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自助新規:情況緊迫被侵權,扣物留人不擔責

2020-09-16 小白楊普法


  民法典這位「慈母」,為保護每個民眾的權益考慮到方方面面,保護到細微處,如到餐廳吃完飯後或乘坐計程車到達目的地後不付錢怎麼辦?在大街上遇到包被搶了怎麼辦?可謂是對自然人權利的保障事無巨細、「操碎了心」。


  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這位「慈母」,為保護每個民眾的權益考慮到方方面面,大到開公司買房,小到就餐坐車,保護到細微處,如到餐廳吃完飯後或乘坐計程車到達目的地後不付錢怎麼辦?在大街上遇到包被搶了怎麼辦?可謂是對自然人權利的保障事無巨細、「操碎了心」。不信,請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而言,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是對自助行為免責事由的規定,是為保護自然人權益、拓寬自然人行為自由的新增內容喬澤斌律師解讀如下:


  一、權利救濟的方式

  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對權利的救濟方式,不外乎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兩種方式。

  (一)公力救濟,即國家保護。

  當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通過法定程序請求國家(通常為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行政執法機關等)以公力的方式予以救助保護。

  (二)私力救濟,也叫自力救濟、自我保護。

  當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自己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其權利。

  權利的自我保護方法又有自衛行為與自助行為兩種。

  自衛行為是指法律上的正當防衛行為。

  自助行為即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對他人的財產予以扣押、人身自由予以拘束的行為。

  (三)私力救濟是對公力救濟的有效補充。

  由於具體侵權情況的特殊性、複雜性,有時公力救濟難以及時、迅速發揮作用,無法達到預期目的。

  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性和效益性的統一。自助行為有助於及時有效合理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及時制止不法行為侵害,減少社會損失,儘快恢復穩定的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家機關的執法壓力。

  私力救濟是對公力救濟的補充。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新增自助行為作為免責事由,賦予其合法正當性,更好的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自己東西被偷盜時的私力救濟


  二、什麼是自助行為?

  自助行為,是指行為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情況緊迫而又不能獲得國家機關及時救助,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時,對他人的財產或者自由在必要範圍內採取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應措施,為法律或社會公德、習慣和公序良俗所認可,且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自助行為允許情況緊迫時的自力救濟,從法律上賦予了自然人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我保護權利,是對國家機關保護的有益補充。

  三、自助行為免責的構成要件

  第一,行為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自助行為僅僅限定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如果是「非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則不能適用自助行為,如「賭債」、「嫖娼費用」,「超過訴訟時效的債務」及「超過利率規定的債務」不能適用自助規則。

  第二,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

  侵權情形必須構成情況緊迫且不能獲得公力救濟。如果情況不緊迫,或情況雖緊迫但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則不適用自助行為。

  第三,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如果可以事後採取其他措施,也能保護其合法權益,則受害人不可以實施自助行為。 

  第四,手段要適當,即對侵權人實施扣留財產或者適當限制人身自由等行為。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在條文中僅明確可以扣留財產,雖沒有明文規定可以對他人人身自由施加拘束的內容,但是在「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中的「等」字中應理解為包含拘束人身內涵。例如去餐廳吃飯未帶錢、或者無法用微信或支付寶進行支付而不能付費,店主不讓其離開,等待他人送錢來結帳,這種拘束消費者自由的行為,就是自助行為,不構成侵害人身自由權的侵權責任。

  第五,扣留財產或者限制人身自由須在必要、合理範圍內,不得超出必要範圍。

  扣留財產應當僅限於或略高於自己被侵權的財產數額,不能別人拿你一個雞蛋,你扣留人家一輛車;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宜超過半個小時,在此期間內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自助行為要同時滿足上述五個條件,才可以適用。從本質上來說,自助行為作為民事責任的一般抗辯事由。

  四、民法典規定自助行為的意義

  「自助行為」制度,為更好保護自然人的人身財產權益,賦予自然人在一定條件下的自我保護權利;允許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範圍內,自然人可以以其私力對自己進行救濟,從而更及時、更有效地保護受侵害的民事權益,進一步擴展人的行為自由。

  自助行為,有利於及時制止不法行為造成的嚴重後果,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減少被害人損失,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升公眾安全感。譬如,在大街上發現自己的錢包或財物丟失或被盜時,如果當即發現了撿拾人或竊賊,自然可以先行阻攔其離開,問清其身份再報警,甚至可以直接將竊取的財物「奪回來」。當然,也可以先行報警,但等到警察到來時,竊賊可能已逃之夭夭,增加破案難度,也會讓違法者更加囂張。

  自助行為免責事由,加上民法典總則編規定的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以及侵權責任編規定的過失相抵、受害人故意、第三人原因、自甘風險,構成了民法典規定為一般適用的免責(減責)的八種事由,給民事主體以更多、更寬的行為自由。


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尋求公力救濟


  五、實施自助行為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施自助措施後,應立即請求國家機關處理。

  如果仍需繼續採取扣物留人等自助措施,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請求相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二)權益得到保障,自助行為應迅即解除。

  在行為人實施了自助行為,權益得到保障後,即應解除相應措施。

  (三)濫用自助權,措施超過合理限度,侵權要擔責。

  當事人行使和保護自己的權利,在謀取個人之利益的同時,也要維持社會秩序,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因而個人行使其權利,不能恣意妄為民法典總則編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即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的就是權利人行使權利超過正當界限,有損他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即構成權利的濫用,而濫用權利、超過合理限度的措施不受法律的保護,要承擔法律責任。

  行為人如果對受害人採取自助行為的措施不適當,造成受害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賠償損失。要防止強者以「自助行為」之名,可能每每假以欺人,影響社會秩序。當超過正當界限,構成了權利的濫用時,要承擔侵權責任。


  綜上,作為私力救濟方式的自助行為具有彌補公力救濟不足的功能作用,可以阻卻違法性,有利於公眾在生活中遇到各種突發情況時靈活處置,維護自身權益,體現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的宗旨。但維護自身權益必須以不損害他人的權益為前提,必須依法行使權利,合理維權,在具體適用上要從嚴把握,切不可濫用;措施上要把握好度,切不可超出合理限度!濫用超度要擔責,要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實施的前提在於正確理解。《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私權利的保護神,老百姓的護身符」,關注、學習民法典,就是關注自己利益!讓我們學習《民法典》!宣傳《民法典》!運用《民法典》!「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


  附:民法典往期閱讀量上萬的精華文章:

  《 》

  《 》

  《 》


  「小白楊普法」欄目致力於:讓法律大眾化、通俗化、普及化!讓法律走進百姓,貼近生活,服務社會!

  您如感到此文對身邊的朋友有益、有用,您可以轉發給他(她)!如果是其他網站或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今日頭條」和作者「小白楊普法 喬澤斌律師」,否則,會被認定為侵權。

  把有用的法律知識分享給親友,傳播的是智慧的關愛,播灑的是法律的關懷。您如想獲取更多接地氣的普法文章,您可以關注「小白楊普法」欄目!

  「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辦」!

相關焦點

  • 遭遇侵權情況緊迫時,扣物留人,大膽自助不擔責!民法典出新規
    侵權情形必須構成情況緊迫且不能獲得公力救濟。如果情況不緊迫,或情況雖緊迫但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則不適用自助行為。  第三,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如果仍需繼續採取扣物留人等自助措施,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請求相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二)權益得到保障,自助行為應迅即解除。  在行為人實施了自助行為,權益得到保障後,即應解除相應措施。
  • 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
    發生侵權行為後,侵權人要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那麼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不是侵權?下面由曾祥東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當事人實施民事自助行為時,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民法典》講堂第十九期:《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七大亮點
    規定「自助行為」制度明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3.
  • 民法典課堂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七大亮點
    (草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一款)2.規定「自助行為」制度明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 高空拋墜物致人損害誰擔責? 看民法典怎麼說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行。民法典實行後,包括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9部法律同時廢止。針對高空拋墜物這一侵權行為,在民法典第1254條做了具體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
  • 《民法典》中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的8大變化
    為進一步明確公平責任的適用範圍,統一裁判尺度,《民法典》第1186條將以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修改為「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這就意味著《民法典》施行後,法官只能依據法律的規定,而不能自行決定根據所謂的實際情況來適用公平責任。如此一來,就從根本上防止了濫用公平責任,軟化侵權法歸責原則的體系構成的弊端。
  • 民法典課堂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七大亮點 ⑧
    (草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一款)2.規定「自助行為」制度明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 【民法典來了⑦】《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七大亮點
    (草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一款)2.規定「自助行為」制度明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
  • 民法典:界定侵權責任關係中各方權利義務
    民法典第1176條規定,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過去沒有這一制度,文體活動的風險分配不明,發生意外後爭議較多,導致實踐中存在謹小慎微傾向,如一些學校不敢組織春遊等戶外活動,有的甚至連體育課都不敢正常開展。
  • 民法典學習心得 | 侵權責任編
    3、第1177條第1款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範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第2款規定:「受害人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民法典》:高空墜物傷人傷物誰擔責?聽劉律師為你做詳解
    原標題:高空墜物傷人傷物誰擔責?《民法典》對高空拋物墜物治理規則作了進一步完善,對責任承擔有了更明確的劃分。雲南華度律師事務所劉瑜律師給大家作出詳細解讀。但在高空墜物傷人傷物的案件中,有很多案件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並導致了嚴重後果的案件頻頻發生,甚至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劉瑜律師說,從現行的《侵權責任法》第87條「高空墜物連坐」條款規定: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 丈母娘要50萬彩禮,給不給?《民法典》新規:禁止天價彩禮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丈母娘獅子大開口,找你要50萬彩禮,你又給不起,怎麼辦?現在可以大膽地說不!不得不說,《民法典》真是未婚男人的福音。《民法典》,讓天底下沒有難結的婚!然而,根據《民法典》最新規定,把車借給別人,出事了由當時的實際駕駛者承擔責任。當然,你要是把車借給未成年人,或者沒駕照的人,一旦出了事,車主還是要擔責的。
  • 高空拋物致人損害誰擔責?看民法典怎麼說
    那麼,高空拋物致人損害該由誰來擔責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民法典第1254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 《民法典》第三期「侵權責任編」專題研討會在成都辦公室順利舉行
    》第一期「合同編的創新與適用」及7月《民法典》第二期「婚姻編及繼承編的創新與適用」專題學習研討會順利舉辦後,2020年8月21日下午,由申浩成都辦公室合伙人黃其盛律師組織,《民法典》第三期「侵權責任編」專題學習研討會在成都辦公室會議室順利舉行。
  • 《民法典》明確:動物飼養人應擔責
    原標題:寵物傷人誰擔責?《民法典》告訴你!《民法典》明確了動物飼養人應當承擔的相關責任。雲南省華度律師事務所劉瑜律師對此條款進行了詳細解讀。為規範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的飼養行為,防止飼養動物給他人造成損害,《侵權責任法》第十章對飼養動物致害責任予以專章規定。而即將實施的《民法典》大體承繼了《侵權責任法》飼養動物致害責任的既有規定,但對飼養動物損害責任規則進行了略微調整。
  • 高空酒瓶致人受傷,沒人擔責怎麼辦?看民法典怎麼說
    陳某因為受傷住院後,一直沒有辦法找到從留下丟東西的人,高空墜酒瓶小區樓8家住戶都不承認有過錯,陳某一怒之下將該樓全部的8家住戶都告上了法庭,要求所有被告共同賠償其損失。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李某提出當天全家都在外做客,家裡並沒有人,沒有提供任何證據;一樓王某則說他住在底樓,不可能從高空扔東西到陳某頭上。
  • 民法典自甘風險原則,破解文體活動擔責難題
    ,《民法典》確立的「自甘風險原則」積極地回應了新時代發現的社會需求,體現了尊重個體自由、合理分配風險責任的理念,破解文體活動擔責難題。《民法典》出臺前,《民法通則》和相關司法解釋中沒有「自甘風險」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此類的裁判原則也不盡相同。
  • 《民法典》,涉病新規都保障了啥?
    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九部法律屆時廢止。民法典的編撰承繼上述法律的大部分內容,部分內容作出刪除、修改、增減。:民法典第1053條: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 《民法典》即將生效,含多條大快人心的新規,經常外出就餐請留意
    自2020年5月28日起,許多人就已經開始翹首期盼2021年元旦《民法典》的正式實行,屆時我們即將邁入《民法典》的新時代。;7、夫妻因一方出軌、家暴、虐待等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在離婚時可以多分財產;出於人性化考慮增加,但引起爭議的新規1、關於協議離婚,《民法典》新增了30天的「離婚冷靜期」。
  • 民法典的承租人拒絕受領標的物的條件有哪些
    承租人向出租人承租物品時,出租人要按約定交付租賃物,而承租人要領取租賃物,但在一定的情形下,承租人可以拒絕受領標的物,那麼民法典的承租人拒絕受領標的物的條件有什麼下面由劉安藝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民法典的承租人拒絕受領標的物的條件有哪些出賣人違反向承租人交付標的物的義務,有標的物嚴重不符合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