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通訊、電子等行業供應鏈正在遭受衝擊。這一次威脅不是源自政治與貿易因素,而是全球半導體產能突如其來的緊張,甚至影響到了中國汽車生產。據報導,從12月初起,陸續有中國汽車企業停產,因為晶片短缺造成ESP和ECO產品供不應求。
這次晶片短缺幾乎席捲所有領域,因為代工廠產能不足。引發產能緊張的原因首先是需求方面,今年疫情全球大流行,迫使各國居家辦公以及學生網絡授課成為潮流,帶動PC、平板、伺服器大幅增長;其次,物聯網、汽車網聯化等新增需求也異常高漲;其三,5G手機出貨量遠超預期,今年可達2億部,每部手機的晶片數量也從平均4-5顆增加到7-8顆,基站大規模的部署也增加了晶片需求。
但是,在供給端,半導體代工擴大產能的速度相對需求增長過慢,半導體代工領域投資巨大,而需求則是不穩定的或具有周期性,同時,擴產建設周期比較長也導致企業對需求缺乏信心,因此,代工廠並不願意新增產能導致市場產能規模過剩、出現產能閒置,造成巨大的成本壓力。尤其是代工領域主要集中在幾家頭部企業,沒有競爭壓力。
但是,這一次是5G、物聯網、汽車智能化等晶片需求集中爆發,而企業產能根本沒有考慮到這種增長力度,即使現在擴產到形成產能也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而且,即使目前擴產也缺乏足夠的設備。目前全球市場約有700臺左右的二手8英寸晶圓製造設備出售,而市場對8英寸晶圓製造設備的需求至少在1000臺左右。因此,晶圓代工廠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警告說,有的客戶對產能的需求已達恐慌程度,預估明年下半年到2022年下半年都會缺貨。
漲價已經成為篩掉低利潤客戶產品的唯一方法,大多數晶片公司都將2021年8英寸晶圓的價格提高了至少20%,緊急訂單甚至提價40%。在整條產業鏈產能吃緊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半導體晶圓製造環節漲價,封裝、元器件等多個環節都參與漲價。
毫無疑問,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與汽車製造業國家,中國企業和市場無疑將受到產能緊張帶來的巨大影響,也就是說,中國當前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問題,也包括了產能不足帶來的風險。對於正在推動產業升級,普及5G應用、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智能汽車的中國來說,這種產能不足的情況如果持續存在,將會對相關領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中國目前既需要攻堅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問題,但更需要增加產能,尤其是被視為落後技術的8英寸晶圓生產能力。換句話說,現階段不用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7nm等暫時達不到的尖端工藝領域,事實上,物聯網、5G、汽車電子等行業對8英寸晶圓的需求更大,也不需要最尖端的工藝。
在過去幾年,雖然各地政府紛紛上馬半導體項目,但真正形成產能的很少,主要是半導體投資門檻太高,尤其是高資本門檻,各地單憑本地財力很難支撐。從立項數量看似乎要擔心產能過剩,但實際落實投資到形成產能的又較少。這種局面應該改變,要集中資源儘快形成產能,而不是一哄而上各自為戰。
其次,要在汽車晶片領域加大投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製造以及汽車智能化方面居於世界前列,但是在產業鏈領域,汽車晶片還比較依賴進口,在MCU、功率半導體(IGBT、MOSFET等)、傳感器等方面,外資企業佔據主要市場份額,而且生產部門在歐洲、東南亞等地,此次汽車晶片短缺,也與外資企業壟斷以及疫情造成中國以外生產線暫停有關。隨著中國、歐洲、美國等汽車市場電動化、智能化加速,對汽車晶片的需求會持續上漲,中國不僅受制於製造產能的緊張,還將存在過度依賴進口的風險,應該對國內相關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商業應用上的扶持。
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必須改變半導體設計、製造等方面散亂差的局面,強化頂層設計,做好產業發展的系統部署與協同發展,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 21世紀經濟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