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天上午新鮮出爐的4月CPI同比上漲8.5%。上周末,4月工業品出廠價格(CPP)上漲8.1%的信息公布後,CPI的上漲指數幾乎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留給人們熱議的是物價高增長,工資怎麼辦?現在,一撥人提出工資與物價聯動,具體地說,與CPI掛鈎;另一撥人則表示:不宜直接硬性掛鈎CPI。
有人問我是哪撥的,我大概不入流,哪撥的都不是。原因很簡單,我始終搞不懂為什麼漲工資一定要看CPI的臉色,CPI不漲就不能漲工資嗎?
很多人喜歡做單一選項的題目,比如工資與CPI該不該掛鈎?在我看來,漲工資除了可以與CPI掛鈎這一選項外,至少還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漲工資與GDP掛鈎,另一個是漲工資與財政收入增幅掛鈎。
工資與CPI掛鈎,嚴格地講,那能叫漲工資嗎?那叫對衝,兩者相抵。物價高增長,工資不漲,人民收入降低了。工資保持與物價上漲同步,頂多也就是工薪階層未受損而已。所以,爭論工資與CPI該不該掛鈎,簡直是猴拿蝨子——瞎掰。
爭論一下工資該不該與GDP掛鈎,還有那麼點意思。國民經濟發展了,財富的蛋糕一年比一年大,工資收入隨之增長,每年漲個百分之十以上,這才叫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發展。工資倘若不與GDP掛鈎,至少不能讓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經濟高增長的成果。
更值得爭論的,就是工資要不要與財政收入增幅同步。政府財政收入每年增長20%至30%,這是國富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工資也按此幅度增長,則反映國富民也富。反之,財政收入每年大幅度增長,而老百姓工資只與CPI掛鈎,只能保持與高增長的物價同步,民富的目標就會很難實現。
提出「政府在調控工資時,肯定要考慮物價因素,但不宜直接硬性掛鈎CPI」這一主張的人,是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一批專家的根據是「因為掛鈎會加大成本推動壓力,對全面通脹帶來隱憂」。
專家的話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工資屬於人力成本,與物價上漲有直接關係。不過,當那些企業高管年薪幾百萬、幾千萬時,他們一個人的收入頂上幾百個、幾千個職工的收入時,專家為什麼不說他們「加大成本推動壓力」呢?老百姓的工資收入與中國的物價上漲掛鈎,專家們急忙表態以為不妥,擔心對「全面通脹帶來隱憂」,難道企業高管的收入不用攤入企業成本嗎?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沒有良知的專家,居然還在為拿幾百萬、幾千萬年薪的高管們叫屈,認為他們與國外同行比,薪酬拿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與美國大老闆相比,或許我們那些拿幾百萬、幾千萬人民幣年薪的高管,的確拿得還不夠,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專家們忘了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我們企業的員工的薪酬與美國員工相比,更加少得可憐。在與外企高管比薪酬時,為什麼不與外企員工比薪酬呢?那些參照外企高管給自己發高薪的高管們,什麼時候也參照外企員工收入給自己的職工發薪,才讓人心服口服。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