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
林俊傑有一句歌詞,「倘若那天把該說的話好好說,該體諒的不執著,如果那天我不受情緒挑撥,你會怎麼做,那麼多如果,可能如果我,可惜沒如果,沒有你和我」,大家看到這句歌詞會想到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經常會有把該說的話不能好好說,事後懊惱的情境?
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才能不受情緒挑撥,好好表達。
活動一:情緒「知多少」
通過課前調查,收集了一些困擾學生們的小問題……有些學生反映,自己偶爾會有莫名地很失落、莫名地煩躁,也有的學生說這種失落可能會持續很久,有時候一點點小事可能會影響一整天的心情,自己也不知道改如何改變。
接下來,拿出一張A4紙,我們先回想一個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我們重新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與反應。
今天讓我們看看,當時我們是否完全認識了自己的情緒?
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重新看待一下:
(1)給自己的情緒準確命名
(2)思考情緒產生的事件,你自己的當時的想法是什麼樣的?
(3)你是否接納了自己的負面情緒?
(4)你通常的情緒反應模式是什麼樣的?
(5)如果回到當時的場景,還有沒有別的可能的處理辦法?
為了更全面的認識自己的情緒,我們先來評估下自己的情緒風格是什麼樣的。
情緒風格比「個性」更加客觀,它建立在具體的神經學機制之上。包括六個維度。它們真實反映了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大腦不同的屬性和模式,任何關於人類行為和情緒的理論模型都建立在這些屬性和模式之上。
1. 情緒調整能力(Resilience):你從逆境中恢復得快還是慢?
2. 生活態度(Outlook):對你而言,積極的情緒可以持續多久?
3. 社交直覺(Social Intuition):你是否善於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得社交信號?
4. 自我覺察能力(Self-awareness):你對身體的感受是否敏感,易於觀察到自己的情緒?
5. 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你是否善於根據所處的情境,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
6. 專注力(Attention):你的注意力是容易集中,還是比較分散?
教師:情緒風格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的,但是呢,情緒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因為我們的學習和成長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認識了自己的情緒及情緒風格,有同學可能會說,道理都懂,但我還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啊,有時候衝動往往是先於思考的,有時候失落的時候感覺胸口有東西堵著,但不知道該怎麼做,別著急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既不魯莽,也不過於壓抑,而是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活動二:表達情緒三步走。
通過以下情境,組織學生情境扮演,更直觀地去理解如何更好地表達情緒。
安迪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有一天在學校裡跟同學發生了矛盾,原因是班裡的一位同學一直挑釁他,跟他先動手了,他很生氣,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揍了對方。很快,班主任將這件事告訴了安迪的媽媽。以下是放學後安迪跟媽媽的對話。
媽媽:安迪,你知道你今天在學校給我闖禍了嗎?老師打來電話了。【批判】
安迪:我知道啊(語氣裡帶著自豪與驕傲)
媽媽:(有點生氣地說)你知道我平時怎麼跟你說的?怎麼這麼不聽話?
安迪:可是是他先惹我的(有點委屈)
媽媽:不管是誰的錯,今天是你動手打的人家,現在立馬去給人道歉。【輕視】
安迪:那明天再說吧……(有點敷衍)【防禦】(阻礙對方的表達)
媽媽:什麼叫明天再說,你這孩子越來越不懂事兒了!
安迪:我先去寫作業了(轉身進了屋)
回到屋後,安迪越想越生氣,覺得媽媽一點都不理解自己,於是他發誓再也不想理媽媽了。【冷戰】
學生分享自己在情境扮演過程中的感受。分析:安迪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適時地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可能會使事情變得糟糕,從而被情緒控制,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中。
討論:
(1)安迪在整個溝通過程中的情緒表達是否適當?對於安迪來說他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2)媽媽在整個過程中如何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從媽媽跟安迪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沒有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安迪沒有很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感覺是被媽媽的情緒控制了。而媽媽也一直受憤怒的影響,兩人都沒有做到「有話好好說」。具體來說:
首先,媽媽沒有及時評估這個事件,真的是安迪的原因造成的嗎?而是用習慣的反應模式被憤怒情緒帶跑偏了。
其次,都沒有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的任何情緒都應該是被接納的。
最後,要就事論事,不要帶著批判的態度(有色眼鏡)看問題。
由此可見,情緒表達的三步法是:
Step1準確覺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並對其進行評估
Step2多表達自己的感受,多一些自我暴露,這樣別人可能更能理解到你
Step3適時暫停,掌握合理的表達時間
掌握了以上步驟,邀請學生們採用情緒表達三步法重新角色扮演,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組織學生討論分享。
總結升華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如何更好地理解與表達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壞情緒可能會如猛獸一樣,讓我們一下子難以應付,但通過今天的心理活動課,我們也了解了如何打敗它的妙招。那麼不妨在生活中,我們及時去試驗下,看看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