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攤挺早啊,這幾天生意還好吧?」5月30日下午4點鐘,中山市三鄉鎮大布工業區朝暉路,熟食攤檔經營者楊萬多早早來到路邊攤位,穿上黃馬夾、戴上擺賣證,開始了一天的生意。中山市城管執法局三鄉分局局長梁君豪帶隊前來巡查,兩人主動打招呼,寒暄了起來。
言語之間有說有笑,沒有執法者與管理對象相遇時的緊張,更似多年老友的日常見面。自2013年中山三鄉創新實施無照流動商販登記管理制度以來,城管人員與流動攤販之間的對抗畫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類似的和諧對話,規範管理、遵規守法成為常態。
嚴洪娟是三鄉鎮第一批申請擺賣證的流動水果檔經營者之一,已經在朝暉路持證擺攤6年。
登記、發證、著裝,告別「低端形象」
朝暉路是三鄉鎮大布工業區的主幹道,也是整個工業區人流最密集的道路之一。58歲的廣西人楊萬多介紹,自己和老伴兒一起做熟食生意已經20多年,過去一直在大布工業區附近流動經營,沒有相對固定的經營檔位,生意時好時壞,還時刻擔心被執法。
2015年,聽說三鄉鎮已經在工業區內設立了流動經營便民點,楊萬多隨即決定申請登記,辦證經營。便民點攤位距離辦證點大布村委會內的城管站僅有200米,飲食類的流動商販,只需本人帶著身份證、健康證即可申請辦理,楊萬多很快就申請下了朝暉路便民點的39、40、41三個連續攤位,順利拿到了擺賣證,同時還領到了一套由三鄉城管辦統一發放的制服「馬甲」。
「以前是遊擊隊,現在是正規軍。發了證、著了裝,生意也更好做了。」楊萬多表示,以前做生意提心弔膽,總有一種偷偷摸摸的感覺;現在持證經營光明正大,再也不用和城管人員「躲貓貓」。有了自己固定的攤位,穿上了統一的服裝,也讓自己感覺擺脫了過去「走鬼」的低端形象,開始更加注意環境衛生、經營招牌,生意也越來越好做。生意好的時候,夫妻二人常常要圍著攤檔從下午4點鐘忙到次日凌晨。
朝暉路200米的街道已劃設53個臨時攤位,該路段也是三鄉鎮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便民點之一。
不僅「新中山人」楊萬多對這一改革積極評價,三鄉大布村民嚴大姐也對此拍手叫好。在朝暉路擺賣水果的嚴洪娟,已經辦證6年,是三鄉鎮申請辦理擺賣證的第一批人員之一。
「大家都申請證件和固定攤位,隨意擺賣的『走鬼』就越來越少,沒有了惡性競爭,回頭客多了,生意也好了。」嚴洪娟說。
潛移默化中,城管人員在流動攤檔經營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在悄然改變。「有時候有人車輛佔了我們的攤位,就會打電話給城管,他們會第一時間幫忙聯繫處理。」楊萬多說,現在感覺城管人員很少再像過去那樣強硬執法,更多是在服務經營者。
見到城管人員前來巡查,熟食檔經營者楊萬多主動招手寒暄。
「規範管理、有效管理,越管越有活力」
經營有序、街道清潔、夜生活蓬勃便利……朝暉路200米的街道上,如今已經劃設53個面積6平方米的攤位,大布村便民點,也成為三鄉鎮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便民點之一。而如今這樣的和諧景象,在幾年前卻是不可想像的。
梁君豪已經在三鄉鎮做了21年城管工作,他是三鄉流動攤販管理創新的主導者和親歷者。他回憶,2010年前,三鄉城管和小販之間的關係也很敏感。
2015年,聽說三鄉鎮已經在大布工業區設立了流動經營便民點,楊萬多隨即申請辦證。
如何改變管理方式,解決管理困境?2010年,時任三鄉城管分局副局長的梁君豪開始思考改革,3年時間的探索和實踐,他想明白了無照流動商法管理工作的一個核心問題:疏,還是堵?
「按照以前嚴封死守的執法方式,總是無法奏效,往往還形成激烈對抗,這顯然行不通。如果能用創新的方式,留一個合理的出口,疏導這種管理矛盾,就可以達到長治的效果。」梁君豪介紹,2013年,他開始主導探索無照流動商販的登記管理試點工作。根據「鎮中心區嚴管,農村和工業區開放」的原則,選擇合適地點設置臨時攤檔疏導點,由當地村(居)委會對戶外流動攤檔進行統一管理,引導無照流動經營人員到指定的臨時戶外攤檔開展經營活動。
設點、登記、審批、監管,新的工作方案重新理順了管理工作流程,這一改革也受到了流動攤販的好評和積極配合。
隨著登記擺賣制度的建立,城管和流動商販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和諧。
「建立規則之後,反而更好管了。以前,城管要花費90%以上的精力和時間在流動攤販管理上,還管不好;現在,一成精力都不用,也可以管理得很好。城管現在做得更多的工作是服務好守法經營的商販,城管與商販之間的關係自然就和諧了。」梁君豪介紹,目前,已經申請經營的流動商販已經有400多戶,針對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為了保就業、促銷費,三鄉城管部門將便民點下午開檔時間提前了一個半小時,後續鎮區還會針對經營戶申請量的增加,繼續擴增便民擺賣點的數量。
「規範管理、有效管理,越管越有活力,這是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我們會繼續努力。」梁君豪說。
【採寫/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偉楠
【作者】 何偉楠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