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翻譯向來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其本身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凝練性,每個字詞的使用都經歷了諸多雕琢,都凝結了詩人獨一無二的心血。
如果用大白話翻譯出來,破壞了詩歌本來的韻味;
如果不給翻譯,在理解詩詞的路上總覺得還是少了點什麼。
比如這首《沁園春·長沙》的開頭,詞人用了三個四個字的短語,看上去我們都能理解是什麼意思,眼前也能湧現出詞人當時的景象:
寒秋時節,詞人獨自站立在寒風之中。遠處看得到湘江水一直向北流去。還有個橘子洲頭,那是湘江江水中的小洲。
畫面有了,但是總覺得還缺點東西。
這12個字的語序應該如此?如果將其轉變成為今天我們正常的語序,那麼原文應該是什麼樣的?
這裡最重要的,應該是「橘子洲頭」,這個短語的位置,是這幾句詩詞翻譯的重中之重。「橘子洲頭」是地點,按照一般畫面的敘述層次,應該把地點放在時間後面。那麼其中有關於時間的字眼嗎?
「寒秋」。
好,時間地點人物齊備,我們可以開始嘗試:
寒秋時節,詩人站在橘子洲頭。
就剩下一個「湘江北去」,這是詩人眼中的景象,自然放到最後就可以了。所以最後翻譯後的句子就是:
寒秋時節,詩人站在橘子洲頭,看湘江水向北流去。
如此,原詞按照今天的語序就應該這樣表達:
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詞人要選擇原文那樣的表述呢?
其實很容易理解:
其一,詩詞受到字數和格律的限制,不得隨意更改;
其二,為了押韻需要。在這裡,「秋」、「頭」是為了和後文諸多字詞押韻,比如「透」,又比如「遊」、「稠」、「侯」,還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