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復陽的新聞備受關注,許多人擔心治癒出院的病人仍然有傳染性,或者可能再次發病。
不僅如此,假陰性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也提升了抗擊新冠肺炎的難度,甚至有不少專家提醒,新冠病毒很可能無法在短期內被徹底消滅,人類要做好與這種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
假陰性病例是怎麼一回事?出院後再復陽的患者還會傳染給身邊的人嗎?病毒真的無法被徹底消滅嗎?
帶著這些疑問,《南風窗》記者專訪了廣東省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國家傳染病防控專家、「抗非」一等功臣蔡衛平。
他工作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是治療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收治了廣州八成的患者,這裡還是17年前抗擊「非典」的主戰場。
以下是蔡衛平主任的解答。
什麼會導致假陰性病例?
核酸假陰性病例是多個因素造成的。
最有可能導致誤差的就是取樣能否把握好,比如說,病人在鼻咽部、咽後壁有病毒,但是醫生在其他地方取樣就會出現誤差。取樣很關鍵。
檢測方法的問題,不同的試劑之間的標準也不太一樣,結果也會有偏差。
此外,疾病的不同階段,病毒陽性部位也可能不一樣。比如早期的時候,病毒可能局限在上呼吸道,這時候在上呼吸道取樣,檢測出陽性的可能性就更高;再過一段時間可能下呼吸道病毒多了,這時候你可能取痰,核酸檢測陽性的概率就高一點。
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的病人,可能是咽拭子陽性、肛拭子陰性,但是到了後期就會出現肛拭子陽性、伴隨咽拭子陰性或者只有肛拭子陽性。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會對不同階段病毒有可能躲在不同位置,儘可能地都取樣檢測,然後綜合考慮。同時,為了避免各個實驗室之間的誤差,我們可以多個實驗室用多種不同的檢測試劑去測,還要加強對醫務人員取樣的培訓。
無症狀感染者,算確診病例嗎?
現在全國大約有1000例無症狀感染患者,他們不納入確診病例,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診斷名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症狀也沒有肺炎的影像學表現,自然也就不納入肺炎確診病例裡。
其實,如果將診斷名稱改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樣涵蓋的範圍就廣了,這些無症狀感染患者就可以納入進去了。如果改名,以後就要公布兩種數據,一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種是核酸陽性無肺炎的。
在臨床實踐中,這些無症狀感染患者也是需要隔離和報告,只是沒有在確診案例報告裡。並且這些人有可能正在潛伏期階段,正好無症狀階段,臨床中,有一部分無症狀感染患者後來發病轉為確診病例。
無症狀感染也叫隱形感染,在任何一種傳染病裡都可能出現,甚至有一些傳染病出現無症狀感染患者的比例達到80%,有症狀的反而只有20%。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沒法控制傳染源,但是患者一般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所以,一段時間過後,再去給這些患者測試,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有抗體。
此次疫情中的大部分無症狀感染患者都是通過對重點人群,如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查才發現的,我們事後通過核酸檢測才測出來,但不能確定他們什麼時候感染,有沒有傳染性。
對於這部分患者,只要能夠發現並嚴格按照病人管理,等他核酸陰轉後再放出去,事後堅持隨訪,其實問題也不大。
事實上,如果他們周圍的人沒事,這就說明這部分患者對其他人影響不大,傳染性不強;反過來想,如果他們的傳染性強,現在的新增發病例數應該不止目前的數量。
治癒後「復陽」需要明確的幾點
出院病人檢測中有14%存在復陽的問題,有人擔心,治癒出院的病人還有傳染性,或者可能再次發病。
從臨床的特徵來看,廣東全省的隨訪病人,沒有一個復陽病人的肺部情況是加重的,從我們醫院的隨訪數據來看,與出院時的CT相比,42%的出院患者肺部吸收好轉,還有42%的人沒變化,也就是說沒加重,但吸收慢一點,剩下的人就是完全好了,肺部已經乾乾淨淨了。
對於復陽問題,現在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第一,有沒有活病毒,如果有活病毒,肯定是會傳染的。恢復期的這些人,我估計即便他們體內仍有病毒,也是很低的量,不一定能培養出活病毒。
第二,如果培養不出活的病毒,就要看是否能擴出一個完整病毒的基因,如果它能擴出全基因序列,那就說明它應該還是一個完整的病毒,只是我們不知道它有沒有活性。
第三,它根本就擴不出一個完整的病毒基因,就和我們猜測的一樣,只是恢復期排出的殘留片段,如果所有的復陽患者排洩物裡都不能找到完整的病毒,那應該是安全的。目前,疾控中心對出院病人的104個密切接觸者的檢測來看,也沒有發現這些人被感染。
我們現在做的核酸檢測,實際上是一個定性檢測,不是定量的檢測。它只是對病毒強弱程度的一個大概預判,對病毒載量的判斷並不是很準。
從復陽案例的鑑定來看,他們的結果接近陰和陽之間的值會比較多,我們叫灰區,就相當於黑和白之間的一個灰色地帶,通俗的理解,核酸陽性和陰之間應該還有一個可疑陽性,復陽患者的病毒載量大部分應該屬於這個區域。
病毒抗體能持續多久?
至於患者身上的病毒抗體能持續多長時間,目前我們沒有足夠多的時間觀察。就算按武漢最早的病人來算,也就大概2個月的時間,具體能維持多久還需要再觀察。
按照其他傳染病的規律,對於那些可以自限的傳染病,如比較常見的,麻疹、水痘等,患者恢復健康後產生的抗體能抑制住病毒,這種抗體一般可以維持終生,所以我們很少聽說有人會感染兩次水痘。
有些是不能自限的傳染病,感染後就會變成慢性傳染病,如愛滋病,身體的免疫系統都沒法把它清除掉。
如果是急性傳染病,基本好了之後都會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維持的時間長的會是終生,短的話也會維持半年以上的抗體。
這次病毒的抗體能維持多久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少有抗體在半年之內會消失的。
在復工復產的時候,有些企業會給員工做抗體檢測,認為員工檢測出抗體陰性,就是安全的。其實對企業來說,廣泛查員工抗體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企業查員工抗體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為了隔離員工。
抗體檢測可以用於診斷,但不能用於確定是否需要隔離,人只要感染了就會有抗體,但他體內有沒有病毒,有沒有傳染性,和體內有沒有抗體沒關係。
員工有沒有帶有病毒是需要經過核酸檢測,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用抗體檢測來判斷他是否有活的病毒,是百分之百不準確的。
如果只是查出來IgG抗體陽性,只能表示曾經感染過現在沒事了。如果查出IgG、IgM同時陽性,有三種可能,可能是近期感染過,也可能是感染過剛好的恢復期(比如我們現在的隨訪病人),也有可能還帶有病毒。
即便是抗體陰性也有可能是感染狀態,可能是在潛伏期,也可能是在早期。那些剛感染的患者,抗體也可能是陰性的,哪怕是在剛發燒的時候,他的抗體可能還是陰性的。感染幾天以後IgM抗體才會轉陽。
這次抗疫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我認為,最壞的結果就是長期共存,如果長期共存就說明病毒能適應自然界活下來,特別是它能跨季度地活下來,比如說夏天它也能隱藏活下來,到了冬天才出來致病,就好像流感一樣。
其實,這一類型的病毒以前也很常見的,真正自己滅掉的病毒好像只有非典。
在沒有有效的疫苗之前,我們很難把一個在自然界形成的、長期流行的病毒消滅掉,從這次病毒的聰明程度來看,我覺得它能夠長期活下來是大概率的事情,也就是未來長期共存的可能性大,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肺炎病人屍體解剖發現了什麼?
近期公布的兩例屍體解剖結果,這對接下來肺炎治療會有許多幫助。
我們一直覺得病人肺部的滲出物不是很多,這次解剖發現,肺部上會有很多粘液,如果經常用呼吸機去吹,就會使粘液變幹,結成痂堵塞呼吸通道。所以接下來的治療裡,即使聽不見有分泌物的時候,也要考慮用一些溼化、化痰的東西儘可能讓分泌物排出來,避免堵塞。
其次,在臨床中看到患者的腎和心臟都有受損的症狀,這次解剖顯示,病毒是可以直接損傷腎臟和其他臟器,這也解釋了我們之前的顧慮,這些器官損傷不是治療導致的,而可能是併發症,需要我們從開始治療時就要保護好它們。
屍體解剖解決了以前我們只能猜的問題,但患者在不同時期身體表現不同,不同年齡的人的症狀改變也會不一樣,此次屍解都是中後期的病人,不能代表所有患者的情況,能解釋的問題有限,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借鑑了哪些「抗非」經驗?
在治療新冠患者時,之前戰勝SARS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鑑。
最有效的經驗是在病人管理方面,從醫療角度,那些病情不重的人,一般會出現過幾天才加重的現象,此時監測病人病情惡化,就顯得尤為關鍵。
「非典」的經驗是,不能僅僅靠設備監控或者病人主訴,也不能擔心被感染而在病房外面眺望,等著病人按燈呼叫才去看,而是要頻繁地實地監護。
我們要求醫生或護士必須在病房裡巡查,每天上下午都有醫生在巡查,護士巡查更頻繁,一旦發現病人有缺氧徵兆就立即處理,更早地介入氧療。通過這種方式,及時發現那些病情轉重的患者。
同時,有了「非典」治療的經驗,一些極端的做法就不會用了,比如現在臨床對激素使用就比較謹慎。此外,此類病毒沒有特效藥,現在用的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幹擾素、利巴韋林等藥物,也是參照「非典」當時使用的藥物。
還有一個經驗是,這次治療團隊不再是臨時組建,而是成建制團隊,此次廣東支援武漢醫療隊都包含感染科、呼吸科、重症醫學的醫生和護士,一般醫療隊都是137人,相對完整的治療團隊。我們這裡也是實行一個科室管理一個病區,寧願放棄原來的業務,也要確保團隊完整,確保團隊的默契協作。
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次是更加積極的「氧療」,特別是患者發生炎症風暴時,往往很難辨別該用抑制免疫,還是該用增強免疫手段,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炎症風暴的其中一個原因,與患者缺氧有關,當他體內各個臟器氧氣不夠的時候,就會出現有一個應急反應,這個時候氧療就變成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
「非典」的時候是患者缺氧時才補,補到剛剛好,避免患者產生依賴,而現在只要發現缺氧症狀就介入氧療。國家的標準是病人氧飽和度要達到93%以上,我們的標準是95%以上,比國家標準還要高。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何治民
攝影| 南風窗記者 郭嘉亮 黃煥然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點擊購買最新一期《南風窗》
點在看讓理性的聲音傳得更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