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焦慮和不適的,除了學生,還有家長!特別是一些小孩即將上幼兒園的家長,想起即將和子女短暫分離,不禁愁容滿面,甚至還有的表現出焦慮、失眠等症狀。對此很多有經驗的學校、家委會採取各種對策幫家長紓解,而專家則呼籲家長要「淡定」。家長過度焦慮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而且可能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甚至毒害家庭育人環境。
「症狀」
小孩要入園 媽媽擔憂到失眠
「孩子下周開學,我已經焦慮一兩周了。」家住龍崗的付女士近日就近給孩子報了一家幼兒園,9月1日起,3歲多的女兒琦琦就要開學了。看到新校服、新書包和漂亮的教室,琦琦一直叫嚷著想早點去學校。與女兒表現出的興奮完全不同,付女士最近「滿臉愁容」。付女士說,孩子出生後從來沒有離開她,平時上班就交給外婆帶,「想著她就這麼長大了,開始上學,慢慢步入社會,心裡莫名地失落」。
據付女士介紹,琦琦一直有午睡的習慣,通常一睡就是兩三個小時,吃飯習慣也不是很好,總是要大人跟著屁股後面喂。「擔心她在學校午睡睡不好、吃飯吃不好,脾氣又有點霸道,擔心她處不好人際關係,總之各種擔憂。」付女士說,雖然知道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但心中的不安,依然導致她近日常常失眠。
「孩子上學後,我的魂也丟了。」黃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8月中旬,幼兒園早早開學了。3歲的女兒玲玲乖巧,開學兩三天就適應了幼兒園生活。「但我還沒有接受孩子已經上學的事實。」黃女士介紹,她每天早上開車半小時將女兒送到學校,女兒擺擺手就開心進教室了,而她總是在校門遲遲不願離開。玲玲所在的小班教室正好在路邊上,站在旁邊的石墩上,就能看清教室裡的一切,這半個多月來,黃女士每天送完孩子,就會站在石墩上看很久。「偶爾也怕孩子看到後不專心上課,總是『鬼鬼祟祟』地偷瞄十幾分鐘就走。」說完,黃女士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付女士和黃女士均表示,這種焦慮與其說是擔憂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更像是一種分離焦慮。「就覺得心裡很失落,空空的。」黃女士說,孩子從早上7點半出門,到下午四點半放學,這段時間她自己一個人在家,常常會看著女兒的玩具、衣物發呆,偶爾還會因為想念孩子掉眼淚。還沒到放學時間,她就提前十多分鐘到,「就是希望能第一時間進去接孩子」。
開學後,黃女士迅速加入了家長微信群。「有點兒抱團取暖的感覺。」黃女士說,在家長群,跟她一樣有分離焦慮的家長還不少,「大家會互相鼓勵,老師也會在群裡即時分享孩子在校視頻,心情會好很多」。
專家說法
適當的焦慮可以讓父母保持警覺
還有幾天就要開學了,許多父母心情激動、忐忑不安,甚至出現焦慮情緒。對此,南山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劉道溶建議,家長首先要接納自己的焦慮情緒。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找到緣由,父母的擔心和焦慮主要是因為孩子年齡小,一直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突然之間把他們放在一個陌生環境,難免不放心,這是一種合理的情緒。父母要進行自我探索,清楚自己的個性及面對應激事件和壓力時的情緒反應模式,接納自己當下的焦慮,不要一味地排斥焦慮情緒。接納了當下情緒,把它合理化,內心會趨於平靜。「父母也可以換位思考:其他孩子的父母不是和我一樣有這種情緒嗎?情緒沒有好和壞,適當的焦慮並非一件壞事,可以讓父母保持警覺,並做好應對策略。」
劉道溶提醒,家長也不應太在意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在新的學校環境裡學習和生活,有令他們開心的事,當然也有讓他們感到困惑、不知所措的事。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父母不要反覆追查,可以先觀察一兩天再說。「在小孩子眼裡,事情簡單又美好,父母越是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比如追問孩子是否同學欺負他了,老師是否對其他同學偏心了,反而使孩子對人際關係愈發敏感,處處提防他人,有可能導致被同學孤立的後果。」
此外,家長可通過「開放式」提問,鼓勵孩子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描述學校班級生活,激發孩子愛上學的情感。而作為父母,也要營造積極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母親穩定的情緒是養育優質孩子兩大因素之一。做父母的要有「第三隻眼」的意識,當遇到讓自己困擾的問題,控制不住要當眾發怒時,要想到那個「第三隻眼」——— 年幼的孩子在看著你呢。
家委會支招
幼兒園
開學第一周中午回趟家來緩解
家長的「開學焦慮症」,可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危言聳聽,南都記者發現,深圳的不少幼兒園、學校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有各種各樣的應對措施,而家委會在這中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深圳市第二幼兒園副園長王藝澄說,他們幼兒園也有家委會,但孩子上幼兒園,是第一次跟父母這樣分離。所以,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更多還是依靠幼兒園來做。王藝澄說,在學生錄取驗證時,孩子們已經到幼兒園實地看過一次,對園區有了點印象。在開學前,學校也對每個學生做了家訪,如果有什麼疑問,幼兒園也會邀請家長、孩子來到學校,打消心裡疑慮。
當然,幼兒園開了家長微信群,在群內及幼兒園微信公眾號,分享有助於家長緩解入學焦慮的文章;還會通過家長會,告訴家長園裡的教育教學方法,孩子入園後的生活,家長該如何配合等問題。
入園小朋友從獨立的個體家庭走進了集體生活,王藝澄說,他們會從衛生保健、飲食等方面做得更周到。為了磨合,在開學後第一個星期,幼兒園會在孩子午休、用完午點後,允許爸爸媽媽將孩子接回家一會兒,等第二周時再進入正常教學,讓孩子逐步適應從早到晚在學校的情況。
小學
教室貼新生照片營造親切感
小孩上幼兒園是一個轉折,從幼兒園到小學,從住宿到寄宿,也都是人生的轉折。在寶安區濱海小學家委會主任王彥看來,家長之所以焦慮,更多的是對孩子能否適應新環境未知的焦慮。所以,家委會和學校德育處一起,幫孩子儘快適應校園,也同步去緩解家長心中的焦慮。
「我們家委會實行義工機制,新生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了讓孩子們快速適應,義工們會在教室牆壁上貼孩子們的照片、手工作品,讓孩子進了教室有種親切感。」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家委會在新生入學時,會到校幫忙將每個孩子的課本,分好放在每一張課桌上,等著孩子去學習。
王彥說,濱海小學在新生入學時,有家長培訓方案。學校會通過培訓,讓家長知道該做好哪些幼兒園、小學的對接工作,家委會也會到現場協助。同時,家委會還主導辦了家長學堂,請來專業講師、學校資深老師、家委會中有經驗的家長等,來探討孩子成長的課題。
彭清華[微博]的兩個女兒一個讀赤灣小學,一個讀蛇口學校,所以,她兩個學校的家委會都有參與。面對新一屆即將加入的家長們,他們也會勸導大家,」我們還是低估了孩子的適應能力。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她還建議,家長不要急於求成,孩子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就讓他們去大膽經歷。
中學
家委會出面溝通學生間的矛盾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家委會主席任冬英說,孩子們初中之前大多不住校,到了高中,一部分學生要住在學校,過一種更加純粹的集體生活。孩子能不能適應校規、能不能自己去洗衣服、整理物品,管理好時間……這些問題確實會讓家長擔心。孩子晚上不回家住,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幹嗎,這種不確定感、對孩子的擔心、忍受不了分離等,都會帶給父母焦慮,甚至比孩子自身還嚴重。
所以,家委會針對新生家長做心理上的寬慰,告訴他們孩子總要走出去,數年後還要走出國門讀書,和那時的大洋之隔相比,現在還是近的。所以,首先要自己調整心態。孩子們開始集體生活,確實會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家委會也會及時溝通,幫助孩子解決。
任冬英說,孩子在家都是獨自睡覺,可到了學校,各自的作息規律不一樣,有的孩子睡得晚,有的孩子打鼾……於是,家長們就會勸學生去看醫生儘量緩解,其他學生睡覺則試著戴耳塞。家長群裡有很多愛心家長,此前一名學生在香港一次戶外活動中受傷,孩子父母在外地,於是家委會就組織愛心家長,輪流送孩子去醫院換藥。
統籌:南都記者 莊樹雄
採寫:南都記者 夏文格 米燕 莊樹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