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睡眠專家通過數據研究發現:新生兒從第8周開始,晚上的睡眠變得越來越有規律。
執筆:安野風
編輯:安野風
定稿:歐陽比文
剛出生的新生兒時期的寶寶,生長發育的速度是很快的。
由於新生兒的大腦發育不健全,所以用足夠的睡眠時間來配合自己的各項發育,未滿月的新生兒,每天的睡眠時間在21-22小時之間,佔全天的90%左右。
寶媽們自然很重視寶寶的睡眠,擔心睡眠質量不好,會影響到寶寶的發育。
寶寶總「鬧覺」,奶奶:別哄了,哭累了就睡了
南煙寶寶13個月了,從出生之後一直是她自己帶,如今寶寶已經斷奶了,想著讓婆婆幫忙帶娃,自己出去工作。
而且寶寶如今睡眠有規律,也好帶多了,交給別人帶自己也能放心一點兒。
這兩天跟婆婆交接帶娃的事情,發現婆婆帶娃方式上跟自己有明顯的差別,平時寶寶入睡的時候,自己都會躺在旁邊,拍一拍很快就睡著了。
但婆婆卻不認同,對於南煙哄娃入睡的方式看不過眼,還說:「別哄了,孩子哭累了自己就睡了!」
南煙卻認為,按照婆婆的那種說法,讓寶寶哭累的自己睡,會缺乏安全感,影響到寶寶發育。
為了睡覺這事兒,沒少跟婆婆起爭執,婆婆直接氣的回家了,說:「你這孩子太金貴,我可帶不了,你還是自己帶吧!」
很多長輩在帶娃上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不能老哄,容易「慣壞了」,讓他哭累了自己就睡了,這樣的觀點靠譜嗎?
娃哭累了就會睡?寶寶睡眠認知誤區太坑娃
哄娃睡覺是讓人很頭疼的一件事兒,特別是寶寶出現哭鬧的時候,大人也會被吵的煩躁,容易失去耐心。
很多爸媽就想到了一種「終極奧義」,覺得越哄鬧的越厲害,不如不哄,他自己哭累了就睡了。
這種想法是屬於「推己及人」,大人通常在覺得累的時候,入睡的時間也會明顯變短,覺得寶寶也會如此,這是對寶寶睡眠忍著的誤區,容易「坑」娃。
成人的睡眠是從其他睡眠階段開始的,睡眠周期在90-120分鐘,淺眠階段,佔總睡眠時間的20%左右。
新生兒的睡眠模式與成人的有明顯區別:睡眠是從淺眠階段開始的,剛睡著的一段時間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容易驚醒,睡眠周期也要比成人短很多,在50分鐘左右。
而且新生兒也沒有分辨晝夜的能力,通常在出生後3-4個月,才具備分辨晝夜的能力。
專家:寶寶哭累了睡,容易養成「崩潰睡」
嬰兒睡眠專家劉豔華:嬰幼兒的睡眠模式與大人有明顯區別,等孩子覺得累了自己睡,屬於孩子產生過度疲勞的入睡機制,容易養成不健康的「崩潰睡」。
由於寶寶的大腦還處於發育階段,睡眠機制也在不斷完善,但月齡太小的寶寶還不具備自主入睡的能力,哄睡成為寶寶入睡必不可少的方式。
寶媽不要因為寶寶哄睡困難就放棄了,放任自流,讓寶寶哭累了再睡,可能會影響寶寶健康發育。
讓寶寶「崩潰睡」,可能會影響寶寶身心健康
1)寶寶「崩潰睡」影響身體發育
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睡眠逐漸形成了規律,如果寶寶犯困哭鬧,家長沒有及時哄睡,讓寶寶哭累自己睡,並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因為寶寶是過度疲勞的時候,會出現一種身體保護機制,讓寶寶越哭越精神,從而錯過了入睡的最佳時機,打亂的本有的睡眠規律,長時間如此,會造成惡性循環。
影響到寶寶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從而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
2)寶寶「崩潰睡」容易缺乏安全感
讓寶寶「崩潰睡」,寶媽會發現寶寶的情緒變的很暴躁,想要哄睡也會增加難度,容易出現各種鬧覺問題。
寶寶哭鬧的時候,長時間沒有大人哄,也會因此缺乏安全感,嚴重的話,會影響到寶寶的性格形成。
如何讓寶寶遠離「崩潰睡」,讓寶寶健康又有好情緒?
① 學會判斷寶寶犯困「信號」
很多寶媽都苦惱,寶寶太小不會說話,有需求也沒法讓自己知道,其實寶寶時刻在用「小信號」來暗示你,只要注意觀察,就會變成寶寶的「解語媽媽」。
寶寶犯困的信號大部分都是「統一」的,常見的有打哈欠、揉眼睛、目光盯著一出呆萌呆萌的等等。
機靈寶媽觀察到寶寶的這幾種表現,就可以及時哄睡了,抓對時機事半功倍,省心省力,寶寶也會很愉快。
② 為寶寶建立睡前「儀式感」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寶寶的哄睡難題,寶媽可以培養寶寶自主入睡,通過睡前儀式感開始。
通過「整齊劃一」的睡前儀式,讓寶寶知道是該睡覺的時候了,隨著寶寶的發育完善,自主入睡也可以提上日程。
營造良好睡眠環境:給寶寶鋪好舒適的床,儘量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幫助寶寶更好入睡。建立固定睡前流程:寶媽可以在寶寶每天入睡之前,先給寶寶餵奶、洗漱一套固定的流程,讓寶寶知道這樣一個流程下來,自己就要睡覺覺了。固定寶寶睡眠時間:從寶寶4個月睡眠模式調整,寶媽就可以打「提前量」,開始調整寶寶的睡眠時間,逐漸養成規律,培養自主入睡了。糖果愛嘮叨
寶寶的睡眠關係到寶寶的身心發育,寶媽需要多用心,去辨別五花八門的說法,以免誤信坑娃。
糖果互動:你的寶寶多大睡覺開始不用哄的?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