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甚至為一點小事就提心弔膽、緊張恐懼,莫名的身體「不舒服」。有關專家認為,焦慮已成為老年群體中較常見的心理狀態,但這種情緒常被忽視。
「莫名其妙」的身體不適
76歲的朱阿姨,身體健康,生活可以自理。她住進養老院一年了,但最近在考慮回家住,原因是養老院的費用提高了,而她的退休工資又比較低。老人的心情非常糟糕,還總是莫名的感覺心慌、胸悶、氣急,於是來到養老機構的心理工作室前來諮詢。朱阿姨告訴諮詢師,自己有個女兒,但女兒上班很忙,住處離她又遠,照顧不上她。「我很害怕回到家後自己一個人生活時的那份孤獨和無助。」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魏軍萍通過評估,判斷朱阿姨處於焦慮情緒。在諮詢過程中,魏軍萍給老人仔細講解了她現在的情況,告訴她有焦慮情緒時,會肌肉緊張、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甚至發抖。「實際上,正常的焦慮對我們也有好的一面,甚至可以幫助到你。比如正因為有了焦慮情緒,才能開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現在的問題。」魏軍萍耐心地給老人講解,還建議她可以考慮重新選擇一家費用低些的養老機構,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通過講解,朱阿姨的焦慮情緒得到一些緩解。
老人晚年生活焦慮多
魏軍萍稱,通過朱阿姨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中面臨很多問題,如身體健康狀況變差、生活自理能力減弱、對未來生活擔憂、感覺孤獨無人傾訴等,這些都會加重老人的焦慮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焦慮的時刻,是大腦對可能存在的情緒或身體危險的一種預測反應。但和正常的焦慮相比,焦慮症持續時間長,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身體的反應包括長期失眠、心率加速、胃痛等。對生活的影響包括不與任何人聯繫、自我孤立、嚴重抑鬱等。
學會接納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
魏軍萍建議,想減輕焦慮情緒,老年人首先要學會接納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這一點很重要。「生理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老人機體出現了衰退。而心理變化主要包括智力、人格、記憶力的變化。在智力方面,老年人由於腦部的神經傳輸介質的效率有所改變,個人處理複雜問題的速度的確會有所下降,所以老年人應保持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在智力上保持活躍狀態,讓大腦能一直得到刺激並投入運轉,對於保存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人格方面,老年人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獲得自我完整感,避免陷入自我絕望。在這一階段,老年人必須學會接受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並得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
記憶力方面,老年人的記憶力有衰退的趨勢,但在衰退出現的時間速度和程度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老年人的記憶減退與很多因素有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延緩和逆轉。如果採取適當的幹預措施,如記憶訓練,可以保持並改善老年人記憶能力。
如何助老人擺脫焦慮困擾?
如何幫助身邊老人擺脫焦慮情緒的困擾?魏軍萍給出幾點建議。
當我們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後,就要給他們一些合理有效的支持。「比如在朱阿姨的個案中,我們建議老人自己去做選擇,而家庭成員也要尊重老人的選擇,並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我們還要關注身體健康對心理功能的重要性。在本個案中,朱阿姨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她的選擇面就多一些。最後,在對待老人的事情上,要放慢節奏,給老人時間來處理問題。」
對於老人自身來說,自我放鬆可以調節焦慮不安的心理,如做幾個深呼吸,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在大自然中散步等。(記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