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匯總」

2020-12-20 惜緣見聞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南懷瑾先生

(一)南師《宗鏡錄略講》

真得了止,心就像牆壁一樣隔離了內外。達摩祖師當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來求道時問,禪有什麼方法可以契入?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禪宗在未開悟以前,必須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諸緣,把周遭環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須先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了無牽掛了才好打坐。

內心無喘,因為念頭一動,呼吸就動,念頭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無喘了。 「心如牆壁 」,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牆一樣,隔開了世間的習染及六道輪迴。 「可以入道, 」若能做到上面所說的,就差不多可以來談學佛了。可見學佛有多難,不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入道。沒有 「就是 」呀!而是 「可以 」入道,可以有資格來進入菩提大道。

(二)南師《唯識與中觀》

很多人學禪,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禪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

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禪宗祖師的語錄,(要)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了,慢慢地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

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三際託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意啊,很多禪師到達這裡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禪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禪的,最困難的是這一點切不斷,不能「切斷眾流」,這個念頭空不掉,這還不叫做空。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三際託空。但是我們要知道哦,第六意識的三際託空是容易的。

(三)南師《如何修證佛法》

二祖跟了達摩祖師幾年以後,達摩祖師告訴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走修證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這幾句話走不可。

「外息諸緣」,外界一切環境都要丟掉,我們學佛修證不成功,就是這一句話做不到。我們的心都是攀援心,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遠做不完,外緣也永遠息不了。

「內心無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門裡頭,做到不呼不吸,進入四禪八定的境界。

「心如牆壁」,內外完全隔絕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動不了,也沒有妄想出現,也無妄念起來。

注意,做到這樣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證悟菩提,可以去證「道」。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這一句話,應該是在問安心法門之前的事。達摩權衡二祖的禪定功夫,再教他禪定的路線。二祖問此心不安,應該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後的事。為什麼?假定一個人做到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敢說自己成佛了嗎?心安了沒有?悟道了嗎?這時究竟什麼是佛?什麼是菩提?還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這個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仍是一個大問題。沒有成佛以前,誰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羅漢、菩薩,都沒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徹大悟,誰都不能安心。

拿現在學術思想來講,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兩者在爭戰。我們曉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麼樣能夠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誰都下不了結論。所以,在理上儘管誰都會講,事實上心卻安不下來。

達摩祖師初傳的修持方法,理論上教大家注意楞伽經。到五祖時改變了,因為楞伽經的學理太高深了,為了容易證入這個法門,改用金剛經。金剛經講性空之理,非常簡化。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六祖時代達到了巔峰。

大家都曉得心即是佛,可是怎麼樣是「心」呢?都沒有著落。以為自己雖沒有做好事,但對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於「心」是什麼?就不管了。毛病就出在這裡。因為這個「心即是佛」的流弊,而產生了宋代理學的發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越說得明,佛學則越加暗淡。修證功夫越發沒有著落。其實,大而無當,還不如修止觀,作觀心法門,還可能拿到半個果位。走小乘到底還可以求證,大乘菩提則另當別論。

(四)南師《禪話》

達摩大師曾經對神光說過:「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神光依此做工夫以後,曾經以種種見解說明心性的道理,始終不得大師的認可。但是大師只說他講得不對,也並沒有對他說「無念便是心體」的道理。有一次,神光說:「我已經休息了一切外緣了。」大師說:「不是一切都斷滅的空無吧?」神光說:「不是斷滅的境界。」大師說:「你憑什麼考驗自己,認為並不斷滅呢?」神光說:「外息諸緣以後,還是了了常如的嘛!這個境界,不是言語文字能講得出來的。」大師說:「這便是一切諸佛所傳心地的體性之法,你不必再有懷疑了。」

達摩大師初來中國所傳的如理如實的禪宗法門,地道篤(du2:忠實,全心全意)實,絕不虛晃花槍。這也正和大師囑咐神光以四卷《楞伽經》來印證修行的道理,完全契合而無疑問了。現在人談禪,「外著諸緣,內心多欲」,心亂如麻,哪能入道呢!

看了以上所列舉的達摩大師初到中國傳授禪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禪的重心的說法。所謂「安心」法門,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等教法,也不過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與「安心」而到達證悟的境界,實在需要一大段切實工夫的程序,而且更離不開佛學經論教義中所有的教理。達摩大師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經》的義理來印證心地用功法門,那便是切實指示修行的重要。

在佛學的要義裡,所謂「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動的狀況)和「行為」兩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實證經驗。如果只注重禪定的工夫以求自了,這就偏向於小乘的極果,欠缺「心行」和「行為」上的功德,而不能達到覺行圓滿的佛果境界。其次,倘使只在一機一禪、一言一語上悟了些道理,認為稍有會心的情景就是禪,由此便逍遙任運,放曠自在,自信這就是禪,這就是禪的悟境,那不變為「狂禪」和「口頭禪」才怪呢!這樣的禪語,應該只能說是「禪誤」,才比較恰當。可是後世的禪風,滔滔者多屬此輩,到了現在,此風尤烈,哪裡真有禪的影子呢!

(五)南師《花雨漫天維摩說法》

有漏與無漏

現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題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無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種通:天眼通(現代有人稱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盡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盡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麼是漏?我們的六根都在漏。這一代年輕人眼漏得很厲害,近視眼特別多,在電視和日光燈影響之下,眼睛的精力損耗特別大。我們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煩惱不能停的話,意根也在漏,當然不能成道。得阿羅漢就是得無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動了,內外皆絕。

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話,是小乘法門的極頂,也是無漏法門的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緣都放下了,內在連呼吸都不動了,內外皆絕,就心如牆壁,才可以證入無漏的境界。這境界就是小乘無漏果的極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話,至少祛病延年不成問題,而且可以由小乘入於大乘道。

大乘菩薩是入世的,其實入世的菩薩隨時都在漏,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學出去教書,回來後對我說,老師,我現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學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殺算了!我對他說,這就像人家說,養子方知父母恩。他接著說,第二個痛苦是身體吃不消。他還不到三十歲,身體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厲害。道家說法是,「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開口講幾十分鐘之後,功夫就垮了。燒飯的火候要夠,如果一下生火,一下滅火,自然無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樣,教書不能不動思想,動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薩入世是利人,不是為了利己,全盤犧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問我,耶穌是不是菩薩?我說絕對是菩薩!他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來看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他要勸人為善,只有那個辦法,最後犧牲了自己。他最後講,自己是為世人贖罪,這種心境是沒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薩道。我覺得他的偉大,是最後被釘上了十字架,流出來的血是紅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薩道是有漏的,要達到無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禪觀的路線。

但是小乘羅漢的果位並非究竟,即使入定,終究要出定。出定就會明白,小乘的這個有餘依涅槃非究竟,必須由小向大,轉向大乘。所以師子意菩薩說,有漏與無漏是對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薩就是在有漏有為法中,證得無漏無為法的道,就證得平等法門。不起有漏、無漏的分別,不著於小乘的清淨、非出世之相,也不著於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著相,入世出世都一樣,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往期精彩

南懷瑾老師:開悟與不開悟的人的世界有什麼不同?

修定 |從堅強的正定,到達心靈染汙的解脫,苦、迷惑和無明的解脫

色、受、想、行、識,就像雨滴在水面,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

願你擁有最高的吉祥:面對生命的變遷心不動搖;沒有悲傷、不安

南傳 | 感受(Vedana)在內觀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譬如手中這個菸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製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如果當初不叫它作菸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
  • 南懷瑾|《金剛經》「來者即諸法如義」,說學佛法千萬要記住這句
    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學佛的人都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往往執著於開悟,反而如夢幻泡影,嚮往求向內求,總是越求越遠。就如禪修打坐,一念即起,你非要去追隨因,要麼就想忘掉它,拋開它,往往越想拋開越是它越是在糾纏。所以不要執著於它,隨它而去。
  • 南懷瑾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上將來可能的地位
    第二句的意之動,這個意是思想的作用,本體的功能發用後就是意志,這時候就有善有惡,如果本體是無善無惡,沒有善惡的種子,何以本體起用後,卻有了意志而有善有惡呢?第三句的知性也是本體功能所發,既然心之體是無善無惡,何以本體所發的良知,卻能知善知惡呢?南老師認為,只有第四句是對的,也就不予批評了。
  • 吳瓊恩教授:南懷瑾先生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直接孔孟
    》一文(見其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心養性之論,及孔子提出「仁」的理念,非是經驗現象的概念,亦非簡單的「仁者愛人」之論。孔子所謂的「仁」,整個生命通體是悱惻之感的憂患意識,是梁漱溟所謂的「敏銳的直覺」,即自家生命與其外在的事事物物,具有一種敏銳的感應,而發出恰當的、合乎中庸之道的適當響應,即是仁者,亦是智者。
  • 輪迴真相丨生命是邁向「進化」的意識之流
    謂諸天與地獄中照攝眾生善惡業的鏡子)中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為了死後帶不走的錢財,他們竟然都出賣了自己的良心,他們的心靈墮落了,哥哥貪婪,弟弟欺騙,純潔的手足之情破壞了,他們皆懊悔不已,淚流滿面。因著這一生的失敗懊悔,他們必須再到人間來「學習」,重修淨化。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居士是大富貴人,為什麼現在房間裡空空的,連一個侍者也沒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經講過了。維摩居士把房間變成「方丈」大小,這是印度觀念。中國文化叫「方寸」,還要小,就是心。
  • 【南懷瑾老師】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一定要懂「人情世故」
    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其學生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師生云云。以及其他眾多利人利民利國之舉,難以盡述。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
  • 「 南懷瑾先生側記 」張其昀與吳怡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在首任會長朱清時先生領導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 南懷瑾老師:這是很有趣的對話,也是關於心的應用的重要問題
    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這是很有趣的對話,也是關於心的應用的重要問題。孟子對高子說:「山徑之蹊間」,那些山上只堪容腳的小路,最初是一個人,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個本來無路的荒山上,慢慢選擇好下腳、更近便的地方走過去;第二個人也跟著他的腳跡走,然後慢慢其他的人也跟著走,於是就走出一條小路來了。
  • 南懷瑾先生:如何正確理解「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編按】以下摘自南懷瑾先生弟子吳瓊恩教授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 南懷瑾是當代禪密宗的修行者,他的著作等身,《漫談中國文化》新書的出版針砭時弊。依我看,西方文化的資本主義危機,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方向感,就在於「技術理性」的超越,並非像美國經濟學家佛裡曼所說的「金融亂象無藥可救」。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我們要無時不刻地這樣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不要執著它而被它束縛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南懷瑾老先生國學大師南懷瑾對此這樣說道:很多人研究了半輩子《金剛經》,表示一切空的,其實這樣理解是錯失,《金剛經》並非告訴你一切是空的,而是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存在的,但是轉瞬即逝,是想告訴你為人處事不要太執著。
  • 古韻湖裡 | 近百年老宅「乾坤大挪移」,75米路要「走」三個月
    古韻湖裡 | 近百年老宅「乾坤大挪移」,75米路要「走」三個月 2021-01-13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覺法義辨正:從中秋望月談「唯識正理」和正覺的「三元觀點」——一分鐘科學方法勘驗正覺的「現觀如來藏」!
    :眼識不能了別正覺發明的「內相分」 正覺的錯說:「內相分現起的時候,因為末那——我們的意根——觸內相分色塵而起了別之作意,眼識見分便隨內相分而起,能夠辨別青黃赤白等顯色。」唯識正理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影像只能由阿賴耶識自己緣慮,眼識不能緣慮它。這是因為唯識的規則是:必須【自心取自相】。識的「見分」只能緣慮自己變現的「相分」。
  • 因南懷瑾講百年教育問題思考
    南懷瑾:人為什麼要讀書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南懷瑾:最近100年的教育都錯了!南懷瑾:我曾公開講過,現代教育沒有方向。
  • 南懷瑾:關於神通與氣功,你不知道的「秘密」?
    從前我在佛書上也看到說:「佛陀盤腿而坐時,能如小鳥一樣的凌雲飛行,瑜伽行者和靈道修行者,常自謂能在空中飄浮。」的記載。我對此毫無研究,一無所知。不過在好多年以前,就聽說南懷瑾師兩腿雙盤為跏趺坐,可以魔術般似乎離地。
  • 釋淨空:天天在念佛、天天修,怎麼還不開悟?
    目的在開悟、在明心見性,修淨土的目的在理一心不亂,《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目的在這個。心要是亂、要是顛倒,那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標就是不亂、不顛倒。功夫到家,自然就開悟了;功夫沒有到、沒有成熟,想開悟也開不了。這個事情千萬不要想:「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怎麼還不開悟?」你們想想看,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叫妄想,有妄想不會開悟。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等於在街上看到祖父拉著孫子走,說祖父長得像孫子,而不說孫子長得像祖父。怎麼說因明的方法比邏輯高明?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宗、因、喻、合」。「宗」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為「因」。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喻」,在《莊子》中叫做「寓言」。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上)
    本文分享的是南懷瑾老師開示的《金剛經》精華40句。一線新教育特別整理髮行《新教育傳統文化讀本》,這本書集中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讀本,包含個人行為準則、老子道德經帛書版、金剛經、心經、鬼谷子、淮南子節選、張三丰武當派內家拳經,還增加了黃帝陰符經、《萇氏武技書》初學入門心要。新教育傳統文化讀本先庫存所剩不多,如有需要的朋友請儘早購買,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下單。
  • 南懷瑾:什麼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南懷瑾還提起過自己年輕人求師問道的傳奇經歷,在杭州念書的時候,他曾有機緣拜訪到一位據說是劍仙的老道。老道對他說自己不會劍仙,但指點了南懷瑾如何練眼修心,老道說,「眼神不要那麼露,年輕人眼神要收斂。」然後告訴南懷瑾要怎麼看花,他說,一般人看花都是眼神一下子撲上去,這樣是耗散精神,是錯的。你的眼神觸摸、留存在這朵花上有什麼用呢?
  • 《問禪》:若無明師印證,如何自知開悟?
    禪客問:然而古代的那些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是祖祖之間相互傳承,有老師給予印證,所以才能確證自己已經開悟。像當今時代,屬於末法時期,法道澆漓,很少能夠遇到真正開悟的明師。如果自己偶然悟明心地的話,又有誰能夠給予印證,以便不至於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呢?答曰。譬如有人久忘故物。一日忽憶尋覓不已。倘或得見疑惑冰消。是人更欲求別人證否。又如演若達多怖頭狂走。忽然狂息見頭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