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2020-12-19 不惹塵埃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六部,從周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九卿之職務大部併入。

而吏部就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加上人社部;禮部就相當於文化部加上教育部、外交部;刑部就相當於政法委加上公安部、法院、司法部;戶部就相當於財政部加上稅務總局、民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兵部就相當於國防部加上國家安全部;工部就相當於今天的發改委加上國土資源局、城鄉建設部、工業與信息化部。

明代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 洪武五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本部升用。

自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後,即升六部品秩:尚書為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六部尚書、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領導,其中吏部尤為重要,因為官吏的除授都必須經過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兵部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覆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制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統治模式基本沿襲明朝,稱之為「清承明制」,包括官職體系。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 每日一解:三省六部制
    《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材料三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趙翼《蘑曝雜記》(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1分)?
  • 清朝「六部尚書」哪個部門最牛?
    西周的分封制,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標誌著封建王朝官僚機構形成了完善嚴密的體系,解決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衝突,分權治理讓官場相對清澈透明,更加規範。三省六部製成型於西漢後期,隋唐時正式被中央確立,此後無論宋、元、明、清等都沿用了該制度,三省即為尚書省、中書省與門下省,其中中書省是負責擬定皇帝頒發的詔令即決策機關,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則是最終的執行機關,三省的最高長官官階都是宰相,而六部則劃分為吏、戶、禮、兵、刑、工等部分,             統歸尚書省管轄,六部之間彼此分工又相互協作,三省同樣如此,相互牽制將相權一分為三,
  • 清朝「六部尚書」哪個部門最牛?官位不高,權力極大,人人爭搶
    西周的分封制,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都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標誌著封建王朝官僚機構形成了完善嚴密的體系,解決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衝突,分權治理讓官場相對清澈透明,更加規範。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孫嘉淦的名字並不陌生。從孫嘉淦的升遷履歷來看,他由工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由刑部尚書調任吏部尚書,都是獲重用升遷。其實,在清朝中早期,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六部左右侍郎都為從二品,同為尚書與侍郎為何還會分有三六九等呢?原來,六部雖然同為直接對皇上負責的從一品機構,由於其職守不同,各部職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略有不同。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六部尚書"是一個在古裝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被提及的名詞。所謂"六部",指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設立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門。而"尚書"則是從秦朝開始就被設置的一種官名,到了三省六部制出現後,六大部門的主管就被叫做尚書。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官職也僅僅是一個名稱,我們也並知道太多關於官職的高低和尊卑的區別,比如北京市現在的市長一職在古代究竟相當於什麼樣的官員存在呢?那麼現在,我們便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官職和其對應當今職務的關係。自秦國統一中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便應運而生,官僚體系正式建立。
  • 古代的六部是哪六部?分別都是管什麼?相當於現在的哪些部門?
    到了唐朝,李世民覺得"部"這名稱好聽,高端大氣上檔次,叫起來朗朗上口的,乾脆都叫六部吧。就這樣,六部作為中央機關的名稱被確定了下來。說了半天,六部是哪六部呢?六部依次為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刑部和工部,唐宋時期的六部在尚書省統一管轄之下,尚書省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這一套確立於隋朝,職能承襲秦漢,直到清末才廢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時間中,尚書六部基本上沿襲未改。隋唐年間,尚書省由六部組成;元朝年間,六部又歸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廢除中書省後,六部此後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於清朝末年續添新部,六部之名因此廢除。雖說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許多人對於各部獨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卻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六部的具體分工又是如何呢?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清朝的三省。
  • 古代中央六部相當於現在的哪些部門?哪個部門的尚書權力最小,壓力...
    古代中央六部是名副其實的實權部門,混到六部尚書的官員不是人精就是人精中的人精,哪個不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看慣了宦海沉浮的老油子,一旦得到這個職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是相當的威風,但是古代中央六部尚書,在歷朝歷代的地位都有很大的變化,例如單從「尚書」這兩個詞來講,在最早的時候主要是指掌管文書奏摺的官員
  • 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演變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的?
    此時的中書,便相當於漢武帝之時尚書;此時的尚書,便相當於漢武帝之時的丞相。這又是一個輪迴。4、門下省的形成與中書和尚書不同,門下在漢朝之時並非一個正式的行政機構,而只是皇帝的侍從,全稱是「禁中黃門之下」。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尚書的地位最低?專家:你看看他管的啥
    相信看過2015年現象級電視劇《琅琊榜》的觀眾,對於劇中胡歌飾演的梅長蘇翻六部牌子的劇情依舊記憶猶新。梅長蘇為了洗清父親以及整個軍隊的冤屈,同時為了自己的好友靖王上位,決定用翻牌子的方式將太子以及譽王手中的六部官員一一剪除(最後只除掉了刑、吏、禮、戶四部)。那麼為什麼古代朝廷會設立六部呢?從何時開始的呢?六部各自管什麼呢?
  • 互相監督,制約皇權:唐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幫助唐朝走上巔峰的?
    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也是最基本的官僚機構設置形式,它是在西漢以後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到了唐代才正式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唐代的三省到了唐代之後,三省六部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良發展,三省和六部的職權與職能到了更加細化的發展。唐代的三省仍就是門下省、尚書省和中書省;六部就分別是吏部、戶部、兵部以及禮部、刑部和工部。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官職每個朝代都不同,從三國魏國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開始,把官員分為九品,一品相當於國級幹部,二品相當於部級幹部,三品相當於廳級幹部,四品到九品相當於處級幹部,因為古代地方行政單位最低的縣長也是九品,至於低於縣級的幹部現代屬於科級幹部,而在古代縣級以下屬於無品,按現在的話就是臨時工。各個歷史時期官職不同,沒法嚴格地對比。
  • 你不知道的古代官職名稱
    刺史刺史是古代的官職,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的本義是負責監督類的官員。秦時,每郡設監察御史,負責監督郡守。漢代時,監察御史往往與郡守勾結起來欺騙朝廷,丞相於是又派出一套人馬出刺各地,檢查郡守和監察御史。這樣重疊監督,顯然成本高而效率低。漢武帝時,廢除原來的兩套檢察官員,將全國分為13個州,每州設立一名刺史,正式建立刺史制度。
  • 2020事業單位 三省六部制變革史【黔進達人教育】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演變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裡程碑,它的出現標誌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該制度創建於隋,完善、確立於唐,變革於宋、元,至明、清而沒落。這一制度也是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規考察的知識點之一,中公教育將為大家梳理該制度相關的考點。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最讓人看不起?專家:你看他管的是什麼
    我國古代社會實施的是中央集權制度,基本含義就是:天下的財富和權力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不過皇帝雖然權利大,但是治理一個龐大的帝國,僅靠他一個人肯定是不行的。皇帝管理國家,更多的時候,需要依靠一個強大的管理班子。官員們各司其職,管理順民和刁民,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於是三省六部便孕育而生。
  • 刑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大家看過許多電視劇,可能經常聽說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等,我們經常聽說,將誰誰或者某個案件交於刑部審理,或者有時候罷免一個這樣的官似乎顯得很輕鬆,有人就不禁想問了,這些官在現在到底相當於什麼職位呢?刑部,六部(立戶禮兵刑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