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擺脫焦慮

2020-12-11 TBM精彩心智工作室

我們慢慢對焦慮的了解越來越多了,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的焦慮跡象,比如:

  • l 孩子反反覆覆跟你確認一件事,「如果……會怎麼樣?」,無論你如何安撫或確認,孩子仍然表示出擔心、害怕。
  • l 拒絕一個人睡覺,如果你強行讓他一個人睡,他會非常痛苦不安。
  • l 害怕某件事情(比如:去擁擠的地方、上學、上廁所、與陌生人說話、與人交往、舉手發言、站在高處、坐飛機、打針、受傷 ……)、某種東西(比如:食物、動物、昆蟲、細菌、聲音、圖像、氣味、血 ……)。
  • l 孩子經常會有一些緩解焦慮的行為、對策或身體反應,比如:眼睛移開需要關注的人或事、走神、咬指甲、頻繁檢查計劃、作業或功課、拖延、擔心很多未發生的情況、拒絕扔掉不必要的東西、與家人分別時異常痛苦、需要陪伴、極度害羞、無法有正常的社會交往、時常發脾氣、身體顫抖、大聲呼吸、嘔吐、頭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有焦慮傾向,從這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非常容易攜帶焦慮的氣息,因為這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唯一認知的行為方式。 來找我治療某些症狀的孩子,比如:拖延症、走神、咬指甲、強迫症、抑鬱症、恐懼症,他們身邊的親人經常是非常焦慮的,從小給孩子大腦灌輸的信息多半是:後果問題,即對未發生事件的負面預判,於是訓練出孩子大腦自動地對未發生事件提前做負面想像。 如果某件事件,在孩子的頭腦裡是負面的、恐怖的、痛苦的信息圖像,孩子的潛意識必定會創造出迴避的辦法,目的是幫助孩子擺脫痛苦。 然而,潛意識是不分好壞、對錯的,它創造出來的逃離辦法往往會讓生命發生各種「問題」。 比如: 潛意識創造出來的拖延辦法,會讓孩子寫不完作業,雖然拖著不寫作業的時候不會品嘗「做作業的負面後果」,但最終老師家長的責難必然會印證孩子大腦中「寫作業的負面後果」,於是孩子的大腦會更加努力地「拖延」。 又比如:潛意識創造出來的走神的辦法,會讓孩子逃離當下的緊張、不開心和擔心害怕,走神的時候孩子的生命是放鬆愉快的,但走神會更加迫使老師家長著急、擔心,隨之老師家長會更加使勁地提醒孩子要全神貫注,而人的意識系統根本就鬥爭不過潛意識,越是要求、提醒或逼迫,孩子的走神現象會越是厲害。我會在治療中反覆移除孩子大腦中的「負面暗示」,同時也會囑咐家長不再給孩子繼續輸入焦慮的暗示,並且尊重孩子的喜好(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從來不關注自己開不開心),導致生命的不開心。所以,父母不焦慮,給孩子正向的暗示和鼓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焦慮,應該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儘早接受治癒,又快又好又不需要打針吃藥。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接受治療。最近有個家長十分希望我給她的十四歲的女兒進行治療,因為孩子已經大半年拒絕上學了,原因是頭疼。每個孩子的潛意識大腦都是非常厲害的,這是生命創造出來迴避痛苦的辦法。當我跟孩子直接溝通的時候,她明顯表示不用治療,因為迴避上學讓她「挺美的」,只是擔心她可能會因為沒有文化以後賺不了錢(焦慮的信念,必定會產生令人焦慮的後果)。雖然現在躲避了上學的焦慮,然而「沒本事賺錢」的信念必然創造出負面的後果,所以焦慮的問題必須當下解決, 用好的信念、行動模式轉變負面的心理行為模式。 碰到這種自己不接受轉變的孩子,只有家長慢慢努力,幫助孩子一點一點地明白起來。迴避轉變,依靠潛意識逃避的辦法、依靠藥物麻醉的辦法是無法治癒心理問題的。


只有面對焦慮,用心體察自己的焦慮,明白焦慮的本質,才能不被它左右、控制。


首先,是要能夠面對焦慮。家長和孩子能互相幫助,觀察到自己的焦慮心態和行為,可以給自己不同的焦慮狀態打分,比如1-10分,10分是非常非常焦慮,乃至於身心出現臨界高危狀態。這種觀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只要堅持,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會越來越細緻、越來越明確。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四歲的女孩,家長可以讓她開始觀察自己的焦慮情境,記錄下來,並打分,對她來說,去上學可能是最最焦慮的事情,可能會打8分。


其次,從易到難地選擇性地嘗試轉變。 選擇上面焦慮程度低的事項嘗試:不逃避。比如:挑戰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的焦慮。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孩:挑戰自己在家裡學習一樣本事。每天嘗試完畢,寫下來自己的體會,並且在家裡分享、鞏固。慢慢體察、逐步體驗,這種行為認知方面的嘗試最忌諱的是「一步到位」,即上來就嘗試最大焦慮的情景,最後以失敗告終,不但沒有達到轉變的目的,反而加重了焦慮的狀態。患者大腦往往會創造出其他的迴避方式。


同時,不斷地鼓勵和獎勵自己和孩子非常重要,並且建立起自我轉變的方法和習慣。不斷挑戰和嘗試難度稍大一點的焦慮情境,堅持不懈。


沒有焦慮的生命是輕鬆快樂、開心自由的。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歡喜幸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歡迎大家體驗諮詢行為認知方法輔導。


相關焦點

  • 擺脫焦慮。
    前面的文章有提到關於焦慮對於減脂和身體的影響,今天就帶大家擺脫焦慮。有沒發現,其實情緒不噹噹會影響自己,也很容易傳染給身邊的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學習壓力,工作壓力等等,多到讓人脾氣暴躁,失眠,掉頭髮;種種壓力又不知道找誰傾訴,也不懂得該如何發洩;我們人類是群居的生物,當有焦慮的時候
  •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擺脫焦慮,一隻白熊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擺脫焦慮的能力這種難以自持的單曲循環,就像是我們的焦慮情緒,一旦竄入我們的腦海,簡直跟地板上壓扁的口香糖一樣難以擺脫。在各大問答平臺上,有一類問題很常見,比如"陌生人,能給我一句鼓勵嗎?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裡面會有很多人不吝鼓勵,也有很多人認為這種求助過於矯情,"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我想這都是一個過程,一個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必經的過程,我相信終究我們會擁有教育的力量,一起加油!聰明如胡可,在呈現焦慮的同時,也樂觀地認清了焦慮的本質會最終被克服,然而現時今日,我們還有太多的人,一再地被各種各樣的焦慮圍追堵截,不知不覺地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如果我失業了,房貸怎麼辦?如果孩子成績還上不去,未來怎麼辦?如果媽媽病了,要花很多錢怎麼辦?
  •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明明在試圖擺脫焦慮,卻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
    許多患有焦慮症的人之所以越來越焦慮,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焦慮的感覺,以及引發焦慮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選擇有效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一些人處在焦慮情緒中時,因為感覺太過痛苦難以忍受,可能會採用一些最糟糕的方式來擺脫他們焦慮的感覺。
  • 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
    可以說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感覺焦慮。而每個人的焦慮點和焦慮持續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感受焦慮,只是一小段時間的事情,很快就能振作起來。有的人一旦陷入焦慮,就會長達幾天甚至幾個月。如果你想要擺脫焦慮,請先直面你的焦慮。
  • 開學季迎戰新學期 擺脫開學焦慮
    學大君帶來一些經驗分享和溫馨提醒,主要從生活和學習兩個大方面幫助同學們擺脫開學焦慮,以更好狀態開啟新學期。一、生活篇把生活安排好,才能更好投入學習。1、調整心態,勞逸結合假期不免心理和生活狀態都會跟上學時有所區別,開學後大家需要儘快收心,才能更好投入學習。
  • 如何擺脫焦慮?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這麼焦慮?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很多人不滿足於現狀,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欲望是無窮盡的,欲望無止盡,追求就無止盡。想要事業成功賺大錢,然而現實很殘酷,只能當個社畜。其次是對比產生落差。
  • 孩子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擺脫入園焦慮,家長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
    「老師,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哭了嗎?」,隨著幼兒園開學,最近不少家長都被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提心弔膽。孩子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看著孩子委屈可憐的模樣,很多家長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擺脫入園焦慮。
  • 開學在即,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哭哭啼啼不肯離開父母,多是因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指的是嬰幼兒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後,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多出現於學齡前期。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①環境的改變從家裡到幼兒園,從父母身邊到老師和小夥伴的身邊。進入幼兒園,孩子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初次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小夥伴,孩子難免會感到不安和緊張,進而產生分離焦慮。
  • 這三點讓你的小孩擺脫分離焦慮,孩子自立從此開始
    那就是分離焦慮,這個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需要學會以下這3點,幫助孩子及早擺脫分離焦慮。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忍耐分離,並對媽媽回家充滿理解、期盼與信任,對分離建立安全感。02.帶領寶寶正視分離有的家長採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開,或者放下孩子轉身就走等不辭而別的分離方式,這樣不但不能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反而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與信任感,並對分離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
  • 家長反饋|「謝謝你們讓我擺脫焦慮……」
    謝謝貝佳讓「我」擺脫焦慮「我曾經是一個焦慮的母親,寶貝有很多問題都讓我無法解決……」確實,來到貝佳感統的家長朋友們,都有著不同的煩惱,但都有著相同的目標——讓孩子變得更好。感統訓練的依據也是在孩子大腦神經和心理發展的基礎上,設計一些適應孩子各項能力動作,從而達到促進神經連結、提高能力的目的。
  • 開學在即,家長做好3方面工作,有效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孩子上幼兒園哭哭啼啼不肯離開父母,多是因為&34;分離焦慮指的是嬰幼兒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後,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多出現於學齡前期。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①環境的改變從家裡到幼兒園,從父母身邊到老師和小夥伴的身邊。進入幼兒園,孩子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初次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小夥伴,孩子難免會感到不安和緊張,進而產生分離焦慮。
  • 讓英語教育擺脫無奈的焦慮
    今年9月8日和9月9日早晨,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更是在其新浪實名認證微博上兩次發出「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的口號,將英語教育問題推到了輿論風口之上,既而再一次引起了社會對當下英語教育的關注和熱議。  不可否認「英語要從娃娃抓起」已然成為社會現象,不僅各種社會少兒英語班方興未艾,就連學校也早已開設了小學英語課。
  • 年底各種焦慮的話題,如何讓心理擺脫焦慮不安的情緒
    我們可能會經常聽到焦慮這個詞,尤其是新年快到了,春節各種聚會都可能讓人焦慮,大家聚在一起一起也不可避免的談起讓人焦慮的話題。比如,收入,房貸,孩子,業績,夫妻矛盾,家庭關係等等,就連小孩子,都要焦慮作業做完了沒有,考試成績怎麼樣…。大家都在說焦慮,焦慮到底是什麼呢?
  • 上個幼兒園,家長比孩子更焦慮?太不可取,擺脫妙招助力爸媽成長
    天天告訴孩子到幼兒園了要注意什麼什麼,還託朋友親戚打聽明年是哪個老師帶孩子,能不能分到一個好一點的班級裡邊。結果孩子天天也擔憂,朋友自己也整晚整晚愁得睡不著覺。其實,朋友的這種焦慮完全是沒必要的。因為無端的焦慮並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反而會把這種焦慮帶到家中,帶到生活中,讓孩子也變得和自己一樣焦慮。為什麼這麼說呢?
  • 還在為孩子的學習焦慮嗎?擺脫焦慮,父母試試這樣做
    1、要關心孩子的身體,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焦慮的媽媽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會繞到學習上。但孩子喜歡的媽媽關心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今天是否穿得暖和,在學校是否開心,有沒有不愉快的事發生,而不是整天只關注分數。
  • 擺脫壓力、焦慮、煩躁——冥想
    通常而言,我們能夠很好的接受正面情緒,因為它可以刺激我們的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身心愉悅,而負面的情緒則不然,會使得我們焦慮、憂愁,有時甚至會走向情緒的極端,比如產生系列心理疾病。對於負面情緒,我們不能以排斥作為擺脫負面情緒的手段,因為你在負面情緒漩渦裡的掙扎中時,越是想逃離,卻越走向了躊躇和迷茫。
  • 你確定你不是在逃避焦慮嗎?擺脫焦慮,靠的是思考和行動
    在某論壇看到關於焦慮的專題,覺得這個普遍面對的熱門問題想清楚的人並不多,於是興起寫了一篇。自己寫得掏心掏肺,覺得很有point,實際上卻沒什麼人看。所以這種東西,真的是要有點緣分才行的。 焦慮是不是人生的常態呢?所謂的焦慮也就是「有壓力未解決」的狀態。對未來的不確定,無論有孩子和沒孩子的時候都是存在的。
  • 擺脫外貌焦慮,接受真實的自己
    此種現象也不由得令人感嘆當今社會對外貌的重視程度,其造成的「外貌焦慮」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狀況。但外貌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其實不然,對於個體來說,接受最真實的自己,從內到外散發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外貌焦慮是指個體因憂慮自己的外貌達不到外界對於美的標準,預期會受到他人的消極評價,處於擔憂、煩惱、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之中。從當今社會表現來看,外貌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兩點。
  • 如何擺脫焦慮,找回從容的自己
    如果你反覆性的情緒低落,莫名的不開心、擔憂、毫無理由的緊張、惶惶不可終日的,或者很小的事情一直念叨著,被悲觀情緒控制著,那麼,確定你是焦慮了。 如何擺脫焦慮症 保持自信 瑜伽靜心 喜歡安靜的人可以選擇瑜伽作為自己情緒宣洩的出口,瑜伽,調節自己的氣息和情緒,可以讓情緒隨著瑜伽的動作一起慢慢緩解,身心一直。久而久之能看得到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