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慢慢對焦慮的了解越來越多了,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的焦慮跡象,比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有焦慮傾向,從這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非常容易攜帶焦慮的氣息,因為這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唯一認知的行為方式。 來找我治療某些症狀的孩子,比如:拖延症、走神、咬指甲、強迫症、抑鬱症、恐懼症,他們身邊的親人經常是非常焦慮的,從小給孩子大腦灌輸的信息多半是:後果問題,即對未發生事件的負面預判,於是訓練出孩子大腦自動地對未發生事件提前做負面想像。 如果某件事件,在孩子的頭腦裡是負面的、恐怖的、痛苦的信息圖像,孩子的潛意識必定會創造出迴避的辦法,目的是幫助孩子擺脫痛苦。 然而,潛意識是不分好壞、對錯的,它創造出來的逃離辦法往往會讓生命發生各種「問題」。 比如: 潛意識創造出來的拖延辦法,會讓孩子寫不完作業,雖然拖著不寫作業的時候不會品嘗「做作業的負面後果」,但最終老師家長的責難必然會印證孩子大腦中「寫作業的負面後果」,於是孩子的大腦會更加努力地「拖延」。 又比如:潛意識創造出來的走神的辦法,會讓孩子逃離當下的緊張、不開心和擔心害怕,走神的時候孩子的生命是放鬆愉快的,但走神會更加迫使老師家長著急、擔心,隨之老師家長會更加使勁地提醒孩子要全神貫注,而人的意識系統根本就鬥爭不過潛意識,越是要求、提醒或逼迫,孩子的走神現象會越是厲害。我會在治療中反覆移除孩子大腦中的「負面暗示」,同時也會囑咐家長不再給孩子繼續輸入焦慮的暗示,並且尊重孩子的喜好(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從來不關注自己開不開心),導致生命的不開心。所以,父母不焦慮,給孩子正向的暗示和鼓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那麼,如果發現孩子焦慮,應該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儘早接受治癒,又快又好又不需要打針吃藥。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接受治療。最近有個家長十分希望我給她的十四歲的女兒進行治療,因為孩子已經大半年拒絕上學了,原因是頭疼。每個孩子的潛意識大腦都是非常厲害的,這是生命創造出來迴避痛苦的辦法。當我跟孩子直接溝通的時候,她明顯表示不用治療,因為迴避上學讓她「挺美的」,只是擔心她可能會因為沒有文化以後賺不了錢(焦慮的信念,必定會產生令人焦慮的後果)。雖然現在躲避了上學的焦慮,然而「沒本事賺錢」的信念必然創造出負面的後果,所以焦慮的問題必須當下解決, 用好的信念、行動模式轉變負面的心理行為模式。 碰到這種自己不接受轉變的孩子,只有家長慢慢努力,幫助孩子一點一點地明白起來。迴避轉變,依靠潛意識逃避的辦法、依靠藥物麻醉的辦法是無法治癒心理問題的。
只有面對焦慮,用心體察自己的焦慮,明白焦慮的本質,才能不被它左右、控制。
首先,是要能夠面對焦慮。家長和孩子能互相幫助,觀察到自己的焦慮心態和行為,可以給自己不同的焦慮狀態打分,比如1-10分,10分是非常非常焦慮,乃至於身心出現臨界高危狀態。這種觀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只要堅持,你會發現自己的觀察會越來越細緻、越來越明確。比如上面提到的十四歲的女孩,家長可以讓她開始觀察自己的焦慮情境,記錄下來,並打分,對她來說,去上學可能是最最焦慮的事情,可能會打8分。
其次,從易到難地選擇性地嘗試轉變。 選擇上面焦慮程度低的事項嘗試:不逃避。比如:挑戰不敢跟陌生人說話的焦慮。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孩:挑戰自己在家裡學習一樣本事。每天嘗試完畢,寫下來自己的體會,並且在家裡分享、鞏固。慢慢體察、逐步體驗,這種行為認知方面的嘗試最忌諱的是「一步到位」,即上來就嘗試最大焦慮的情景,最後以失敗告終,不但沒有達到轉變的目的,反而加重了焦慮的狀態。患者大腦往往會創造出其他的迴避方式。
同時,不斷地鼓勵和獎勵自己和孩子非常重要,並且建立起自我轉變的方法和習慣。不斷挑戰和嘗試難度稍大一點的焦慮情境,堅持不懈。
沒有焦慮的生命是輕鬆快樂、開心自由的。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歡喜幸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歡迎大家體驗諮詢行為認知方法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