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百貨的更名,更深一層意思是從根上去除臺灣百貨模式化,此種做法也是真正的剝離臺灣百貨模式,增強本土化。
在西單商圈屹立14年的老牌商場中友百貨,6月16日已正式更名為「漢光百貨」,緊接著官網域名也隨之更改。
一直以來,曾經首創「返券促銷」和「36小時不打烊」營銷先河的中友百貨曾在年輕消費群體中頗有人氣。據漢光百貨相關負責人說,「中友百貨」更名是因籤約臺灣「中友」的商標權使用到期。更名後中友百貨團隊、股東結構等沒發生任何變化。
實際上,在漢光百貨剝離「臺管化」的同時,真正的挑戰也悄然逼近。因為在傳統零售業受到經濟下滑、電商夾擊、組合成本高企的合力衝擊下,單體百貨商場的生存現狀再度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增強本土化
漢光百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公司使用的臺灣「中友」的商標一直是付費的,商標到期前我們已決定更名。之所以改成「漢光百貨」是為了紀念企業奠基人王漢光先生。
如今它已經徹底擺脫了作為「中友」時臺灣企業的影子,以本土百貨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消費者面前。
據悉,在1999年成立後,中友百貨藉助臺灣百貨模式的企劃能力帶動聯營模式的快速增長,一度是西單時尚百貨地標性商場。
所謂的臺灣百貨模式,其實是一種藉助企劃拉動聯營模式消費的一種高增長的方式,最早臺灣人在企劃方面走在行業的最前端。以買300贈30的促銷方式為例,就是典型的以企劃帶動聯動模式營銷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臺灣人帶到大陸的,這種模式曾一度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追捧。
「中友百貨曾是西單首家引進臺灣百貨模式的公司,是走流行、時尚路線的百貨公司。1999年剛進來時,西單一直是大眾百貨的聚集地,在引進的第一年,業績並不理想,然而到2000年時,臺灣百貨模式逐漸得到國人的認可,第二年已經實現盈利。」北京昭邑零商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顧問劉暉說道。
而相關數據顯示,1999年,中友百貨全年營業額為2.9億,2000年全年營業額為5億,同期同比增長67.77%,2001年全年銷售額更是飆升至7.9億,同期同比增長57.26%。
劉暉表示,為此,在2002年,曾一度掀起「時尚百貨學中友,高端百貨學燕莎」的浪潮,現在的太平洋百貨、遠東百貨和君太百貨,都是典型的臺灣百貨模式。
對此,多位百貨零售資深人士也明確表示,中友百貨的更名,更深一層意思是從根上去除臺灣百貨模式化,此種做法也是真正的剝離臺灣百貨模式,增強本土化。
在臺灣團隊撤離12年後,中友百貨終於邁出了剝離臺灣團隊牽制的最後一步。事實上,早在2001年,來京開發中友百貨的臺灣團隊就已全部撤出,商場由其前任董事長王漢光接手。
而該說法也得到了現任漢光百貨董事長王小雨的證實。王小雨曾對媒體表示,1999年開業時有臺資參與,用了臺灣「中友」商標,後臺資離開,「中友」被授權允許使用,期限到今年。如今它已經徹底擺脫了作為「中友」時臺灣企業的影子,以本土百貨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消費者面前。
改名只是個開始,漢光百貨副總經理浦嘉嘉表示,以改名為契機,今年下半年開始,漢光百貨將進行裝修翻新和樓層調整,同時增強本土化。
新起點
在潮牌雲集的西單商圈,百貨商場要想脫穎而出,還存在很多問題。吸引時尚潮人的同時,也有不少市民表示,「逛完一個商場基本就差不多了,因為同質化太嚴重。」
賣場的同質化和電商帶來的衝擊,正是促使公司通過開發本土設計師品牌和自有品牌以達到差異化的原因之一。
北京中友百貨方面表示,更名為北京漢光百貨,以全新的本土百貨品牌形象重新出發。商場方面表示,漢光百貨將進一步調整品牌、提升服務與賣場硬體環境,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愉悅的購物體驗。
浦嘉嘉也表示,賣場的同質化和電商帶來的衝擊,正是促使公司通過開發本土設計師品牌和自有品牌以達到差異化的原因之一。
「新名稱取自已故創始人王漢光,力求將他誠實經營的精神傳承下去,」漢光百貨董事長王小雨說,「未來,新品牌『漢光百貨』將更加注重全客層的理念,加大對男士、兒童等業態的投入,扶植本土設計師品牌,同時開發自有品牌,為長遠的差異化發展打基礎。
漢光百貨已聘請國外知名設計公司對百貨進行整體規劃,下半年起會逐步開始賣場裝修翻新,擴大顧客休息區域,全面提升顧客的購物體驗。」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棄用「中友」名稱頗有些「壯士斷腕」的決心。「這意味著中友多年經營的品牌知名度將在未來的傳播過程中大打折扣,但15年間建立的品牌調性,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難以磨滅的。這也是中友敢於在西單這個競爭激烈的商圈中『單打獨鬥』的主要原因。」一位百貨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未來在服務上將作何突破?漢光百貨副總經理浦嘉嘉介紹說,建立全覆蓋免費無線、提供定製服務和渠道、完善會員體系已提上議程。
「現在已經提上議程的包括建立全覆蓋的免費無線網絡,提供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潮流動態。我們還將完善會員體系,提供更多充滿新意、有趣味的活動。服務上的突破也有賴於品牌的信任與支持,我們希望與品牌合作開展定製服務,為特殊人群、特體人群及追求個性展示的顧客提供定製渠道,真正實現『全客層』的全覆蓋。」她說。
「我們這幾年一直加強商品銷售外延的建設,比如在漢光百貨9層的「天幕功能廳」,定期為會員舉辦美妝講堂。多家一線護膚品牌在漢光百貨設有美容產品體驗中心,讓消費者在優雅靜謐的環境裡充分享受產品功效。」浦嘉嘉表示,未來漢光百貨會更加努力在服務上尋求突破。
單體模式之困
實際上,在中友百貨更名的背後,折射出單體百貨商場經營的模式困境。據了解,單體百貨商場在面對同行業競爭的同時,還要面對其他正在逐步進入百貨行業的競爭者,然而給單體百貨商城最致命的一擊的還是經營自身的成本與利潤的問題。
中友百貨改名漢光百貨,走本土化路線,率先開發自有品牌,這由內而外的改造是否能夠跑贏市場,目前還是未知數。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2012年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對比2006年至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以漢光百貨為例對記者分析說,漢光百貨最直接面臨的是空間困境。因單體百貨店面空間一定,單體店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單體店的空間利用率,當單體店的空間利用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其發展空間也就到達天花板。
「目前中友百貨的空間發展早已到達了天花板,其實在中友百貨年銷售達到20億時,基本已不可能再上升了,如果再發展,除非創新經營模式。」該人士說道,事實上,中友百貨這兩年的業績也在逐漸下滑。
運營成本上升正給單體店重重一擊,利潤空間再度壓縮。據記者了解,運營成本包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租金成本持續飆漲,人口紅利的消失和階梯電價的實施,再度加劇單體店的運營風險。
劉暉表示,前幾年,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僅佔全年營業額的5%,而現在大多數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已經突破10%,而原來人工成本僅佔1.5%,現在基本上都突破了2%,能源成本在原來的基礎上也平均提高了近1%。
其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1年底,太平洋最終全面撤出北京市場,彼時,太平洋百貨租用的盈科中心提出上漲租金要求,遭到了太平洋百貨的反對。
可見,在競爭白熱化的百貨零售市場中,單體百貨商場內憂外患的局面日益加劇,若不嘗試從根本上尋求創新,單體百貨商業消亡的速度或將加劇。
而在潮牌雲集的西單商圈,百貨商場要想脫穎而出,還存在很多問題。實際上,與其他商圈相比,西單商圈目前的優勢並不十分明顯。中友百貨改名漢光百貨,走本土化路線,率先開發自有品牌,這由內而外的改造是否能夠跑贏市場,目前還是未知數。
(來源:《中國商界》雜誌 作者: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