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擺脫焦慮從接納生理和心理變化開始

2020-09-03 塞上清風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甚至為一點小事就提心弔膽、緊張恐懼,莫名的身體「不舒服」。有關專家認為,焦慮已成為老年群體中較常見的心理狀態,但這種情緒常被忽視。

「莫名其妙」的身體不適

76歲的朱阿姨,身體健康,生活可以自理。她住進養老院一年了,但最近在考慮回家住,原因是養老院的費用提高了,而她的退休工資又比較低。老人的心情非常糟糕,還總是莫名的感覺心慌、胸悶、氣急,於是來到養老機構的心理工作室前來諮詢。朱阿姨告訴諮詢師,自己有個女兒,但女兒上班很忙,住處離她又遠,照顧不上她。「我很害怕回到家後自己一個人生活時的那份孤獨和無助。」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魏軍萍通過評估,判斷朱阿姨處於焦慮情緒。在諮詢過程中,魏軍萍給老人仔細講解了她現在的情況,告訴她有焦慮情緒時,會肌肉緊張、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甚至發抖。「實際上,正常的焦慮對我們也有好的一面,甚至可以幫助到你。比如正因為有了焦慮情緒,才能開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現在的問題。」魏軍萍耐心地給老人講解,還建議她可以考慮重新選擇一家費用低些的養老機構,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通過講解,朱阿姨的焦慮情緒得到一些緩解。

老人晚年生活焦慮多

魏軍萍稱,通過朱阿姨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中面臨很多問題,如身體健康狀況變差、生活自理能力減弱、對未來生活擔憂、感覺孤獨無人傾訴等,這些都會加重老人的焦慮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焦慮的時刻,是大腦對可能存在的情緒或身體危險的一種預測反應。但和正常的焦慮相比,焦慮症持續時間長,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身體的反應包括長期失眠、心率加速、胃痛等。對生活的影響包括不與任何人聯繫、自我孤立、嚴重抑鬱等。

學會接納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

魏軍萍建議,想減輕焦慮情緒,老年人首先要學會接納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這一點很重要。「生理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老人機體出現了衰退。而心理變化主要包括智力、人格、記憶力的變化。在智力方面,老年人由於腦部的神經傳輸介質的效率有所改變,個人處理複雜問題的速度的確會有所下降,所以老年人應保持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在智力上保持活躍狀態,讓大腦能一直得到刺激並投入運轉,對於保存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人格方面,老年人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獲得自我完整感,避免陷入自我絕望。在這一階段,老年人必須學會接受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並得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

記憶力方面,老年人的記憶力有衰退的趨勢,但在衰退出現的時間速度和程度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老年人的記憶減退與很多因素有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延緩和逆轉。如果採取適當的幹預措施,如記憶訓練,可以保持並改善老年人記憶能力。

如何助老人擺脫焦慮困擾?

如何幫助身邊老人擺脫焦慮情緒的困擾?魏軍萍給出幾點建議。

當我們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後,就要給他們一些合理有效的支持。「比如在朱阿姨的個案中,我們建議老人自己去做選擇,而家庭成員也要尊重老人的選擇,並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我們還要關注身體健康對心理功能的重要性。在本個案中,朱阿姨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她的選擇面就多一些。最後,在對待老人的事情上,要放慢節奏,給老人時間來處理問題。」

對於老人自身來說,自我放鬆可以調節焦慮不安的心理,如做幾個深呼吸,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在大自然中散步等。(記者 王敏)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適當渠道進行排解。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克服焦慮、抑鬱情緒的根本宗旨,是允許、接納,是對當下的負面情緒不控制、不打壓,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在和負面情緒抗爭時,負面的情緒就會逐漸的減弱到消失。
  • 科學減壓:教你看透焦慮本質和三個有效方法擺脫焦慮
    下面我會從焦慮本質以及如何緩解焦慮這兩個維度來給出解答和提出建議,讓你擺脫刷微博上癮的焦慮,用更良好的心態面對本次疫情。 而大腦經過幾萬年的進化,每當在面臨威脅的緊張和壓力下,身體就會分泌皮質醇這種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與此同時,皮質醇濃度過高的負面效應也會開始顯現:焦慮感產生、食慾增加,體重上升、你的身心感到疲勞。
  • 面對疫情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疫情當下,病例在變化,城在封,群體活動在禁止……部分群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和恐懼。這些變化正常嗎?我們該如何防控心理上的「疫情」呢?1月28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教育系統學科和人才優勢,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減輕疫情對群眾造成的心理傷害,積極預防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面對疫情,你出現過以下情緒、生理、思維、行為的變化嗎?1.
  • 關注家裡退休老人的情緒變化,幫助老人走出焦躁情緒的實用方法
    所謂離退休症候群,是指老人們離退休之後由於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所產生的各種心理導致老人一時半會接受不了,這種心理變化和自身環境變化兩方面的不適應結合在一起,直接影響到了離退休老人的身心健康,加速人的衰老過程。離退休症候群主要表現在心理方面的抑鬱和焦慮,以及身體方面的不適應等。
  •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
    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產生的衝擊初中生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衝擊有:由於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能儘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儘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扮演新的社會角色,獲得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種新的追求中他們感到種種困惑。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適當渠道進行排解。還有一些找不到宣洩途徑的人,只能對這種負面情緒聽之任之,長此以往損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失眠症等心理障礙疾病。
  • 陳博士話心理|歸屬感和愛的需求——人需要體驗到被接納
    前兩期:陳博士話心理|人的安全需求——人需要安全陳博士話心理|人的生理需求——身體是本錢這表達了兩種需求:安全感和歸屬感。「倉廩實」和「衣食足」表達的是安全感,而「知禮節」和「知榮辱」則表達的是歸屬感,也就是人的社會需求。當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社會需求就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淺談如何引導初中生走出焦慮的心理誤區
    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一方面,他們的生理正處於第二個發展高峰,身高體重明顯增長,精力旺盛且性意識覺醒,出現了成人感和獨立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雖有較大發展,但畢竟還很不成熟。其自我意識性強,但實際能力有限;接受信息廣泛,但缺乏認識深度;活動範圍擴大,但生活經驗不足。
  • 用這5種方式緩解焦慮,你會收穫更多焦慮,覺察和接納是第一法則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去思考焦慮,因為對焦慮的焦慮,會讓我們更焦慮;如果焦慮過度,還有可能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影響人際關係;如果不和他人衝突,那就折磨自己,讓自己心情變得不好甚至抑鬱。於是,我們要把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不允許自己焦慮。但問題是,那些被「管理」起來的焦慮,並非不存在了,而是在你不斷的試圖擺脫它們的過程中,增加你對它的恐懼。因為當你一直刻意遠離一些事物的時候,你的潛意識就會知道,那些東西對於你來說是一種威脅。當他們再出現,你就會直接產生焦慮,即便它們沒什麼可怕的。
  • 徹底解決所有心理問題就是:相信、放下、接納!
    我當初得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強迫自殺思維、恐懼症等心理問題的時候,並不這樣認為,我當時認為是現實問題導致的。想著只要解決了事業、婚姻這些棘手的問題,我的心理問題就會好了,於是拼命的想,越想越焦慮,越想越抑鬱。
  • 分離焦慮是正常情緒 家長首先應接納
    這些分離焦慮的表現,持續時間因人而異,但往往都讓家長心疼、擔憂。日前,在由廣州市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共同打造,「羊城宣傳思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項目」支持的廣州市家庭科學育兒第一課上,資深幼兒園教師與兒童心理專家都表示,以上是新進入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正常反應。「孩子從出生到3歲都是在家人的身邊,形成了一個密切的依賴關係。
  • 緩解抑鬱焦慮、暢通人際交往,養老院老人上「心理課」
    12月15日,青島福彩養老院為院內老人舉辦了一場心理講座,針對老人普遍面臨的孤獨、失落、抑鬱、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及個人應對方法進行了講解,40餘名老人接受了疏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青島福彩養老院所關注的重要內容。本次講座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謝文娟主講。
  • 宣洩的正常心理和生理機制
    宣洩的正常心理和生理機制人在遭受挫折之後,會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產生一定的情緒反應和緊張狀態,並激發身體內部神經系統和生理器官的活動,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產生出能量。這時體內激增的能量,如不能得到及時發洩,便會危害身體,消磨意志。
  • 緊張、不安、煩躁……教你從生理、心理和行為3個層面應對焦慮
    《你好,焦慮分子》的作者阿蘭·布拉克尼耶指出:焦慮會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哲學家讓·布倫提出「當人和外部世界不協調時就會焦慮。」不協調就是你對自己產生了疑問,但是外部給你的答案又和你想的不一致,你不知道未來究竟會怎麼樣,因此會感到痛苦。比如,你在工作上犯了個過錯,老闆批評了你。你可能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勝任這份工作,甚至擔心會不會被辭退。
  • 心理問題好比高速公路堵車了,不是生理問題,也不要誤以為是病
    我本人是堅持後一種,認為心理因素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生理表現是心理問題的外在反應。對於心理問題的心理原因和生理表現,我這裡有一個比方,可以比較形象和生動地說明這個問題,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和形象化。
  • 媽媽沒時間帶娃,又不放心給老人帶|學會接納,讓媽媽豁然開朗
    她不放心左左的成長,她也不放心交給老人來帶娃。可是,她又沒有辦法改變局面,只能是不斷的焦慮,不斷的抱怨。而她的負面情緒,也越積越多,把自己帶入困境,連自己都搞不定。這樣的她,還怎麼可能帶好娃呢?這樣的她,又該怎麼走出焦慮和抱怨的困境呢?
  • 疾病的生理問題與心理問題?
    疾病問題,可以分為生理層面的疾病問題,與心理層面的疾病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話題。如果一位營養師,健康管理師,或醫生,沒有意識到有些人的疾病問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問題,還存在心理上的問題,或者正是他的心理問題才導致他的疾病問題。那麼,我們是很難幫助到這位患者恢復健康的,他的疾病問題是很難治療好的。
  • 與「焦慮」共處但需防止過度
    ,工作方式變化,購物方式變化等等,新的習慣的不適應,更是讓「焦慮」成了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關鍵詞。焦慮是人們在遇到危險或受到某種威脅時,體驗到的各種軀體感覺的總稱。焦慮會影響人的整體,包括心理、行為和生理三個層面。心理上,它使人恐懼不安,甚至讓人陷入對死亡或發瘋的恐懼。行為上,它限制人的活動能力、表達能力和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
  • 徹底擺脫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方法
    焦慮、抑鬱等各種負面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只要活著就離不開。每個人都會今天開心,明天抑鬱,後天開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把正常的負面情緒當成問題去解決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只要活著,就不可能解決掉,否則越解決問題越多,並惡性循環下去。
  •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明明在試圖擺脫焦慮,卻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
    許多患有焦慮症的人之所以越來越焦慮,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焦慮的感覺,以及引發焦慮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選擇有效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一些人處在焦慮情緒中時,因為感覺太過痛苦難以忍受,可能會採用一些最糟糕的方式來擺脫他們焦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