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不同時期發展的特點
備考指南:該部分的知識點為考試的,一般以多選備考。大家經常會混淆不同時期的特點,下面我們進行講解: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有教育、但無學校教育)
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1.自發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由此決定了兒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機會對所有兒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教育活動融合在生產、生活中;負責教育的是有豐富生產生活經驗的長者,但這些長者還不是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教育方法也只限於動作示範與觀察模仿、口耳相傳與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基本特徵
(1)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教育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學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產生條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其一,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為學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其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
其三,文字的創造以及社會生產生活知識的大量積累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進行教育的工具和內容,以及進行文字教學和傳授知識的社會需要;
其四,國家的產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培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官吏和知識分子。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4)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表現出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
第一,道統性。教育的內容就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教育服從於統治之道。
第二,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刻板,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第四,象徵性。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位。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標誌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的知識,而是受教育本身。經典、教義的教育處於社會較高的地位,習得實用知識的教育處於社會較低的地位。
(5)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展。尚未形成複雜的結構體系。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徵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幹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⑤出現了雙軌制;
⑥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2)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同學們必須要將不同時期特點理解掌握,清楚每個時期對應的特點,以免題目將不同時期特點進行混淆來考察我們。
以上是《教育在不同時期發展的特點》,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