嚴重疾病,以致出現坐臥不寧、惶惶不安等症狀。這種異常焦慮,屬精神疾病的一種表現。焦慮的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如何迅速地採取各種措施,緊急調動各種價值資源,以有效地阻止現實或未來事物的價值特性出現嚴重惡化的這種趨勢,使之朝著利好的方向發展。
  • 淺談如何引導初中生走出焦慮的心理誤區
    為此,筆者在教育教學中對幫助他們調節情緒、克服障礙,使他們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和生活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具體操作如下:   一、全面了解,認真分析學生焦慮的原因   學生焦慮的原因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兩方面。造成學生焦慮的內在原因主要有生理、心理兩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