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人再囧途之泰囧》正式登陸臺灣影院,結果首周末三天全臺北票房僅僅取得10萬新臺幣(約合2萬元人民幣),和一年前12 .6億的大陸票房差了十萬八千裡。
《泰囧》中王寶強流傳甚廣的一張截圖
11月29日,穩坐華語電影票房榜冠軍寶座的喜劇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泰囧》)正式登陸臺灣影院,結果首周末三天全臺北票房僅僅取得10萬新臺幣(約合2萬元人民幣),和一年前12 .6億的「神話級」大陸票房數字差了十萬八千裡。時隔一年,兩地成績落差之大,令人傻眼。
為什麼《泰囧》在臺灣賣不動?其他國產片在臺灣賣得好嗎?南方都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臺灣業內人士,一問究竟。原來,《泰囧》在臺灣的票房低迷並不是個例,大陸電影在臺灣的生存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反而是「黑馬」小成本電影容易上位。
票房線報
《泰囧》臺灣上映首周3天排第16位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年初,臺灣「文化部影視局」公布的10部大陸引進片配額中並沒有《泰囧》(6月,兩岸籤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中協定臺灣把每年10部大陸片進口配額放寬至每年15部)。後因抽中配額的片商放棄《王的盛宴》及《硬漢2》上映資格,《泰囧》終於擠進名額內,定於11月29日上映。據臺灣票房統計網站「開眼電影」數據顯示,該片首周3天的臺北票房僅為10萬新臺幣,位列當周臺北周末票房排行榜第16位。
在該榜單上,前三分別是好萊塢大片《飢餓遊戲2》、臺灣本土紀錄片《看見臺灣》與《十二夜》。同樣是上月29日上映的新片,在金馬獎勇奪多項大獎的「黑馬」新加坡影片《爸媽不在家》首周3天也僅收102萬。彭浩翔新片《飛虎出徵》則更慘,首周3天台北票房僅為1萬臺幣。(註:臺北票房之前約佔臺灣全省票房50%,近一兩年,約佔臺灣全省票房40%。)
追問原因
大陸電影臺灣行,為何「滑鐵盧」居多?
《泰囧》在臺灣的票房低迷並不是個例,大陸電影在臺灣的生存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許多在大陸取得高票房的國產片一到臺灣,往往遭遇慘敗的「滑鐵盧」。
據一些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2010年,《讓子彈飛》在大陸上映時口碑、票房全線飄紅,6.8億的成績創下當時國產電影票房紀錄,風頭強勁;但全臺北卻只收得不到100萬新臺幣(約合20萬人民幣)票房。才女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在大陸反響不錯,票房過億,但臺北票房竟然只有7700新臺幣(約合1600元人民幣)。今年,《中國合伙人》(臺灣片名為《海闊天空》)大陸票房豪取5 .23億,但全臺北票房僅為367萬新臺幣(約合75萬人民幣)……
記者採訪了臺灣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與臺北最大的電影院威秀影城公關經理李光爵,一同探討其中原因。
1、文化差異:觀眾「聽不懂」
文化差異是導致《泰囧》臺灣上映遭遇滑鐵盧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麥若愚說,其實中國大陸、香港,韓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亞洲電影在臺灣市場基本都不受觀眾待見,「比如剛在金馬獎拿了很多獎的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雖然新聞很多很大,但觀眾只是看新聞熱鬧,票房也不行,掏錢買票進影院的觀眾少之又少。」他笑言臺灣觀眾的心理很難琢磨,「韓劇很流行很火,但是韓國電影一到臺灣就死得很慘;觀眾也愛看《甄嬛傳》,但就不愛看大陸電影——— 沒邏輯的」。李光爵也分析,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在大陸特別接地氣的電影作品在臺灣觀眾心裡很難取得共鳴,題材類型、語言文化、人文風情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到讓臺灣觀眾對大陸電影的接受心理。
2010年12月,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在大陸創下近7億的票房紀錄,3個月後該片在臺灣上映,臺北票房不到100萬臺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就曾分析說,該片語言表述很快,還有一些地方方言,這就會給臺灣觀眾形成接受障礙,文化上的差異更影響到這個故事對觀眾的吸引力。麥若愚向南都記者透露,他也就「為什麼觀眾排斥大陸電影」這一疑問向片商探討,有片商就直接說是因為口音問題,「聽不慣」。今年7月,《小時代》在臺灣上映。由於監製柴智屏及主演郭採潔等人來自臺灣,當地媒體甚至打出「班師回朝,光榮返臺」的標題,但結果票房慘澹,首周僅以138萬新臺幣(約合28萬人民幣)的票房排在第八位。
2、零曝光:映前缺少宣傳營銷
除了文化差異原因之外,李光爵告訴南都記者,《泰囧》映前幾乎沒有任何營銷宣傳,觀眾根本不知道該片的上映消息。《泰囧》原先並未抽中配額,由於抽中配額的片商放棄《王的盛宴》及《硬漢2》的上映資格,《泰囧》才得以擠進名額內。李光爵是在11月中旬才在排映單上看到《泰囧》的蹤影,「太突然了,甚至連媒體都沒關注到,影片沒任何宣傳營銷,電視宣傳也沒有。除非一直關注該片動向的影迷,才會從網上獲悉。」
3、來晚了:間隔時間長、網絡觀影方便
《泰囧》登陸臺灣影院的時間距離大陸公映長達近一年之久。麥若愚分析說,對該片有興趣的觀眾很早之前就通過網絡觀看,幾乎沒有人會甘願等著進影院看大銀幕。隨著視頻網站的興起,通過網絡觀賞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多,「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李光爵對此也持相同的看法,「影片在大陸公映之後幾個月,視頻網站就買到版權合法播映。除了比如《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這類在大銀幕上看效果特別好的大場面電影之外,其他一般的影片,很多人就在網絡上看,他們不願買票進影院。」
衍生觀點
麥若愚:大陸媒體很少讚美,臺灣反之
經過平時對臺灣、大陸電影市場內外,以及媒體的觀察,麥若愚提出一個觀點:當電影在大陸公映時,媒體上經常出現批評的聲音。這些聲音經臺灣媒體轉載集中報導,有的甚至做成頭條報導,久而久之,會給臺灣觀眾形成一種印象:許多大陸電影都是爛片啊,常看到媒體批評。「臺灣媒體對本土電影幾乎沒有批評,都是保護的姿態。但大陸媒體對本土電影卻很少讚美。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
李光爵:「黑馬」小成本電影易受青睞
李光爵指出,愛情題材比較容易在兩岸同時受到歡迎,比如「黑馬」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在臺灣也有比較強的反響,上映3天台北票房達100萬新臺幣(約合21萬元人民幣)。另據媒體報導,暑期檔愛情片《被偷走的那五年》大陸票房拿下1.45億,隨後在臺灣強勢奪取8800多萬新臺幣(約合1806萬元人民幣)的佳績,刷新去年由《畫皮2》(臺灣片名為《轉生術》)創下的4000多萬新臺幣的紀錄,成為截至目前為止2013年臺灣最賣座的大陸出品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