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評論
在過去的一周裡,地產圈最熱門的詞彙是「做空」。
2011年銷售額達804億元的上市公司恆大,被一家據說固定員工只有一個人的香櫞做空了一下。後果是,恆大地產的股價在次日早盤立刻跳水,跌幅創其歷史之最。恆大方面迅速回應穩住了事態,許家印在多番呼籲股東們要「出錢出力」打擊造謠者之後,還身先士卒入市增持恆大股份。
過去一周房產圈的另一個大事,是融創斥資33.7億元,收購綠城5城市9項目的50%股權。融創掌門人孫宏斌除了對宋衛平個人的欣賞,當然根本還是因為他對於樓市,仍然有著很強的信心。
開發商們在展示自己的自信心,但北美一個小公司扇動了一下翅膀,就能引起萬裡之外的恆大集團的海嘯。這件事反映出,普通投資者對於樓市的信心仍然非常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引起軒然大波。
而說到信心,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亂象,從買方的購房人到賣方的開發商、想放鬆又不敢說出來的地方政府,都顯得信心不太足,相互之間進行著貓鼠遊戲般的博弈。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對於調控不放鬆的態度,幾乎是走到哪裡強調到哪裡,這恰恰說明了調控的任重道遠。地方政府由於自身財政方面的利益考量,希望放鬆房地產調控已經不是秘密。而各個地方政府為了試探中央對於調控的底線,輪番上演了出臺政策——取消政策的娛樂劇。而最近幾天在河南省,地方政府採用了更為高明的手腕:先把放鬆政策放風給媒體,一旦出現負面反響,立刻出面闢謠,用「坑爹」媒體的方式規避自己的風險,上演了貓鼠遊戲的升級版。
同時,在成交量日趨攀升的環境下,部分房企的底氣也足了不少,開始試探性上調價格,來試探政府的底線,在另一個層次上演著貓鼠遊戲。
而在各方之中,人數最多的、最沒有信心的人群,非購房人莫屬。記者周圍的潛在購房人在4月份之後幾乎全都糾結起來,請看他們面對的信息:央行降息;多家銀行房貸利率折扣降至8.5折;一手房開發商漲價、二手房業主提高報價;數據顯示北京樓市成交價格並未出現明顯上漲;中央政府強調調控不動搖;各個地方政府不斷出臺微調政策。這還沒算上房產銷售人員的各種忽悠,和各種專家截然相反的分析觀點。
亂象之下,購房人的信心從何而來?我們認為,穩定樓市的當務之急,在於地方政府必須和中央政府協調一致,能夠讓人們看到,樓市有一個明朗的發展前景,才能真正給購房人以信心。
□新京報記者 劉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