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商鋪引發兄弟夫婦十年之爭,惹人非議的店鋪到底屬於誰。弟媳嫂嫂各持一詞,弟弟劉先生認為錢已經結清了,房子應該還給哥哥,妻子蠻橫無理太過強勢了。在這劍拔弩張的氛圍中沉默寡言的哥哥卻希望和平了結此事。如今兄弟夫婦四人一同來到了調解現場,弟弟劉先生說2008年他和哥哥合夥兒在汕頭買了一間三十五平米的商鋪,因爭吵不斷後來他把商鋪賣給哥哥,並且已經收到哥哥給的全部款項,可是妻子楊女士卻不依不饒的認為商鋪依然歸他們兄弟夫婦四人所有。
矛盾的源頭還得從商鋪購買時候說起,08年金融危機過後,那時候房價都很便宜。劉先生的哥哥看見鋪面比較便宜,就想找劉先生一起合夥買下店鋪。可劉先生的妻子卻想和自己娘家的哥哥一起買,但是娘家的哥哥看中的鋪面被人定走了就不參與了,劉先生就和自己哥哥合夥買下了店鋪。
從一開始買商鋪的合伙人就選錯了人。劉先生先斬後奏的做法也讓楊女士氣不打一處來。楊女士認為選擇他哥哥這樣經濟實力豐厚的合伙人,未來也許哥哥會給他們家雪中送炭。而選擇經濟實力稀薄的丈夫哥哥當合伙人對他們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一刻開始她內心顧慮重重,可她沒有預料到房子寫名字的問題,再次給了她當頭一棒。
劉先生說因為店鋪只能寫一個人的名字,他和哥哥就用抓鬮的方式來選擇寫誰的名字,所以最後抓出來就寫了哥哥的名字。可對此楊女士卻不這麼認為,她表示是自己哥哥借錢給劉先生兄弟倆購買店鋪,但劉先生卻一聲不響的就把房子寫了自家哥哥的名字。楊女士心裡的懷疑和憤怒如止不住的洪水往外翻。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劉先生的哥哥和嫂嫂也在到了場上,他們表示到房子寫名字為止,楊女士仿佛在丈夫面前演著一場獨角戲。哥哥嫂嫂對於她的不滿和憤怒全然不知。也就是在房子寫了哥哥名字後,店鋪爭奪戰正式拉開了帷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爭吵,讓兩家人不得安寧。為了平息這場紛爭兄弟夫婦四人在二零一一年一起籤訂了一份協議。
二零零八年兄弟二人合資購買店鋪,二零一一年,他們協議約定以六十二萬元讓哥哥把店鋪買去。只要哥哥在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前支付完畢三十一萬元給弟弟。協議就算履行完畢,誰也沒有想到弟媳楊女士會半路跳出來拒絕哥哥還款,打斷協議執行。劉先生說二零一四年在老丈人的見證下,店鋪被重新定下了八十萬。當時哥哥考慮到兄弟感情,也答應了這個定價並且付清了餘款。
還款收據和銀行轉帳憑證擺在眼前,楊女士卻認為是丈夫賺的錢給了哥哥還房款,她再次反悔佔著店鋪不肯搬出來。劉先生對於妻子的做法無可奈何,他曾經以為努力創造更多財富,把房產都歸在妻子名下,她便能安心。幾年期間他賺錢買了兩套房他都寫了妻子的名字,可沒想到楊女士有一顆堅如磐石的心,無法感化妻子的固執,這讓劉先生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想起昔日深厚的兄弟情義,他充滿了愧疚。
幼年失去雙親,哥哥如父親一般呵護弟弟長大,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遠勝於眼前的物質利益,也許楊女士理解不了這份手足情深才難以融入這個家庭。調解到這裡觀察員老師拿起了話筒,在她看來楊女士是守護得很成功,但是妻子做的很失敗。她希望楊女士能夠想明白自己到底在爭什麼,應該冷靜找到平衡點,維護夫妻兄弟情。
可是楊女士的態度依舊很堅定,要麼把店鋪給她要帶孩子離家出走,就算哥哥再補一點錢也不接受。可如果讓楊女士拿錢把店鋪買去,她又表示自己拿不出這個錢。最後她表示同意退一步,可她提出一個驚人數字,她要求哥哥嫂子補出二十萬,並且拒絕繼續調解下去。
面對楊女士的固執和堅持,調解沒有辦法繼續,各位老師竭盡所能地把可行的建議告訴了哥哥、嫂嫂和劉先生。為了幫助這一家人平息紛爭,調解團隊決定派觀察員廖喜玉在場外繼續跟蹤調解兩個多小時的場外調解,弟媳依舊不肯退讓堅持要求賣掉店鋪。經過再三權衡,一方面顧及兄弟親情,一方面考慮到店鋪放著始終是個問題。哥哥決定再退一步,同意弟媳的要求把店鋪賣掉,雙方平分賣房款。但是面對弟媳的咄咄逼人,在最後時刻嫂嫂心緒難平,她覺得他們夫妻一輩子的積蓄都壓在店鋪上面了,這樣賣掉她實在心有不甘。最後哥哥決定帶著這份協議書,等妻子冷靜下來再做處理,本是夫妻恩愛手足情深,卻被眼前的物質利益蒙蔽了雙眼,親情變得支離破碎。也許經過歲月的洗禮,人們才會明白世間唯有情最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