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瑋瑋 通訊員 熊蝶 文/圖
「社區矯正」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的發展不足20年,但在司法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社區矯正被寫入刑法,成為被全社會認可的刑罰方式。2020年7月1日,《社區矯正法》正式實施,為全國社區矯正工作指明前進方向。
位於深圳東部的鹽田區在這十幾年的歲月裡跟隨深圳發展大潮,在鹽田區司法局的牽頭下,將社區矯正工作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逐漸形成多元參與新格局。
「最初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深圳是全國最早在社區矯正工作中引入社工的地區之一, 2009年鹽田區按照全市統一部署,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工機制。由區司法局協調、領導,社工分散在各個街道司法所,以個案服務等形式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教育學習。
◊鹽田區各有關部門共同召開社區矯正社工服務座談會
「起初對於這份工作多少有點牴觸,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犯罪人員,對於社區矯正工作也了解不深,所以總害怕會發生意外事情。」一名曾參與轄區社區矯正工作的區司法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對工作的熟悉以及國家對於相關工作制度體系的逐步完善,鹽田區的社區矯正工作從「摸著石頭過河」逐漸形成一套可複製的工作模式,司法局、司法所、公安、法院、檢察院等部門互相配合,為今後社區矯正工作的發展打下基石。工作人員也更加得心應手,「鹽田是我的家,參與社區矯正工作能夠維護社會穩定,讓我有機會回報養育我的一方水土。」
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出臺,將社區矯正人員只能在戶籍所在地接受矯正更改為居住地,鹽田區的社區矯正對象人數迅速增長,到2014年,已從個位數增加到95人,翻了10倍多。不論是區司法局還是街道司法所,社矯工作壓力驟增,使用新的管理辦法迫在眉睫。
率先全市成立社區矯正中心
為有效推進轄區社區矯正工作向規範化方向發展,2014年,鹽田區司法局與區民政局、區社工協會以及社工機構共同深入研究,經過反覆商議後得出最終方案,決定對全區的社區矯正社工實行集中辦公和日常管理服務相結合的工作制度,成立全市第一家社區矯正中心。該中心作為集中辦公場所,配備工作室、談話室、宣告室、信息管理平臺及檔案管理存放等硬體設施,重點開展落實每月兩個「八小時」集中教育和社區服務。
◊鹽田區社區矯正中心
社區矯正中心的成立一改過去社工自身職責混亂、定位不清的狀況,以及「單打獨鬥」「各自為戰」的工作形式,轉而以團隊化的運作方式研究、分析社區矯正工作,同時分成若干工作小組深入街道、社區開展日常工作。不少社工表示,新的工作模式讓他們能夠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避免了社工行政化帶來的困擾。
6年時間裡,社區矯正中心始終堅持「尊重、接納、關愛、關注」的服務理念,以「提升社區矯正服務水平、夯實矯正服務成果、創新矯正工作模式」為目標,緊密結合社區矯正工作特點,倡導「助人自助」,努力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為轄區社區矯正人員順利回歸社會和解決困境提供優質的專業化服務。在青年社工的推進下,該中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專題系列活動,如針對社區矯正人員開展法律課堂、情緒管理講座、書法大賽,組織社區矯正人員從事社區服務等,該中心在2015——2016年連續兩年獲評「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處處充滿溫情的社區矯正
鹽田區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以來,發生過很多關於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和社區矯正對象的溫情故事。
疫情防控期間,沙頭角街道司法所所長黃瑜文自大年初一便投身於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擔負起社區矯正對象「引路人」一職。根據區司法局的指示,黃瑜文要求社區矯正對象每天11點前電話匯報當天的疫情防護情況和思想動態,同時利用微信與其進行定位共享,以便實時掌握動態。「不要外出,保證好自己及家人的安全」仿佛成為了他的口頭禪。當得知一名社區矯正對象是單親母親,因疫情暫時無法與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並為此苦惱時,黃瑜文及時與她溝通,單親媽媽最終放下思想包袱,居家做好疫情防護。「我十分能理解她的心情,在一線的這幾天,我的兩個孩子也交給家裡的老人照顧,他們有時會在視頻裡哭著找我。」黃瑜文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心理疏導。
◊黃瑜文與社區矯正對象交流談心
有些社區矯正對象身份特殊,他們或是企業負責人或是醫生,「考慮到他們犯罪行為較輕、社會危險性較小,而且還要為幾百號員工的生活負責,醫生也要救人治病,所以我們會在保證他們受到監管的前提下讓他們繼續發揮個人社會價值。」
由深圳和香港共同管轄的中英街地處鹽田,部分港籍社區矯正對象會由中英街管理局進行矯正。在進行集中教育時,有些港籍社區矯正對象表示聽不懂普通話,社區矯正社工專門找能說粵語的同事給他們「開小灶」,務必將教育學習落實到每個人。
構築多元參與新格局
多年以來,鹽田區致力於提升社區矯正信息化管理水平。2017年,率先全市實行「電子手環+終端」模式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監控,目前手環佩戴率和定位率均高達98%以上。創新啟用人證合一籤到設備,在當面報告、心裡矯治、思想匯報、臨時抽點、教育學習、個別教育、社區服務等8項日常活動使用人臉識別籤到記錄,實現了由「人防」向「技防」的轉變。
同時,鹽田區充分發揮轄區律師在服務特殊人群管理中的專業作用,建立「一月一講座」學法制度,組織全區社區法律顧問每月到社區矯正中心開展「菜單式」法治講座,通過律師與社區服刑人員面對面講座、零距離交流,有效激發了社區服刑人員的學法熱情,幫助解決他們生活就業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積極探索公、檢、法訓誡教育新方法,針對日常管理中違規社矯人員開展司法所和派出所聯合訓誡教育,使教育矯正措施更具有針對性。
◊鹽田區在全省首次推出社區矯正多元主體參與的幫扶機制
為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的管理教育幫扶,鹽田區司法局抓住《社區矯正法》出臺契機,堅持專門機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原則,精準把握社區矯正社會化屬性,內挖潛力、外聚合力,積極探索社區矯正多元主體參與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辦法。今年8月,鹽田區政府正式下發《鹽田區關於建立社區矯正社會多元參與幫扶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全省首次推出社區矯正多元主體參與的幫扶機制,對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作出部署。《意見》的出臺將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聯動幫扶作用,健全和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機制,有效解決區域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共同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