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我就買好了早場票,終於等到周五的《金剛川》,此時我特羨慕北京的同學,他們可以看提前場,數個小子發私信跟我臭顯擺,哥高低也算個V,如果身在北京......好吧,青島是座小城市。
多少年沒在大小屏幕上看到抗美援朝題材,為什麼不拍呢?原因很複雜,主要是顧及中美、中韓關係,近40年最頭等的三件大事:經濟、經濟,還是經濟。
總之一個字:苟!!悶聲發大財,把內功練上去,能低調就低調,哪怕是多慮了也不能太放鬆。(其實美國人也不願提這場仗,關於韓戰好萊塢幾乎沒拍過)
現在中國已發育成一頭大象,再裝螞蟻也沒人信,美國各方圍堵,他已接連錘死了兩個老二(蘇聯、日本),第三個也絕不會客氣。
已然如此,那就拍,小僧我也伸伸腿,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故事,拍上10部大製作不帶重樣的,長津湖、飛虎山、上甘嶺、橫城,素材管夠。
我是不是應該先把韓戰框架寫寫?這說來話長了,其實最好還是看書,現在市面上比較適合普通讀者的主要是兩本:王樹增的紀實文學《韓戰》、大衛 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分別從中美兩方視角看待這場戰爭。
王老師那本雖名為「文學」,但徵引了很多親歷者回憶錄,考據較嚴謹,他筆端常帶感情,比純史料精彩,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買本。
這場仗的前因後果極複雜,我只說一處。
我看有人說是北韓先進攻,所以沒有正當性,好吧,那假設,1949年國民黨退到了長江以南,這時候美國站出來說:停!要不你們就劃江而治吧(他確實這麼幹了),難道我們就聽美國的「建議」,任由國家分裂?渡江戰役不打了?
38線是美軍一個從未到過朝鮮的年輕參謀畫的,粗暴的把半島一分為二,金日成當然想統一祖國(李承晚也想),這有什麼不正當的?
麥克阿瑟指揮的「仁川登陸」後,北韓軍隊節節敗退,美國無視中國不要越過三八線的警告,戰火延燒至鴨綠江邊,空軍甚至炸到中國邊境城市,就是賭你不敢出兵,政治局反覆討論利弊,主席拍板,派出志願軍戰士入朝。
為啥叫志願軍呢?因為美國出兵的名義是「警察」(去維持治安),志願軍是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稱呼。
你可以想像如果墨西哥邊境駐紮著幾十萬充滿敵意的軍隊,美國會怎麼做?拼了命也得跟你幹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師出有名無可置疑。
電影大背景是1953年7月13-27日的金城戰役,這場仗最有名的是「奇襲白虎團」,後來還被拍成京劇廣為流傳。
這是朝鮮戰場的最後一戰,打完就籤訂停火協議,南北韓的邊界又回到38線,所以美國一位軍人如此形容韓戰:Die for Tie,為平局而死。
所謂「金剛川」指的是金剛山附近的一條河,我軍需要通過它到達金城前線,電影即表現戰役開始前一天發生的事兒。
紙面陣容極其豪華堪稱王炸,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分頭並進,吳京、張譯、鄧超、李九霄、魏晨五大男星領銜。
故事概括說就是:修橋。最大威脅來自美國空軍,那時候我們的空中力量很有限沒法空搏,只能在陸上用高炮打,這座60米的橋炸了修修了炸,志願軍戰士用血肉之軀保證了前線補給。
我一開始判斷是以工兵連長張振智為原型,半個小時過去發現不對,張連長似乎對照著魏晨的角色,但他戲份不多,主要表現防空,這是個原創度較高的故事。
另一個讓我驚訝的是敘事結構,竟然用了個「三方視角」來講述同一件事,跟諾蘭的《敦刻爾克》有些像,但並沒有「壓縮」處理,三段的時間密度相同。
第一段是李九霄與鄧超為主角的支援步兵連隊。
他們的任務是如期趕到金城前線參戰,但被卡在金剛川,作為主旁觀視角,編劇設計了幾個節點,比如橋被榴彈炮轟炸、地空激鬥、喀秋莎的反擊等,屏幕上會出現事件字幕,等於是給故事整體「畫格子」。
也就是說觀眾在前半個小時就看到了全貌,懸念在於:那些彼岸的慘烈具體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要點火自殺?
第二段視角是:對手。你沒看錯,是美國空軍飛行員。
在《上甘嶺》《英雄兒女》等抗美援朝的經典老片裡,敵方視角幾乎是缺失的,現代電影為求圓潤一般會兩邊都表現,但加入了一整個片段還是挺意外。
真正的金剛川護橋其實要慘烈很多,美軍投下了近3000枚炸彈,但電影沒法拍全貌,於是就拉出一個主要角色:希爾,隊友被吳京的高炮擊落,他懷著復仇心加入戰鬥。
這裡隱含著個人與集體主義的對抗,他竟然全程帶著牛仔帽,那可是幾千米高空,這設計就有點刻意了。
這種多視角敘事有個先天缺陷:前半程鋪墊太長,《敦刻爾克》、《兩桿大煙槍》都是爬上坡後才豁然開朗,《金剛川》也不例外,一、二段多少顯得有些平淡。
但從第三段「高炮班」開始,情緒一下子起來,後半程簡直爆炸,我幾乎是哽咽著看完。
吳京扮演關班長,張譯扮演排長張飛。
關班長充滿浪漫氣質,有時顯得散漫,被上級降職處分,而張飛名字粗暴卻謹小慎微,他倆的性格碰撞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在極有限的時間裡劃出了人物弧光。
開始雙方還有點小較勁,張飛可當上了領導,剛想來點兒威嚴就被關班長無情摁住,他雖然性格張揚但有真本事,第一架機就是他果斷打下,張飛卻捨不得炮彈(數量有限),像個「守財奴」。
當關班長炮彈快耗盡時打趣說了句:要不你勻我點兒?張飛有點靦腆的說:「能成」。原來他們都互相關心著,戰士間的樸素情感傳達的傳神又含蓄,鏡頭跟臺詞真舒服。
此處有個隱藏情節,上級的調令到底是真是假?因為在前方炮位危險,會不會他倆都想代替對方去死,所以才爭著去前方炮位?這個表現兄弟情的開放小暗線挺有意思,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討論討論。
這段全片最慘烈,為把敵機打下來兩個高炮位都拼到最後一刻,幾個戰士被轟的鏡頭太震撼,那種生理上的窒息感壓的人喘不動氣。(鏡頭太血腥我就不放了)
張譯是絕對主角,他演的太太太頂了,影節評委們給個影帝吧。
最後炮兵張飛終於成了長坂坡喝退曹軍的張翼德,不要以為這是神劇套路,歷史現場比這還要慘烈。
三個視角最終收束到那座用血肉鋪就的橋上,結尾真是好,悲壯中帶著詩意,致敬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是輕步兵的巔峰,其組織力、忍耐力、勇氣,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的豐碑,每次讀到相關史料都不勝唏噓,他們怎麼可以這麼堅韌,比起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我們當時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顆永不服輸、保家衛國的心。
在很多美軍將領回憶錄裡都對志願軍讚嘆不已,這是發自內心的,沒想到這個新生國家如此剛強,當韓戰結束,全世界沒有人再敢小看我們。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說:「朝鮮三年的激戰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能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金剛川》很好,我很喜歡,不完美我也喜歡,這樣的故事應該多拍,讓年輕一代知道和平富足不是誰賜予或天上掉下來的,讓共和國英雄的傳說永遠流傳下去。
豆瓣還沒開分,剛才掃了眼淘票票和貓眼,嚯,一個9.4一個9.5,我印象裡今年沒這麼高過,說明普通觀眾非常接受,真有成為年度王炸的潛力。
買票這事兒嘛,嗯.....希望你在我這兒買。
收工。
今天推個「烤鹹鴨蛋」,我從小喜歡吃鹹鴨蛋,一個蛋一碗飯就是一頓,這款很好,個個流油,也不是特別鹹,每枚折合兩塊多,非常推薦,看到圖我又咽口水了,冰箱裡不知還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