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追憶李敖先生:怎能忘了你是誰?

2020-12-23 鳳凰衛視

怎能忘了你是誰?

——追憶李敖先生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

有時,我們很難真正看清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天分極高、文筆一流、每每讓人拍案驚奇的人物。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近距離駐足,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他悄然隱身的另一面,往往會超越日常的局限,來到心靈的水面,感知生命的真相。

2018年3月18日10點59分,李敖先生辭別人世,終年83歲。雖然知道這一天早晚要來,但仍禁不住悲從中來。

2017年2月間,李敖先生因左腳行動不便就醫,竟發現罹患腦瘤,所幸為良性。這個不幸的消息為我們留下一線光明,為善良的願望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樂觀的李敖還策劃了「再見李敖」的節目,希望與家人、友人、仇人做人生中最後一次會面,談談如何相識,如何相知,如何相愛又相殺。

然而進入5月,先生因放療引起急性肺炎入院,不久後出院,旋即又再次入院,並直接報了病危。我得知情況後,準備緊急趕往臺北探望。但先生得知後,卻不同意,大約是不願讓我看到他渾身插管的樣子吧。他讓兒子李戡拿出紙筆,寫下「長樂吾兄」四字,李戡怕累到他,不讓他再寫,用電話告知我這一切。先生想說的,我都明白,惟有雙手合十,向臺北的方向遙祝平安。

先生果然是生命力超級頑強之人。一周後,炎症消失,撤掉了呼吸機,護理師讓他說出自己名字,他居然有心情開玩笑說,「我叫王八蛋」,讓人忍俊不禁。大家想起了先生那句惡作劇般的名言:「我罵人的方法就是別人都罵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個本領,我能證明你是王八蛋。」難怪先生的好友陳文茜感嘆他是「九命怪貓」。

11月,我們赴臺看望先生,被允許穿上嚴實的防護服、戴著大口罩進入病房。先生睜大了眼睛,緊緊拉住我的手頜首微笑,但他嘴裡的話,卻有些含混。先生有一種雅好:收藏不同年代的萬寶龍鋼筆。這種筆製作精美,書寫流利,被尊為筆中「大師」。我過去見他,常會帶這樣一支筆當見面禮。而先生此人,講究不欠人情,這次收下鋼筆,下次回饋字畫,相互饋贈成為我們的一種情誼。甚至有一次,他高調回贈我一幅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的書法,給了我意外的驚喜。這一回,為了鼓勵他纏鬥病魔,我特意挑選了一支萬寶龍畢卡索限量版金筆當禮物送給他。先生看到這支筆,雙目放光,握在手裡用力揮了兩下,似乎在表達對我們這份情意心知肚明,要堅強面對眼前的一切。

2018年3月初,聽說先生病危,我因公務在身,委託妻子前往臺北李敖家中問候,心中已然知曉先生距離大限之日不遠矣。

俗話說,天妒英才,造化弄人。先生是憑藉自己的腦力安身立命,傲立於文學之林的,但疾病恰恰對著他的腦子下手。現代科學認為,世界上沒有技術辦不到的事,要延長人的壽命,並不需要等到耶穌再次降臨,只要有科技專家就夠了。然而,眼前的事實是,哪怕是身體裡的某一部分細胞給你搗亂,你就會束手就擒。人就這麼局限,這麼無奈。任你如何豪情萬丈,思接千載,任你如何狂放不羈、神採飛揚,自信人生五百年,也奈何不得一個小小的細胞。

想到此處,更覺得我們應當在還能主宰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時,學一學李敖先生的活法:「做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做別人認為自已做不到的事」。「凡是不了解的現象,我總是勇敢地迎著它走上去,不讓它嚇倒。我高高地站在它的上面。」

無論怎麼看,先生都算得上20世紀30年代那批中國文化大師的一縷餘脈。早年,先生認定胡適是真正的文化旗手,他說:「先一代的蛟龍人物,陷在這個島上的,我看來看去,只有兩個人夠格:一個是胡適,一個就是殷海光。」殷海光,是臺灣《自由中國》的創辦者,名聲如日中天,但李敖認為自己很快會超過此人,而胡適卻如大海,要浩瀚豐富得多。胡李二人第一次見面時,胡適笑稱,你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意思是我胡適自己寫的東西都忘記了,你卻如數家珍。先生頗為得意地認為:胡適「顯然把我看作北大系的一個傳人」。

先生曾經就讀於大陸和臺灣的名校,國學底子厚,大陸情結深,是知名的文壇怪傑。他身上有一股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威武不能屈的傲岸之氣,不向權勢屈服,不向官府獻媚,坐牢也罷,查禁也罷,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反抗國民黨的黨禁和對言論自由的打壓,他幾次坐牢。他更痛恨「臺獨」,他的名言是「不能因為五十年的分歧,割斷了五千年的文化」。

先生博聞強記,著作等身,被稱為國學大師、歷史學家、時事批評家、詩人,自譽為百年來中國人白話文寫作「第一人」。《李敖大全集》共80冊,3000餘萬字,內容包括小說、散文、雜文、歷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可謂巨筆如椽。他「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100多本著作竟有96本被禁,創下歷史記錄,被西方傳媒稱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先生口才一流,形象俊朗,在臺灣多家電視臺主持過10檔電視脫口秀節目,他敢愛敢恨,嬉笑怒罵,口無遮攔,妙語疊出,從不按套路出牌,卻屢創收視率新高。不過也因為他的「毒舌」,被抨擊罵過的各色人等超過千人,為電視臺惹上官司。

我結識先生,是20多年前的事兒了。雖然當時鳳凰衛視剛剛開播,但我與先生神交已久,缺的是一個時機。正巧,我與鳳凰《時事開講》的評論員曹景行一起到臺北,他介紹我與先生見了面。記得當時先生見面就調侃曹景行:「你老爸曹聚仁我比不過,因為他發表的東西有4000萬字,但是他沒有我寫得好。」

我們與先生的第一次合作成果是《李敖有話說》(2004年3月-2007年1月),開創了大陸第一檔由一個人主持的電視脫口秀。那時候,由於先生快意恩仇,經常由著性子指東罵西,臺灣的電視臺與他合作沒有超過一年的,連他自己都悲觀地說,我做節目如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走到哪兒算哪兒。對於鳳凰衛視來說,《李敖有話說》節目風險極大,兩岸關係敏感,一旦涉及言論底線,覆水難收。因為有風險,廣告商不願投,這個節目連續三年沒有一分錢的廣告。但是,我們覺得先生是中國文化之中一個標誌性的符號,一個可以溝通兩岸的重要人物,其作用無人可以替代,因此,有風險也要上,有壓力也要扛。

《李敖有話說》一做就是735集,先生非常敬業,攝影棚裡熱浪蒸騰,一次錄影要汗溼幾套衣服,但他從未叫苦,從不因為年齡關係而推卸工作責任。當然,也多次發生過擰著勁兒幹的事情,有時,他故意錄一些讓人頭疼不已的節目,要求必須播出,否則就讓你們開天窗。每當這種時候,都是我出面協調,好言相商。有一次,先生甚至說出「我與鳳凰情緣已盡」的話,我卻告訴他,我們交朋友,講究長遠,講究情義,講究擔當,您想「翻兒」,我們不跟您「翻兒」。

我們的態度,感動了先生。有一次,他在節目中說:「在我們的祖國,有一個人為了我吃了不少苦頭,他的名字叫作劉長樂。」「可是,我一點都不可憐他,什麼原因呢?我們這種人,為了一個理想的實現,犧牲別人在所不惜,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我想,犧牲就犧牲吧,沒有胸懷,怎麼能讓政治觀點尖銳對立的兩岸真正實現文化交流呢?通過這個節目,大陸黨政軍商和知識精英得以深度了解臺灣,對臺灣的社會真貌有了總體把握,領悟了兩岸交往的玄機。

我一直相信,文化交流能產生文化奇蹟,能跨越政治藩籬。為此,鳳凰衛視策劃了大型電視行走系列節目--「李敖神州文化之旅」。2005年,我先後多次拜會先生,與他探討重回大陸的可能性。先生開始一口回絕,但我的理由也充分:很多從大陸出去的文化大師,如胡適、錢穆、林語堂、于右任等,最後都沒能再回自己的故鄉。如果您能回來,不僅了卻自己的心願,也能讓整整一代人圓夢。

永遠的鄉愁終於打動了先生,從2005年9月19日到30日,先生與鳳凰衛視共同開啟「神州文化之旅」,走訪北京、上海、香港三大都市,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所大學演講,參觀三地著名景觀。這一趟,先生盡享一個學者的殊榮,所到之處,記者蜂擁而至;舉手投足,相機快門咔咔聲連成一片。他的演講一票難求,在北大,因為學生過於擁擠,先生一度被人群推著「漂移」出去好遠,幸無大礙。為了歡迎這位漂泊一生的遊子,故宮拿出了稀世珍寶《韓熙載夜宴圖》、《三希堂法帖》,《伯遠帖》,國家圖書館讓他「深入」地下二十多米深的地庫中看了敦煌卷子。為了讓他圓夢,我們陪他走訪了北京新鮮胡同小學、北京四中、上海市東中學,他在這三個學校讀過書。當看到自己童年時的老師時,70歲的先生口喊恩師,單膝跪地,緊緊握住老師的手,呈上半個世紀的思念。

還有一個特殊的故事,我一直沒有對外講過。先生寫作,是典型的「獨行俠」,沒有文字助理,也不用電腦,書稿、演講稿、札記、節目串詞,全靠夜晚一個人爬格子,每天都忙到深夜。那次,當他來到上海,準備復旦大學的演講稿時,疲勞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但他仍像往常一樣,應付完記者和仰慕他的粉絲,獨自一人關起門來寫稿。第二天,我去請先生吃早飯,一推門,見他和衣躺在沙發上。我問,什麼情況,怎麼跑到這兒來睡?先生的臉一下子紅了,像個做了錯事的孩子一樣。他告訴我,昨晚累過勁兒了,黎明前才睡下,結果很不幸,尿床了。我看到,他用一塊浴巾鋪在床上做掩飾。於是,我們相視哈哈一樂,算是解嘲,但內心裡,確實佩服這位老者精進奮鬥的頑強與拼搏。

56年沒有出過遠門的先生,第一次坐上飛機的頭等艙時,空姐把他的座椅打開,示範如何躺下,先生看得愣住了,口中喃喃道:嘿嘿,我簡直就是一個「老土」。下飛機走上電動滾梯,他又問:「這是什麼東西?」我只好回應,「這東西是為了讓你走路省點勁。」

先生用一個喜劇細節,結束了為期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他在香港機場發現迎面站著一位漂亮空姐,便滿臉堆笑上前招呼,走到跟前才發現是一張真人大小的相片,不禁啞然失笑,側身揖別。

李敖,這個發誓不離開臺灣的「大陸人」,這個永生難忘大陸的「臺灣人」,終於回家。這是文化人對「文化原鄉」的認同,這是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同。

先生的好友陳文茜說,李敖「一直被埋沒了,一直要等到70歲,人書俱老,這位天才才在奇特的兩岸氛圍下,站上了沒有人可以否認的歷史舞臺。」

此後,我們又兩次陪同先生來大陸,一次是2010年8月到上海參觀世博會;一次是到廣州黃花崗尋訪七十二烈士墓。

抵達上海時,是一個大雨滂沱之夜,先生對記者說,「我最期待的是世博會的中國館,因為我愛中國。」先生到臺灣館參觀後說:「臺灣只是全世界的五千分之一,雖然我們很努力,但對於整個世界而言我們很小,如果想要它變大,就要承認它是中國的一部分。」

先生還參觀了中共一大會議舊址,看了17歲的鄒容寫的《革命軍》手稿,還有28歲的毛澤東參加會議時的蠟像。先生說,為了救國,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今天的機會,我們要珍惜。

先生還特意去杭州參觀了藏於浙江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他告訴人們,「我為什麼這麼有興趣呢?除了藝術的縱深,還有象徵性的目的,就是經過亂世,這幅畫能讓兩岸合在一起,當然有會心一笑的故意。」

2010年11月,我們陪同先生參觀了廣州的黃埔軍校舊址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1911年,孫中山與同盟會骨幹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失敗,散落的烈士遺骸被收殮安葬於此地。先生雖然是第一次來到此地,但在學術上已經對這裡進行了豐厚深入的考察,他隨身帶了自己的新作《七十三烈士》,稱自己想寫這本書想了50年。

讓我們特別感恩的是,先生在《富春山居圖》合璧展時的鼎力相助。《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作品,被稱為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該畫於清朝順治年間遭遇火焚,斷為兩段。前半段《剩山圖》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300多年來,兩卷始終不曾謀面。為了名畫「合璧」,我和鳳凰的同事奔走於兩岸之間,見了無數人,說了無數話,只求好事成真。而先生為了幫助我們,親赴浙江省遊說,那種讓兩岸合在一起的誠摯話語,最終打動了官員和學者。

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開展,先生到場講話,感嘆一張名畫歷經亂世、人禍、火焚、剪接,終得重聚。緊接著,他又在臺北做了一場人文講座。他說:「有一個有心人,在6年以前就告訴我,要把海峽兩岸的圖合在一起。這個人就是鳳凰電視的總裁劉長樂。當初他跟我講的時候,我還以為他說笑話,因為推動這個案子非常難。現在經過千辛萬苦,兩個圖合併了。如果《富春山居圖》有靈魂,361年以後它會怎樣想?會'驚知己於千古',驚嘆在百年以後遇到了知己。同時可能隱含了一個象徵,政治氛圍把海峽兩岸分開了,可是這張名畫居然能夠珠聯璧合,也把兩岸合在了一起。」

先生的歷史高度,使人們感知文化瑰寶的同時也反思戰亂與分離的悲情與教訓。

與先生接觸多了,得知他是一個惜時如金、拼命工作的人。他告訴我,多年來他的工作時間是「白加黑」「五加二」「夜總會」「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沒保證」。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天至少寫3000字,從早寫到晚,累了困了,就躺在書房的地上睡一會,如果因為有事沒有寫,那是一定要補上的。有時感到口渴了要喝口水,才發現上下嘴唇都粘住了。他外出讀報,看到有用的資料,一定要立刻撕下來,夾在上衣口袋的小本子裡。他說:「我看到有用的資料,立刻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白紙黑字,如果寫的時候再去查資料,那一定就跟著資料走了。」那個上衣兜裡的小本子,也是他的寶貝,有時與你說著話,突然就不吭聲了,掏出小本,低著頭寫上一陣,才如夢初醒般問:「剛才說什麼?」

這樣的治學精神,成就了他的人生。

對自己的家人,先生表現出他性格中深情、細膩的一面。在清華演講時,他兒子李勘和小女兒李諶的名字寫成紙條,貼在講桌上,提醒自己要介紹兩個孩子,讓他們感受父愛的溫情。在故宮參觀時,他一路拉著兒子的手,細細講解。

他解嘲說,我把兒子、小女兒帶來見識這個場面,是因為他們在家老欺負我,這次給他們看看,你家老爸蠻吃得開的。我女兒四歲就是共產黨,到我面前眼淚汪汪地說,媽媽罵我,我不喜歡媽媽,爸爸我喜歡你,你抱我。這就是共產黨,為什麼?「媽媽罵我」是敘述情況,「我不喜歡媽媽」是劃清界線,「爸爸我喜歡你」是展開統戰,「你抱我」就是提出要求。她有點胖,我跟我太太商量好,不讓她多吃。有一天晚上,我看到她開冰箱偷吃東西,我也不敢罵她,上樓告訴她媽。女兒跟我就「翻兒」了,說你不是男子漢你告密;你70歲了你是老頭;你牆上掛著裸體女人你是色情狂。你看,就這麼點東西沒吃到,她就翻臉宣布我三大罪狀。

李戡到了上大學的年紀,父親有意讓他到北京讀書,於是他在高考後放棄了臺大的錄取書而轉投北大。李戡說,我的父親李敖以未念北大為憾,我願我能超越分割了六十年的海峽,振翅高飛,給臺灣留下片羽,為祖國閃出吉光……

李戡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錄取後,我們知道他人地兩生,委託鳳凰的工作人員提前為他安排吃住,四年間一直保持聯繫,並介紹他到鳳凰資訊臺去實習。面對兒子的表現,先生說:「兒子比我可怕,我只會越來越老,他會超越老爸,指日可待。」逮誰罵誰的李敖大師,終於在兒子面前服軟了。

2016年,先生在美國讀書的小女兒李諶也到鳳凰衛視香港總部實習,自稱見了世面。

李敖先生雖然自稱是一隻猛虎,但也有舐犢之情,其用心之細,用情之深,讓人感動。「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先生就是這麼一個人。

生離死別,剎那就是一生。

築文為冢,紀念不捨得走散的人與事。

3月19日,我們來到李敖先生的書房,卻見人去樓空,唯有書海留香。滿牆滿地堆積如山的書籍與資料裡,有不少貼著標籤,劃著重點,折著書頁,保持著工作狀態,但它們等待的主人卻已經遠走。牆上的一幀照片上,先生豎起一根手指,放在唇邊--李敖今天沒話說。

在臺北第一殯儀館,我們見了先生最後一面。先生面容安詳,膚色白淨,頭髮基本上是黑的,顯得比常人年輕。先生青春不老的秘訣在於學無止境,創作無止境,奮鬥無止境。他70歲後開始用英文寫作,80歲後還有一年寫一本書的高產狀態。奮鬥的生命永遠年輕,這是我告別先生時的感慨。

這天台北的傍晚,雲淡風輕,華燈絢爛。

在舉首可望的天空,晚星月影的遠方,仿佛有先生的聲音:對人生,我有某種程度的悲觀。《新舊約全書》有一段說: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死」。我告訴你,我隨時會騎上灰色馬,再見!

在低眉思忖的故鄉,紅牆金頂的歸處,仿佛會有先生的歌: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裡都是你,忘了我是誰。

可是,我們怎能忘了你,你文字的光芒,你思想的力量,你語言的魅力,會穿越時間的引力,固執地飄至我們眼前;你自在獨行的勇氣,你悲天憫人的情懷,你犀利幽默的氣質,會穿越空間的距離,頑強地讓我們想起。

李戡說過,陳文茜和劉長樂是爸爸最重要的兩個朋友,前者是知己,後者是伯樂。最重要的朋友,又怎能相忘於江湖呢?

生命不死,循環往復。就如時鐘,轉了一圈,總會再回來。

這個世界會一直等你。

再見,先生。

相關焦點

  • 【我在現場】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傳統媒體轉型 網際網路思維...
    16日,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上,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如此表示。  劉長樂說,2015年,在網際網路衝擊下,海峽兩岸與港澳地區的傳統媒體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不少報紙、期刊相繼停刊。據臺灣最新統計,島內73.4%的大學生最主要的新聞來源是網絡,其次為電視和報紙。
  • 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網際網路轉型 傳統媒體剛起步
    在東柵嘉賓註冊區,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正在等待接駁車,和偶遇的老友熱絡地聊著天。   在進入西柵景區會場前,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我更關注網際網路思維,就像本屆大會的主題裡的一句話:互聯互通。」劉長樂說,我們在「網際網路+」的旅途裡才剛剛起步。   他認為,如果傳統媒體只是形式上的「網際網路+」新媒體,這種態勢已經基本完成了。
  • 劉長樂:鳳凰衛視布局金融領域,智能平臺引領未來發展
    鳳凰衛視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應邀參加此盛會,並做重要講話。鳳凰金融作為鳳凰衛視集團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成功嘗試,也與鳳凰網共同亮相大會,向世界展示中國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取得的成果。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由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外媒評價這是中國氣質與網際網路深度結合的一次國際盛會,是中國自信心的彰顯。
  • 劉長樂釋義「鳳凰」: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重生
    編者按:26日16時,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傳媒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應對策略及發展遠景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 鳳凰衛視並非李敖的傳聲筒及其它
    當李敖先生鞠著古稀之軀,意態蕭然地出現在陽明山閻錫山舊居的時候,人們明白,李敖這次對胡因夢的討伐告一段落。自上《李敖有話說》節目以來,這些日子,李敖最不開心。
  • 第38屆國際艾美獎 主辦方對鳳凰衛視的貢獻表示讚賞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當晚出席頒獎典禮,再次表達對於國際艾美獎的支持。鳳凰衛視2010年11月23日《國際新聞》節目播出「第38屆國際艾美獎揭曉 英國捧走半數獎項」,以下為文字實錄:王若麟:第38屆國際艾美獎在22號晚間在紐約揭曉,來自英國的作品和演員獲頒10個獎項當中的5個,蟬聯最大贏家。
  • 鳳凰衛視董事會最新任命:劉爽任集團運營總裁
    中新網2月17日電 鳳凰衛視董事會今日宣布,新任命鳳凰新媒體行政總裁劉爽為鳳凰集團運營總裁(COO);鳳凰衛視資訊臺臺長董嘉耀為鳳凰衛視副總裁。  劉爽目前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副總裁、鳳凰新媒體執行長。任命新職後,他將以鳳凰集團運營總裁的身份輔佐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的工作,同時兼任鳳凰新媒體行政總裁。  董嘉耀現任鳳凰衛視資訊臺臺長兼主持人,他擔任鳳凰衛視副總裁後,將兼任鳳凰衛視資訊臺臺長,全面負責鳳凰電視節目的工作。
  • 劉長樂:服務好用戶是每個鳳凰人的責任
    【IT168 資訊】2015年12月11日,由鳳凰衛視攜旗下鳳凰金融共同主辦的「聚變星原 鳳凰金融峰會暨A輪融資發布」在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舉行。本次峰會共邀請了百餘位行業領袖共同出席,並特邀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金融發展主題進行深度探討,會議上眾嘉賓共同見證了鳳凰金融A輪融資8000萬美元的盛況。
  • 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項目啟動 鳳凰現場捐款
    鳳凰衛視向中華兒慈會捐款三十萬元人民幣。左:魏久明,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理事長;右: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太平紳士向中華兒慈會個人捐款十萬元。
  • 《御製龍藏》在京首發 劉長樂出席首發式
    星期六參加揭幕儀式的有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永堅,中國佛學院院長一誠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以及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國家宗教局方面表示,御製龍藏的出版對佛學研究,對大藏經的普及都有好處,也是對西方認為額中國壓制宗教信仰的有力反駁。另外,佛學院方面透露,在御製龍藏修編圓滿之後,將會開始對《中華全藏》的修編工作。
  • 香港鳳凰衛視力成「漢語版CNN」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消息:自今年元旦開始,香港鳳凰衛視元旦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24小時播放漢語新聞,衛星節目的接收地區也從眼前的亞洲擴展到歐美。《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刊文指出,鳳凰衛視此舉旨在開展漢語衛星廣播的國際化,實現「漢語版的CNN衛星廣播」。
  • 告別《鏘鏘三人行》:鳳凰衛視的平衡術與新挑戰
    鳳凰衛視創始人劉長樂抱著想做一檔談話類節目的想法找到竇文濤,並在之後19年裡把這檔節目經營成最符合鳳凰衛視「人本主義」的電視節目。在劉長樂和鳳凰衛視的支持下,《鏘鏘三人行》形成了竇文濤、許子東和梁文道為主的鐵三角陣容,每期針對一個話題展開討論,類型不限於時事、流行或娛樂話題。事實上,十九年的播出記錄在中國電視行業裡或許已經可以被載入史冊,但卻未必對節目延續有所幫助。
  • 一句髒話,就讓李敖成為世紀爆款!
    誰曾想,1960年,李敖就跟胡適鬧掰了!因為李敖是自由派,說話狂放不羈,看不慣胡適溫和的方式,以及避談政治的樣子。當時李敖在臺灣內有名氣,但能有如今火遍兩岸三地的地位,靠的是一張「大嘴」,這要歸功於一個人——鳳凰衛視創始人劉長樂。2004年,鳳凰衛視重金禮聘李敖廣開言論,獨力擔綱主持《李敖有話說》。
  • 北京銀行、鳳凰金融開啟全面戰略合作
    本報訊 昨日,北京銀行與鳳凰衛視集團旗下的綜合投資理財平臺鳳凰金融開啟全面戰略合作全國政協委員、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銀行原董事長閆冰竹,北京銀行董事長張東寧等出席儀式。戰略合作意向達成後,雙方將分別依託在網際網路、傳統金融領域的資源優勢,基於 「京彩易聯」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體系,在資金存管、帳戶服務、支付結算、財資管理等多個業務層面展開深入合作。未來,雙方旨在構建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謀求於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長遠發展。
  • 臺灣作家李敖去世 還記得他那段重返大陸的日子嗎?
    2005年9月13日下午,鳳凰衛視在臺北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時在北京、香港視頻連線設立了分會場,李敖先生和鳳凰衛視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共同出席了記者會。據悉,這還是兩岸三地第一次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辦新聞發布會。在這個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上,年已70歲的李敖妙語連珠,以其特有的方式從容面對兩岸三地記者的各種問題。
  • 劉長樂:儒家文化還是弱勢,或者說正在復興中
    ———劉長樂  本報記者 郭靜  劉長樂,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這位創造了「鳳凰傳奇」的山東人,一直景仰中國傳統文化並孜孜以求。有人稱,劉長樂在經營鳳凰衛視時靈活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高超智慧。正是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讓劉長樂有了自己的高遠目標,那就是「在英語一統天下的媒體事業中打造出一個華語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