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轉發信息侵權需擔責 注意義務越高過錯越大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現在,一條微博或者一條微信,特別是名人、大V發布的信息,往往能瞬間被廣泛關注。普通公眾利用手機隨時拍隨時發布信息的越來越多,遇到好玩的、勵志的各種信息,也經常迫不及待地共享給朋友——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轉載者。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近年來,因發布或轉發微博引發的名譽權訴訟日益增多,同時非法刪帖、網絡水軍等網際網路灰色產業也應運而生,而且個人信息保護面臨極大危機。

  最高人民法院昨天發布《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同時發布典型案例,針對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統一裁判尺度,一一進行回應。

  在新規定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如何認定。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顯示,2010年5月,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禕發表多篇博文,內容涉及「揭開金山公司麵皮」、「微點案」、「金山軟體破壞360衛士」等。金山公司狀告周鴻禕,索賠1200萬。終審法院判決周鴻禕停止侵權、刪除相關微博文章、在新浪、搜狐、網易微博首頁發表致歉聲明,並賠償經濟損失5萬元。最高法民一庭副庭長姚輝在接受中央臺記者採訪時指出,發布或轉發者注意義務的大小是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

  姚輝:你作為公眾人物,你就應該有比普通的網民更高的注意義務,注意義務越高可能就意味著你所認定的過錯就更大更重。自媒體,微博也好微信也好,也不是無法無天,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也要講規矩,也有可能構成侵權,一旦侵權,同樣也要承擔法律後果。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在隨後的採訪中進一步分析,依據《規定》,今後,人民法院認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法院會考慮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影響範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侵權的明顯程度、以及是否進行了修改。

  孫軍工: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那麼一旦個人信息遭到侵犯,哪些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一旦受侵犯就可以索賠?

  最高法的典型案例再次提及曾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博客自殺第一案,王某的妻子姜某跳樓自殺身亡前,在博客日記中懷疑他與東某有不正當男女關係,日記被大量轉發後,王某遭到網友的「人肉搜索」、謾罵、人身攻擊、甚至上門騷擾。哪些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最高法的《規定》作出了明確。

  孫軍工: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在很多網絡侵權糾紛裡,由於侵權人匿名發帖,很多時候當事人面臨想維權卻找不到被告的尷尬,那麼如何找到匿名侵權人?被侵權可以告誰?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顯示,新浪博客博主發表涉及閆某個人隱私的文章,閆某狀告新浪、百度侵犯名譽權、隱私權,要求兩公司提供博主的個人信息,獲得法院支持。《規定》明確,找不到侵權信息發布者,可以起訴網站。

  孫軍工:原告起訴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絡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絡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繫方式、網絡地址等信息。

  同時,網站不及時刪除已經被認定為侵權的信息,也將承擔民事責任。

  接下來,當事雙方一旦對簿公堂,法院依據什麼對被侵權人所收經濟損失作出認定?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是導演謝晉遺孀徐大雯訴宋祖德、劉信達侵害名譽權勝訴案。精神損害賠償與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相適應,經濟損失認定取決於被侵權人的影響力大小。依據《規定》,今後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合規的律師費計算在賠償範圍內。

  孫軍工: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範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規定》,非法刪帖、屏蔽、斷開連結等協議將被法院認定為無效,僱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絡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要承擔連帶責任。

相關焦點

  • 最高法規定微博微信轉發行為 粉絲越多擔責越大
    不過,從今天開始,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實施,微博大V轉發信息時,對信息的真假,有更高的注意和核實義務。同時,「規定」還明確了花錢找人刪帖和收錢刪帖之類的協議無效。
  • 網絡自媒體著作權侵權問題實踐分析
    上述三個案例具有非常明顯的典型性,林志穎案是明星個人在微博主頁轉載他人圖片導致侵權,智合新媒體案則是律師起訴微信公眾號案,第三件是漫畫家個人起訴阿里巴巴集團案,反映了當下在自媒體領域,從個人到大型商業集團,從普通生活到專業的法律媒體,從文字到圖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侵權風險。使用自媒體進行宣傳,是一些個人或企業經營自己品牌的需要。
  • 民法典時刻丨自甘風險須注意 故意過失需擔責
    民法典時刻丨自甘風險須注意 故意過失需擔責 2020-08-07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轉發他人文章及圖片 你的朋友圈「侵權」了嗎?
    可你又是否知道,在你拇指輕觸期間,你的行為可能已經「侵權」?在知名問答平臺「知乎」上,關於「轉發到個人朋友圈算是侵權的轉載嗎?」一類的問題獲得了廣泛關注,那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會觸犯他人的著作權?本網記者也對智慧財產權專業法官進行了專訪,一起來看看吧。
  • 尋人工耳蝸當事人訴自媒體「黑奇士」侵權 法院判自媒體道歉賠償
    2018年年底,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引發關注。後名為「黑奇士」的微信公眾號發文稱耳蝸丟失事件是「媒體和商家惡意炒作濫用善心惡意炒作」。因為認為該文的作者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當事人李麗(化名)、李明(化名)將文章作者王某起訴到北京網際網路法院。
  • 因讀者留言侵權收到法院傳票 自媒體好難啊
    而且維權對象是沒多少油水的自媒體人,而非資金更充沛的四大門戶和主流新媒體平臺。 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原告正在利用「批量維權」策略,在成功率不變的情況下,告的媒體\自媒體越多,收益就越大。盧松松告訴我他認識的多位站長/自媒體朋友,也因為類似的原因,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被告,收到了法院傳票。
  • 共同飲酒發生意外,同行人員需不需要擔責?
    共同飲酒發生意外,同行人員需不需要擔責?共同飲酒要理性聚會勸酒需謹慎 上述情景中共同飲酒期間,如果同事有勸酒、灌酒等不當行為,致使小宇出現了危險狀態,那麼同事就基於其在先的不當行為,對小宇產生了注意和救助義務。因此,如果同事未能盡到上述注意和救助義務,就需要承擔與其過錯程度相當的侵權責任。
  • 寫自媒體圖文:你的圖片侵權,怎麼防?自媒體如何安全選配圖?
    有道是好馬配好鞍,寫自媒體圖文,配圖非常重要。好的圖文配合能夠給用戶非常好的閱讀體驗,但是對很多新手來說,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好不容易花了1個小時寫文章,為了找圖片,花了兩個小時。自媒體文章配圖安全事項要給自媒體文章配圖,有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必須得搞明白。第一,不要水印:配圖絕對不能出現水印logo,和其他一些網站的信息。
  • 網上發布侵權文章 自媒體在廣州日報刊登道歉聲明
    (截圖)網上發布侵權文章 自媒體被判道歉並賠3萬因認為北京陽春子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大唐雷音寺」,發布《誰能拯救名創優品?》名創優品因此起訴到法院,一審起訴中要求陽春子路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名創優品公司名譽權的行為,包括刪除「大唐雷音寺」發布的侵權文章,且不得再在任何媒體、網絡平臺上發布;通過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以及《廣州日報》等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道歉聲明,持續時間不少於三十日;向名創優品公司賠償經濟損失等費用20萬元,以及承擔案件的全部訴訟費用。
  • 坤鵬論: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少?
    第四,討論信息熵的人多、文章更多,但是人們理解的層次不同,於是正錯糾纏,讓人難以分辨。今天和明天,坤鵬論根據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從疑惑到解惑,講幾個信息熵學習中最常見的迷惑。今天先講最經典的——到底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少?很多人很難理解的是——信息熵越大,信息量越多。
  • 騰訊雲推正版圖庫 自媒體用明星照片侵權被駁回 釋放了哪些信號
    您僅需在圖庫商城搜索並選購圖片,即可輕鬆便捷的獲取圖片永久授權,遠離侵權風險。法院判決被告自媒體不構成侵權,理由主要有三條:①公眾人物對媒體評價要有容忍義務②雖然被告自媒體未經允許使用照片 此前成都銅雀臺整形美容醫院在其微信平臺上發布了多篇文章,使用「範冰冰」的照片54張,並在文章顯著位置發布產品信息和廣告語以及被告整形方案及案例、企業名稱、地址、聯繫電話、微信二維碼等內容。隨便範冰冰將這家整形美容醫院告上法庭,要求刪除侵權內容,終止侵權行為,並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共計455000元。
  • 最高法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權《規定》情況發布會
    [10:06:37]  [孫軍工]:  (三)明確了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程度認定問題。微博、微信等近幾年迅猛發展的社交網絡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在傳播範圍、影響力等各個方面均有超出傳統媒體之勢。在信息傳播的主體上,往往是自媒體先發出聲音,產生影響後,傳統媒體再跟進。
  • 【案件播報】蜂巢被摘蜂群蟄死路人,摘蜂巢者需擔責
    【案件播報】蜂巢被摘蜂群蟄死路人,摘蜂巢者需擔責 2020-12-11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暴力猛如虎 惡意行為需擔責
    【網絡暴力猛如虎 惡意行為需擔責】網絡暴力是一種網際網路時代特有的、危害嚴重的、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網絡並非法外之地,網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充當網絡「鍵盤俠」,因為惡意行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網絡暴力可能侵犯公民的名譽權,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文章涉及圖片侵權 轉發會連帶侵權嗎
    在網上隨手轉發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會認為有什麼問題。但站在法律的角度,轉發文章或圖片很有可能涉及違法。以微信為例,在微信中轉發他人微信作品,例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如果沒有得到版權所屬人的同意,
  • 微博轉發圖片惹爭議 不營利也侵權嗎
    現在很多企業都會認證一個官方微博,用於傳達企業的信息和聲音,當然也會轉發一些微博。在轉發微博時,很多企業通常會連圖帶文直接轉發,誰曾想到,滑鼠輕輕一點也會給自己惹來麻煩。故訴至一審法院,請求判令醫藥總公司立即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2.7萬元。一審法院判決醫藥總公司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3500元。判決後,醫藥總公司不服上訴至北京一中院。  在二審開庭時醫藥總公司認為,該公司微博的轉發行為不存在過錯,涉案微博的轉發是利用人民網、科學網網站提供的"加網工具"轉發,轉發內容信息均系上述網站先期編輯完成。
  • 民法典自助新規:情況緊迫被侵權,扣物留人不擔責
    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如果仍需繼續採取扣物留人等自助措施,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請求相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二)權益得到保障,自助行為應迅即解除。  在行為人實施了自助行為,權益得到保障後,即應解除相應措施。
  • 瑕疵授權他人使用名人肖像 公眾號運營方被判擔責
    「某某風向」公眾號隨後起訴「某刊」公眾號,認為自身已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並無侵權主觀過錯,要求「某刊」對其在前述訴訟中產生的損失進行賠償。,其在申請轉載涉案文章前專門查閱了「某刊」微信公眾號此前發布的文章,發現「某刊」自 2015 年起持續推送含有該名人夫婦肖像圖片的微信文章並為其家庭成員餐廳宣傳,推送案涉文章時還明確註明系「原創」,「某某風向」公眾號相信「某刊」公眾號有權推送或授權第三人轉載含有該名人肖像的微信文章,因此自己應該能夠規避侵權的法律風險。
  • 法律人如何搭建自媒體陣營?360°解剖8大主流自媒體平臺
    自媒體便是這個大聲傳話,推廣品牌最好的平臺。其實在2016年,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幾乎已成為自媒體的標配,而在2017年,凡有流量處即有內容,60%自媒體入駐了4個及以上的流量平臺。我們法律行業在這方面已經落後很多了。但沒有關係,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可以快速搭建起適合自己的自媒體矩陣。
  • 以案釋法 | 瑕疵授權他人使用名人肖像 公眾號運營方被判擔責
    「某某風向」公眾號隨後起訴「某刊」公眾號,認為自身已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並無侵權主觀過錯,要求「某刊」對其在前述訴訟中產生的損失進行賠償。,其在申請轉載涉案文章前專門查閱了「某刊」微信公眾號此前發布的文章,發現「某刊」自 2015 年起持續推送含有該名人夫婦肖像圖片的微信文章並為其家庭成員餐廳宣傳,推送案涉文章時還明確註明系「原創」,「某某風向」公眾號相信「某刊」公眾號有權推送或授權第三人轉載含有該名人肖像的微信文章,因此自己應該能夠規避侵權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