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正常情緒 家長首先應接納

2020-09-09 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伍仞)每年9月在各幼兒園門口,小朋友涕淚橫流、大哭滾地、抱著家長大腿不肯入園的場景比比皆是。這些分離焦慮的表現,持續時間因人而異,但往往都讓家長心疼、擔憂。日前,在由廣州市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共同打造,「羊城宣傳思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項目」支持的廣州市家庭科學育兒第一課上,資深幼兒園教師與兒童心理專家都表示,以上是新進入幼兒園的小朋友的正常反應。

「孩子從出生到3歲都是在家人的身邊,形成了一個密切的依賴關係。當要離開家人和熟悉的環境,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見到陌生的老師、小朋友,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通過某種方式發洩、釋放情緒後,能夠自然地投入到集體生活中,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廣州市第一幼兒園保教主任劉湘麗提醒,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家長首先自己不要焦慮,而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回到家中發洩情緒時,家長應該在身邊陪伴、支持,同時可以給予一些正面引導和鼓勵,比如和孩子聊聊:「今天在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呀?有沒有交到好朋友?」「媽媽好羨慕你,你看你在幼兒園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等等。慢慢地,在幼兒園裡,孩子也會逐漸和老師建立起信任關係,很快有新的朋友、融入到集體活動中,負面情緒也會逐漸淡化。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保健部梁晶晶博士表示,家長們還應該對孩子做到誠實守信,「比如說早上送孩子進幼兒園時,告訴孩子『我下午5點來接你』,5點就應該準時出現在學校門口。否則孩子出來沒看見你,可能會覺得『爸爸媽媽不要我了』,從而加重分離焦慮。」另外,也可以給孩子在書包裡帶一個依託情感的小物品、小玩偶,告訴孩子「如果想媽媽了,你可以看一下」,這樣也能幫助孩子減輕焦慮。

不過,假如孩子分離焦慮表現時間持續到一兩個月,或者出現一些生理上的症狀,如獨自不舒服、頭痛、嘔吐等等,但又查不出器質性疾病,就可能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我在門診中也碰到過這樣的孩子。去上學的時候,體溫就升高了,回家後又正常,來來回回有一個月這麼久。在排除了血液系統疾病等器質性疾病之後發現,就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梁晶晶說。

相關焦點

  • 即將返校,低年級學生「分離焦慮」、中學生情緒波動大​……怎麼...
    即將返校,低年級學生「分離焦慮」、中學生情緒波動大​……怎麼辦?​低年級學生可能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為不願意和父母分開,不願意上學,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哭鬧,出現軀體不適如腹痛腹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也可出現一些退化言行,如怕黑,要求父母陪伴,反覆提要求等。中學生正處於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情緒行為問題的多發階段。
  • 開學季,如何正確看待幼兒時期的「分離焦慮」
    其實這就是平常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症」什麼叫「分離焦慮」 孩子與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就叫做「分離焦慮」。 它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而這種不適應行為或情緒,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 首先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於對自身保護的一種能力,所以我們提到分離焦慮的時候不用太過於緊張和焦慮。 面對這個問題,家長們需要多花心思,多點耐心去對待,孩子需要你的陪伴一起度過這個階段。 家長的處理方式得當,孩子會更加健康成長。
  • 分離焦慮:家長處理好分離時刻,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成長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在與父母或者其他與自己很親密的人分開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情緒,這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個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表現為哭鬧沮喪、緊張焦躁。這種表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削弱,最後消失不見。
  • 教師、家長如何緩解和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
    2.心理學和衛生學的研究都表明:焦慮、恐懼、沮喪、悲哀等情緒是健康的大敵,也是致病的因素。不僅如此,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還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兒童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將來的創造力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幼兒入託分離焦慮的現象及成因,尋找可能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
  • 家長如何緩解與幼兒分離的焦慮?
    這困擾的主要原因還是分離焦慮。兒童分離焦慮期是指兒童與他的依賴對象,比如父母或者親人分離時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多數兒童跟父母或者親人分別的時候都可能產生焦慮,這是一個正常的情緒反應。那麼,要如何緩解這種焦慮呢?
  • 怎樣處理好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
    嬰幼兒已經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連接後,又要與之分離,此時,兒童會感到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產生分離焦慮的幼兒不僅表現出哭鬧、緊張、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還有許多不良的行為反應。幼兒在入園時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通常有以下幾種。1.
  • 孩子今年小班入園,有分離焦慮怎麼辦?專家來支招
    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入園分離焦慮」是一個繞不不去的門檻。一般來說,「入園焦慮期」的持續時間為一到兩周,在此期間,孩子可能會出現哭鬧、賴床、生活技能倒退、性情改變等現象,也有可能出現頻繁生病的現象,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家長們往往身心俱疲。
  • 緩解幼兒分離焦慮,老師有高招
    每年開學的這段時間,分離焦慮都會成為熱點話題。尤其是對於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及其家長而言,分離焦慮更是必須面對並解決的第一問題。今天,我們從幼兒園老師的親身經驗出發,來看看在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方面,家長和幼兒園該如何配合,共同努力吧。分離焦慮表現出來的形式有很多種,但起因相似,都是與家人分離而表現出不適應、不習慣等一系列情感反應,實屬正常現象。
  • 入園分離焦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如何破?
    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篇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分離焦慮的一些事。看看大象媽媽兒童之家是怎樣幫助孩子渡過分離焦慮的。首先請各位家長不要被「分離焦慮」這個詞嚇到。分離焦慮不是洪水猛獸,沒有那麼可怕。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表現的那麼強烈。只要家長與老師做好溝通工作,提前預防,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計劃就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平穩順利的渡過入園分離焦慮。
  •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所以,在剛入園的前兩個星期,最不願意分離的是媽媽,導致媽媽具有分離焦慮;而寶寶從一個熟悉的環境中來到不熟悉的環境,環境中還有不認識的小朋友和老師,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正是這種考驗完成了孩子對生命成長的需求。媽媽和寶寶的這樣的依戀關係使得媽媽和寶寶在分離時都會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也是剛入園時孩子常常表現的,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反應形式。
  • 又哭又鬧不去幼兒園還打老師,家長如何陪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
    我家彤寶上幼兒園啦,最近親身體會了一把「幼兒分離焦慮」。初入園孩子分離焦慮有何表現?說起孩子的分離焦慮,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哭鬧。哭鬧是孩子與家長分離後產生的焦慮、不安、傷心等情緒反應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形式。
  • 孩子外出讀書,家長該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有些家長因為和孩子的分離出現失眠、焦慮、甚至開始疑神疑鬼,總是擔心孩子在外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所以家長們會不停地給孩子打電話、發信息,甚至隔一天就想辦法到學校去看看,其實像最初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會大哭大鬧一樣,家長在特定的時期也會出現「分離焦慮」。
  • 小別離|應對分離焦慮,你準備好了嗎?
    預先準備:迎接「小別離」「預習」幼兒園對於新環境、新朋友的陌生,是孩子們焦慮的主要來源。我們所能做的,首先就是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建立對幼兒園的信任。一方面,家長可以溫柔而堅定地引導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息。
  • 幼兒園開學在即,如何安放孩子「焦慮」情緒?這些問題家長要了解
    一、分離焦慮是雙向的,家長孩子都待提升「免疫力」 幾乎每個學齡娃的家長們都經歷過孩子上幼兒園時的痛苦分別。 孩子抗拒上幼兒園,這樣的情緒其實可以理解。習慣了與親人朝夕相處,孩子突然需要獨自每天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去面對陌生環境,孤獨感、失落感、無助感……從未體驗過的複雜感覺會讓孩子內心產生焦慮情緒。 或哭、或鬧、或發脾氣,甚至還會伴隨嘔吐、胃疼等生理反應,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這,也是我們常常說的孩子上幼兒園最大困難:「分離焦慮」。
  • 開學了家長也會焦慮 如何緩解家長的「開學焦慮症」?
    快開學了,焦慮和不適的,除了學生,還有家長!特別是一些小孩即將上幼兒園的家長,想起即將和子女短暫分離,不禁愁容滿面,甚至還有的表現出焦慮、失眠等症狀。對此很多有經驗的學校、家委會採取各種對策幫家長紓解,而專家則呼籲家長要「淡定」。家長過度焦慮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而且可能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甚至毒害家庭育人環境。
  • 寶寶入園在即,家長學會這6招,搞定分離焦慮,讓寶寶愛上幼兒園
    長假後,寶寶面臨再次適應幼兒園的情況,這時候部分寶寶會表現出不適應的情況,還會像第一周一樣哭鬧不配合,不過因為之前的經歷,這個時間很短,只需要2-3天,大部分寶寶已經能正常入園了。正常入園,只是孩子順利踏入幼兒園的第一步。作為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入園情況,還要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幫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 萌娃上幼兒園寶爸分離焦慮了,離開幼兒園之前的動作引發網友吐槽
    ,家長要引導好。分離焦慮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兒。尤其是寶寶7個月左右開始認人的時候,或者是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面臨和爸爸媽媽要分離一整天的情況,都會有大哭大鬧,害怕,緊張,不安,焦躁的情緒。因為他們太小,處理不了自己上述所講的各種複雜情緒,他們不知道如何調節這些莫名其妙讓自己難受的情緒,只能哭鬧,表達不安。這個時候,家長更是不能生氣,煩躁,而是耐心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寶寶,今天見不到媽媽了,心裡很難受是不是?那一會兒,讓媽媽早點來接你放學好不好?
  • 面對「分離焦慮」,聰明的家長有方法
    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分離焦慮。在幼兒時期,孩子的這種情緒是很正常的。一般來說都會隨著他對環境的適應而減少,直到消失。但如果父母處理不當,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就會導致他在成年也有分離焦慮,嚴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
  • 可能「分離焦慮」期到了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儘管孩子緊黏著大人不放,會讓大人受不了,不過張璽醫師表示,「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階段,是因為孩子相當信賴大人的緣故,表示親子互信與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兩人之間密不可分。
  • 海姐姐說家教:如何幫助幼兒克服入園分離焦慮?
    入園分離焦慮是年滿三歲的幼兒,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進入幼兒園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幼兒最初離開親人.家庭.對新環境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入園分離焦慮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孩子從一個有親人陪伴、熟悉環境,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產生不安全感,擔心害怕各種未知狀態出現,得不到保護而焦慮不安。這種分離焦慮如果家園合力,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緩解、消失。隨之而來,幼兒園愉快有趣的集體生活就會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