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屢遭侵權原因何在? 博客侵權:法律Vs網絡

2020-12-20 央視網
博客屢遭侵權原因何在? 博客侵權:法律Vs網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8日 10:44 來源:科技日報

    漫畫:博客播客將有管理規範 中新社發 謝正軍 攝

    博客正從精英走向大眾。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2006年中國博客用戶突破6000萬,2007年中國博客用戶將接近1億。毋庸置疑,網際網路已經發展到個人化時代,並從商業化進入社會化階段。然而,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其所帶來的法律問題也日漸顯現,博客是否具有著作權及對其如何進行有效保護便是其中之一。

    博客屢侵權,癥結在何方

    對於博客著作權侵權問題,筆者採訪了北京逢時律師事務所在智慧財產權領域頗有建樹的知名律師鄭璋軍。

    鄭律師認為:「博客屢屢被侵權,原因較多。但最關鍵的癥結在於中國整個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完善這個大環境。」

    「首先,政府在最初的法律導向上不夠明朗,對侵權的打擊力度不夠!因為總是先有侵權這一問題,才會有相關的法律出臺來解決問題。而在最初,政府這方面的法律對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的保護力度還是不夠的,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今天,著作權的保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以至於政府要對其加大力度,打破曾經的慣性,但這時的難度就大了。」

    「再有,人們對著作權的觀念還是不夠清晰。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侵權。尤其是在當今網絡信息傳播中。」

    「另外,對於博客作者而言,他們從作品中獲利其實並不大,甚至沒有物質上的利益。當他們被侵權後,解決途徑就是上法院起訴,但這樣的成本太高。因為維權的難度不僅很大,而且其費用相當高,通常打回來的數額很少,這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只好忍氣吞聲。」

    鄭律師認為,由於以上原因,導致目前博客屢被侵權。他表示,最有效的方法是依靠公共權力,政府要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一種正確的法律導向,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的維權意識。

    立法?不立法?這是一個問題

    目前在法律界對於博客立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就是趕緊立法,馬上立法,因為現在糾紛案件太多了:另外一種就是沒有必要。對於博客立法,鄭璋軍律師談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前幾年,在博客之前,很多網站就為用戶提供『免費空間』這一形式。但博客與其不同就在於博客作者們可以使用網站提供的許多網站程序,因此使用起來更自由。而作為網際網路中信息傳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網絡論壇,即BBS。但BBS它是有審查機制的。法律明確規定一個論壇的申辦是要經過審查的,而且論壇中有版主負責管理、刪除某些信息等。而博客目前還沒有這種審查機制。所以,我認為博客應該立法。或者就將其納入BBS的管理範疇。」

    博客著作權:在探索中前進

    2006年5月10日,國務院公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並已於2006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

    對此,鄭律師說:「這體現了我國法律在著作權保護方面的一個變化。最初的《著作權法》規定對於網絡中傳播的信息,未經許可,也可以轉載。但2001年的時候又出了個《說法解釋》,將這一條刪掉了。秦濤的博客著作權案其實是對我國法律進一步完善的一個促進。」

    「其實,在博客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網絡著作權侵權的案件,博客的出現只是一種形式的變化。但博客與BBS等還是有區別的。它對著作權的歸屬問題更加敏感。」

    鄭律師說道,對於博客著作權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作為網絡服務商免費提供的寫作與發表平臺,作者是不擁有著作權的,作者在網站免費註冊並寫作與發表文章視為無償提供,網絡服務商有權處分作者的文章。而另一方認為,網絡服務商表面上雖是免費提供寫作與發表平臺,但因博客所特有的人氣而帶來的包括廣告點擊收入在內的經濟利益卻是巨大的,所以實質上不是提供免費服務,作者在網站上寫作與發表並不能視為放棄著作權。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作品的寫作與發表方式是符合著作權保護法的保護條件,故博客具有著作權是毫無爭議的。2006年5月10日,國務院公布《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明確規定了對諸如博客等網絡傳播作品給予法律保護正是對該問題的正確回應。這是我國法律的一個進步。

    「但是該條例還是有不足的。」鄭璋軍律師補充道,「主要缺陷還是該《條例》可操作性較為缺乏。一些條文模糊不清以至刻意迴避,實際是給法庭的審判造成很多不便,也為今後網絡侵權事件的繼續發生埋下了伏筆。這對於經營者清晰認識侵權風險,及對權利人確定合理的權利申訴範圍,都具有不可確定性。」就此,鄭律師舉例說:「比如說,網站要轉載傳統媒體的信息,是否收費以及以何標準收費,並未有明確規定。它在利益協調上還是缺乏一定可操作性的。」

    除此之外,筆者查詢有關資料發現,條例第六條第七款規定:「向公眾提供在信息網絡上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這裡面,「政治、經濟問題」和「時事性文章」的概念顯然非常籠統,不免會變生出多種不同的解釋。

    再比如電子圖書館問題,是否「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而實際對於間接獲利卻是很難辨別和取證的。

    此外,在門戶網站的首頁登載某個侵權作品和在個人主頁或博客上登載同一個作品,其侵權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傳統的賠償額度計算方法顯然無法直接適用於網絡環境下的侵權。(陳紅)

    名詞解釋

    「博客」(Blog或We鄄blog)一詞源於「WebLog(網絡日誌)」的縮寫,是指網上寫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時間倒序排列的文檔組成的欄目,兩側通常還可以有補充材料,頻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連結。它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連結、網絡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你「不停息的網上航行」中,精選並連結全球網際網路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知識與資源;也可以將你個人工作過程、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發揮您個人無限的表達力;更可以以文會友,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

責編:趙旋璇

相關焦點

  • 博客評論侵權索賠6000元後續:準備明天去應訴
    繼上次,被人找上門以之前盧松松博客發布的博客文章的網友評論侵權索要6000元之後,思緒在三,決定還是去應訴。>這兩天這個事應該就有個說道了,因為8.26要開庭了,我準備應訴,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天私下準備材料時,我登錄北京網際網路法院看了下【盧松松博客評論侵權索賠
  • 盧松松博客評論侵權索賠6000元案子落幕:對方撤訴
    折騰了一個月,盧松松博客評論侵權索賠6000元這件案子算是徹底落地了,對方撤訴了,也算是一個好結果!從2020年8月4日,突然收到了北京網際網路的法院傳票通知盧松松博客網站文章一用戶發評論侵權要索賠6000元開始,來來回會折騰了小一個月
  • 博客中「披露事實」引發一場官司
    辯解:披露事實還是誹謗侵權  對此,李先生表示,自己在網上發表的言論都是事實,並不是無端誹謗,所以並不對陳女士構成名譽侵權。而且,他還提出,公民在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民事糾紛的同時,有權向社會反映自己的不公正遭遇,呼籲社會支持。
  • 網友在搜狐博客上引用他人博文 被判侵犯著作權
    擅自引用他人博客也侵犯著作權  劉文基  博客是個新玩意兒,富有吸引力,許多人涉足其間,自得其樂,但讓博客愛好者於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只是在博客文章中部分引用了李某的博客文章,竟然引發官司,被法院判決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並賠償對方經濟損失
  • 最高法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權《規定》情況發布會
    [10:02:08]  [孫軍工]:  針對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連同今天發布的司法解釋,共同形成了有關網際網路法律問題的裁判規則體系,對於規範網絡行為、建立良好的網絡秩序
  • 多人博客是博客的未來
    這裡討論的博客不包括像阿禪日記這樣的以個人記事為主的博客,而是以傳播價值為主的博客。一、單人博客的困境「萬事開頭難」可能是正確的,但在博客裡不是。要開始一個博客是非常容易,你可以在BSP隨意申請一個博客空間,也可以購買域名、空間構建自己的獨立博客。接下來,你會很努力地寫作。
  • 狼圖騰:珠三角法律博客聯誼會
    珠三角法律博客聯誼會準備之前之所以說是「準備之前」是因為這時還沒有最後確定,以區別「準備」所意味著的已下定決心,拿定主意。這時的我是相當矛盾的,「去」和「不去」打成一片(當然我們是法律人要講證據,於是各自陳述理由如下)。「去」的理由:第一,法律不是一門書屋裡的學科,需要走出校門,多些接觸,多些了解,多些見識;第二,此次聯誼會參加人員並非一幫烏合之眾,他們中有學者,有老師,有法律實務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律師),而這些都是我可以從其身上學到東西的人;第三,修老師的「我們這裡(法律博客)是沒有門檻和等級的」話。
  • 評論:名人博客請少一點兒謊言
    「法律面前,才能證明誰在說謊」。這是鳳凰衛視臺的一句廣告詞。據《北京晚報》8月13日消息,前一天,謝晉遺孀徐大雯起訴宋祖德、劉信達兄弟侵害謝晉名譽權案正式開庭。此前表示要親赴上海並對官司信心十足的宋祖德和他的胞弟劉信達,不僅沒有出現在法庭上,還通過律師否認侵權博客是自己所寫,而將其全部歸咎於黑客所為。
  • 網易博客11月底關閉 博客時代落幕?
    網易在公告中感謝用戶支持和陪伴,但並未提及關閉博客的原因。  網易意圖將博客用戶及其博客內容全部轉網旗下的Lofter社交平臺。不過有部分網易博主表示,不準備遷移至Lofter平臺,其中就包括著名網易博主、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
  • [東方時空]博客帶來了什麼?
    主持人:說到這兒,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博客,也難怪,這也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事物。博客,說白了就是你的私人日記放到了網絡上,即便發展到了今天,其實博客跟日記還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根據我們在網上針對近2000位網友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9%的人寫博客是為了自娛自樂,其它的原因還包括跟朋友交流、備份自己的資料、趕時髦,包括出名。
  • 女大學生免費郵箱被盜 暴露照片被製成情色博客
    女大學生郵箱被盜 內存暴露照片竟上了情色博客  本報訊 記者 趙伯平 女大學生小青(化名)的個人免費郵箱被盜後,別人利用她存在郵箱內的生活照、手機號、QQ號等信息做成了情色博客。  11月14日,一個陌生男子突然給正在上課的小青打來電話。
  • 網際網路步入博客時代
    這說明博客的發展正逐步踏上又好又快的軌道,特別是在反藏獨事件中,博客成為中堅力量之一,通過各種形式,號召廣大網民反對藏獨,反擊CNN的反華言論,對凝聚人心,塑造和諧健康的網絡文化起到了積極、正面的推動作用。  2002年,博客開始進入中國,數量還不足1萬人。而根據CNNIC的統計,截至2007年年底,中國博客數量已超過4600多萬。
  • 探析網絡侵權亂象的治理之策
    網絡侵權問題亟需引起社會進一步的關注和重視。本文梳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網絡侵權信息的具體類型和典型特徵,探析網絡侵權信息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網絡侵權信息的五種類型   首先,侵犯公民肖像權信息。
  • 42歲人體女模特欲做網絡博客乞討第一人(組圖)
    她在博客上設乞討帳號,說是為了提高點擊率。她渴望愛情,渴望出名。她的收入很低,想做網絡博客乞討第一人……  事件:女模博客上掛出乞討帳號  「我想在自己的博客上建一個求助帳號,在網絡上乞討,不知道違法不違法?」
  • 自媒體轉發信息侵權需擔責 注意義務越高過錯越大
    自媒體,微博也好微信也好,也不是無法無天,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也要講規矩,也有可能構成侵權,一旦侵權,同樣也要承擔法律後果。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在隨後的採訪中進一步分析,依據《規定》,今後,人民法院認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法院會考慮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影響範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侵權的明顯程度、以及是否進行了修改。
  • 什麼是博客(blog)
    問:最近在上網的時候發現一個新名詞―――博客(blog)。能解釋一下它的含義嗎? 答:《市場術語》一書中對博客的定義為: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絡連結,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是Web和Log的組合詞。
  • 徐靜蕾博客點擊率過億 曝生活火花比博客多
    昨日(18日)中午11點18分,名為「老徐」的徐靜蕾博客點擊量過億。記者就此採訪了博主徐靜蕾,她總結自己能夠「過億」的最大原因是:「我夠勤快呀!」老徐博客還要再出書 老徐的博客在昨日中午11點18分,點擊量過億。讓老徐自己總結能夠過億的原因,老徐開始了一番「自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夠勤快呀!如果我懶,讀者也不愛看啊!」
  • 全球15個頂級技術類博客
    而另一些博客則側重於激發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感到憤怒,或是讓我們開懷大笑。《電腦世界(Computerworld)》網站的編輯們這些優秀博客網站搜集整理在了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最受他們所鍾愛的博客網站的列表。最後,我們根據這些博客自身的信息廣度、新聞價值、網站設計、更新頻率以及娛樂價值,將這份50多位候選人的大名單做了進一步的縮減,最終得到了這份15個世界最頂級的技術類博客網站排行榜。
  • 專家解讀|就《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談對網絡侵權責任的理解
    在涉及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網絡侵權責任上,《民法典》在原有《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基礎上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網絡侵權規定)及《電子商務法》,對涉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相關的網絡侵權責任進行了明確和調整,本文就《民法典》中關於網絡侵權責任修改的內容談談對於網絡侵權責任在實踐中的責任認定的理解。
  • 知名站長博客博主盧松松被告:因網站評論被索賠6000元
    理由是:盧松松博客上有2條2014年的用戶評論(用戶把這有版權的文章,給拆分當作評論發了,然後這條評論被收錄),版權在今年4月份被他們買了。現在這公司要找我打官司,要價6000!盧松松官方粉絲群這個公司是在是太狠了,一個文章評論都要賠6000元,我在群裡面建議,公開法院傳票的內容,讓頭條上面更多的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