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既是無數閱讀者的稱呼,又是一個著名文化品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版的《讀者文摘》在甘肅蘭州創刊,短短2年時間裡,發展成為中國人熟知的雜誌品牌,期發行量就突破100萬冊。然後,上世紀九十年代,《讀者文摘》改名《讀者》後,一路突飛猛進,2006年突破1000萬冊。隨後稍有回落,但現在仍然期發量達400多萬冊。
目前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以《讀者》、《讀者原創版》為代表的10種期刊,其中《讀者》雜誌發行量一直領跑中國期刊界,位居中國和亞洲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第三位,被國人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
經過這些年發展,《讀者》已經變身一個龐大的文化傳媒集團,並於2006年上市,集約化經營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絡等出版物的出版、印刷、發行和相關的物資經營為主,兼營廣告等其他傳媒及相關產業。
2010年前後,讀者出版集團開始南下,與惠州市政府洽商建設一個讀者(惠州)數字出版基地項目。
為了應對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閱讀方式的變化,讀者出版集團開始布局從內容生產到終端閱讀的數字出版的新戰略。而前來惠州建立數字出版基地則是讀者出版集團實施新戰略的落腳點。
讀者出版集團負責人吉西平當時介紹說,之所以選擇在廣東惠州申報數字出版基地,主要是惠州有近鄰深圳的交通便利,加上當地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讀者出版集團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及在大眾綜合性期刊領域的編輯優勢,以推進健康、高雅的全民文化閱讀為主題,利用網絡將內容提供者、數字內容出版平臺、閱讀設備與讀者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緊密聯繫起來為目標,開發新的盈利模式,建設全國第一家以期刊品牌命名的數字出版基地。同時,在惠州建設數字出版基地,將更有利於發揮惠州市在廣東省區域經濟中的的「中心帶動」作用,以虛擬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新模式;引進企業、吸引投資、聚合人才,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品牌影響的數字出版產業群。
從中可以看出,讀者出版集團的決策人非常具有超前意識,而且,眼光獨到。
讀者文化園由惠州市秋谷實業集團與讀者出版集團聯合打造,目標是要打造一個以《讀者》IP為核心的城市文化產業園項目選址於惠州市惠城區金山湖奧體中心東側, 佔地66667㎡,總建築面積約25萬㎡。目前,一期工程秋谷美術展館已經建成並於2020年10月1日正式開業,已經暫時作為園區對外窗口、參觀諮詢中心,未來將主要用於一些文化類展覽以及活動交流等。
讀者文化產業園落戶惠州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對當地文化建設的意義具體有哪些?
一
十年前我剛聽到讀者出版集團選址惠州建數字出版基地,建設目標是要建一個大型的內容推送平臺讀者雲圖書館、成立國內首家雲計算的工業化數據加工中心、搭建大型的內容原創園區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問題了。
讀者可是中國雜誌業的標杆啊。在新的資訊時代(當時移動終端剛剛曙光初露,尚未象現在這樣普及),象讀者這樣家家訂閱的雜誌都在及時轉型,布局數字出版業,並選中惠州作為自己品牌變現的基地,說明中國傳媒業的風向標在變。
之所以必須選惠州,主要就是上面讀者負責人說的選址理由,我認為他們說得非常精準。誰都知道北上廣深的地價當時都在飆升,都不好弄,只有靠近這些中心城市附近,選一個可以提供低價用地又願意合作的城市。數字出版嘛,前店後廠式經營即可。這樣的城市肯定有很多,但區位優勢、生態環境、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等等綜合考慮,只有惠州最合適。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讀者集團的落戶,首先是提升了惠州的文化投資吸引力。它象一桿旗幟,招納著各類文化產業元素前來自己周邊匯聚。
二
惠州雖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開發利用卻比較滯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惠州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但文化產業卻亮點不多。
是的,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惠州文化產業曾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比如錄音錄像影碟產業份額挺大的,甚至還有過當時廣東都較少見的音像出版社、影音公司,影視拍攝基地也曾經籌建、開工過幾個,但現在還沒建成。博物館、科技館、會展中心、體育館都建了新的,只是還沒有形成東莞深圳那樣的熱鬧氛圍。酒吧文化,近年已開始在西湖邊興起,假如東江遊、水東街改造當時能找準方向,肯定為形成環江環湖休閒文化聚集地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總的來說,惠州市的文化生活、文化產業、文化氛圍,與莞深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而讀者文化園進入後,將大有可能改變惠州的文化氛圍。
在讀者文化園沙盤模型前,我們可以看到園區規模並不算大,由新文創中心,惠州文化客廳,美食天下,文化產業四部分組成。包括讀者書店、秋谷美術館、藝術酒店、 獨棟企業總部、藝術影院、讀者大廈、LOFT公寓及藝術街區等,涵蓋藝術館、書城、寫字樓、公寓、酒店、影院、商業等多種業態。
毫無疑問,這是惠州首個文化綜合體,而且是包括了數字創意產業、文化藝術、IP衍生產品設計生產、工業設計、閱讀空間、研學等一體的多元化生態型文化產業園。
從硬體設施來說,這正是惠州目前最缺乏的。
文化興,則城市興。不同於鋼筯水泥築起的高樓大廈所帶給一個城市的現代感與快節奏,文化地標的出現,顯示了一座城市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對於惠州而言,與城市快速發展的現代感相對應的,便是關於文化與生活方面配套的日益完善。其典型代表,便是讀者文化園這樣一個文化地標的出現。
三
據介紹,讀者文化園致力於打造惠州文化產業新地標,創建惠州城市文化客廳。項目建設目標將立足區域,服務城市文化產業集群、孵化、創新。讀者文化園不生產但集合生產,不創新但培育創新,雖是產業園但更是產業鏈組織。
「城市文化會客廳」這個定位挺有意思。應該就是要讓市民們都能在這裡享受全方位的文化生活,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吧。
比如,通過空中連廊的建築形態連接街區12座獨棟建築和下沉廣場,讓開放街區與業態布局相互通,為消費者打造一個24小時全天候文化及社交目的地。
一樓裙樓商業是要打造城市文化客廳,將會引進本土以及全國各地的特色文化+商業,已進駐茶+空間、木頭文化館、惠州文化館等商家;意向洽談惠東黃蠟石、秋長吉他等商業。
二樓裙樓商業將打造一個新文創中心,匯聚了文化傳媒、藝術家工作室、文創手辦集合店等業態;
其中最吸引人的亮點是其下沉式廣場,這裡一共有8000多㎡的美食天下,沿著項目水系形成一個U型的景觀帶,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品各地方市井文化。
除了這三層的立體空間之外,地面上還有12棟獨棟建築,也是整個園區的文化內核。
H3棟就是一期蝴蝶形狀的建築是秋谷美術館,會舉辦一些書畫展、藝術展等各種展覽,一館多用,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另外10棟獨棟是作為行業的標杆企業總部,是帶文化產業進駐的。
A棟是專家接待中心,已引進華住集團的桔子水晶酒店,1-3層是酒店配套,4層以上是酒店客房,一共有192間客房。
B/C棟是專家公寓,是35-55㎡的LOFT公寓,層高有5米,一共是800多套。
D/E/F棟為了助力惠州文化產業上規模,上檔次。根據文化產業的內容,園區設定D棟為研學基地,E/F棟重點打造惠州六所高校的創業夢想園、工業設計中心、IP衍生設計產業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數字創意產業園。
也就是說,讀者文化園作為一個多元化產業園區,以25萬㎡建築面積的體量囊括潮流、休閒娛樂、餐飲美食、文化藝術等多元體驗業態,為進駐企業提供工作、生活、商務接待、產業連結全生態服務;同時為惠州這座城市提供多元的服務和精神文化體驗,打造一個都市美好生活的理想空間。
尤其是文化園以工作日模式、節假日模式、夜間模式三大生態系統構建整個園區全天候服務屬性。在文化建設、引入優質文化資源的維度上深耕思考,制定了「築底強基、鍛造產業鏈條、服務城市發展」的戰略發展綱領。
目前,文化園正全力以赴開展招商工作。已入駐企業類型包括:空間設計、工業設計、書畫藝術家教學基地、研學機構、電子競技、書店等。
按計劃,將會在2022年底開園。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讀者文化園的建成開放,必將大大改善惠州的整體文化氛圍,完善了產業鏈條,豐富了文化種類,不少是彌補了空白。
當然,能不能真的成為一個文化旺地,還不敢說,畢竟讀者文化園所在的金山新天地片區四環南路,距離市區稍遠了一點。如果當時選址於汝湖一帶,可能會好很多,但市裡考慮要往南發展,選址金山湖也沒啥毛病。
四
讀者書店目前還在建設中,這是一棟圓椎形建築物,是一個24小時對外開放的讀者書店,接近3000平方,投資3000萬打造讀者品牌的集合概念店,涵蓋書店、文創、展覽、休閒、活動等空間集合功能。
據說,這是讀者出版集團自持運營全國最大的綜合服務書店。也是讀者布局全國的第二家自持運營書店,第一家已在上海開業。
書店和圖書館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臉面。
也許有人說現在的新閱讀時代,實體書店及圖書館都快關門了,還花這麼大力氣建書店及圖書館有用嗎?
今年5月,東莞發生了吳桂春事件。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50多歲農民工因疫情影響找不到工作準備回老家了,無奈離開前在圖書館留言本寫下一段留言,表達自己的不舍。他說他來東莞12年,平時只要不上班,就來圖書館看書,現在要走了,以後恐怕再難有這麼好的圖書館提供看書機會,非常傷感。留言被圖書館工作人員發到網上,引發所有媒體關注。最後是上升到了城市能否留下農民工的高度。
吳桂春最後找到了新工作,借書證重新回到他手中。東莞所有圖書館都調整了開放時間及服務手段,以方便讀者,圖書館及書店人流猛增,全城掀起了閱讀熱。
這件事讓我們明白:一座城市不能沒有幾個好的書店、幾座好的圖書館。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
惠州的老新華書店在步行街改造後,人流是少了些,最近還關閉了,但它一直是惠州讀書人的聖地。後來又建設了濱江公園的購書中心、江北的新華廣場,說明惠州一直是比較注重文化硬體設施的投入的。讀者自持運營書店的進入,會進一步提高書店的服務標準,滿足各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豐富文化業態鏈。
雖說當下是網際網路肆意橫行的年代,靜下心來閱讀,已經慢慢的成為一種看起來「過時」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但一座城市中,一個大型文化精神場所的出現,絕對很有必要。
五
美術場館幾乎是大城市的文化設施標配。惠州曾多次舉辦過美術畫展,惠州畫院組織了很多國內外一流畫家到惠州採風、展覽,留下了大量作品,但往往都借博物館的場地,顯得無比侷促。
已經對外開放的秋谷美術館是讀者文化園首個亮相板塊。未來這裡主要用於一些文化類展覽以及活動交流等,節假日會定期舉辦一些文化主題活動,已成功舉辦:中國畫院許欽松山水畫工作室進駐、讀者書店籤約及《讀者》歷史展、青春不「毒」行高校創作作品設計大賽活動,以及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組織讀書會、街舞、音樂、電競比賽、茶道等沙龍活動。
其中前些天開展的讀者歷史展,是讀者集團自己30多年發展歷程介紹,全面展示了讀者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的奮鬥歷程,為惠州人走進讀者、了解讀者提供了窗口和契機。歷年來《讀者》雜誌的編輯手稿、珍貴照片、老雜誌、讀者來信來稿、插畫等。在這裡還可以翻閱上世紀80年代的《讀者》雜誌,感受那些微微泛黃的書頁上歷經滄桑,卻依舊鮮活的文字,重新喚起「讀者」記憶。39年來,《讀者》雜誌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遷,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大量優秀的閱讀內容,影響了數以億計的讀者,並陪伴他們成長。
看了讀者的歷史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的魅力便在於,哪怕時間變遷,它也能印在內心最深處的地方。
黃河母親來到了惠州
結語
從十四五年規劃中第九條「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34點「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以及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可以看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顯。其中加強文化硬體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正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惠州讀者文化園就是及時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發展趨勢,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惠州高舉「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旗幟下,文化產業發展對標深圳,趕超東莞、佛山。讀者文化園如何通過文化謳歌惠州,講好惠州故事,規劃建設園區,為惠州文化助力。我們應該站在這樣的高度來看待讀者文化園落戶惠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