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果貴到吃不起,但他們憑什麼能「荔枝自由」?)
這個夏天,水果瘋了!隨便站在一個水果攤前,人們都能感到錢包的刺痛。吐槽充斥著朋友圈。「半個西瓜50元,3個醜橘20元。」網友們一邊聲討,一邊自嘲,「以前櫻桃藍莓,現在菜瓜香瓜。」
媒體走訪了北京最大的水果批發市場新發地,發現水果價格比去年同期已上漲78%。一個常去東京出差的網友感嘆:物價已直逼東京。
權威數據也印證了這場果價飆漲。國家統計局發布的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顯示,鮮果價格上漲11.9%;而據中國果品流通協會統計,自去年10月起,產地蘋果的收購價格普遍漲了30%左右,創10年來新高。去年受主產區凍害影響,北方水果減產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原因。
這場水果漲價潮中,荔枝無疑是其中的明星,以高達60塊錢一斤的價格一度躋身微博熱搜。城市水果攤前哀鴻遍地,城裡人愁懷了——春節時的「車釐子自由」感嘆猶在,這下好了,連「荔枝自由」也越來越遠了。
越來越多人為此焦慮,我們真的吃不起水果了嗎?
把果樹搬到餐桌旁
產量減少、需求陡增,供不應求,最終引發價格上漲。觸發鏈條的背後,還有許多因素加劇著這副多米諾骨牌,例如生產成本和中間商。
海南果農在摘荔枝,通過聚划算,這些優質水果實現了產地直供
由於水果種植地不像主糧耕地那樣被納入保護範圍,容易讓作他用,加上國內果園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用工量高出國外5倍以上,再加上補貼低,青壯年勞動力進城,都導致水果生產成本高企不下。而去年減產帶來了庫存緊張,部分批發商坐地起價,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傳統的批發零售模式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主要是果樹與消費者餐桌之間距離太長了。一個產地的水果,想運輸到全國各個終端商場,要經過渠道商、批發商、各級代理商和終端商超層層環節,消費者買到的價格是地頭價的好幾倍。
「一般來說,普通超市的水果價格是地頭價的3-5倍,精品超市可能要超過地頭價10倍。」國內某大型水果貿易公司負責人說。
產地直供一直是行業公認的破局點之一。「農產品產地直供是全新的鏈路。」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胡冰川說,「要真正幫農產品打開銷路,就是要改變過去救急式的農產品促銷,尋求農產品供給側和需求端平衡的長效的解決方案。」
雖說情況讓人焦慮,但當下這片喧鬧裡,卻潛藏著一股「清流」——海南人。全國荔枝價格一路狂奔,他們卻在社交媒體淡定「炫富」:「海南幾乎人人都荔枝自由。」
在水果這件事上,海南人有多自信自豪,實地看看就知道了。5月15日,海口三門坡鎮漫山遍野的荔枝田裡,12名果農在穿梭豪摘——他們要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最終,12人一小時採摘300公斤海口火山荔枝的目標很快被打破,超過了750公斤。
12名海口荔枝果農成功挑戰吉尼斯,將豐收喜悅寫進世界紀錄
種了半輩子荔枝的果農老符,已顧不上擦去古銅色臉上的汗水,奮力將最後一籃荔枝倒進貨筐,不禁大喊了一聲,像是慶祝這喜人的收成。
「真的是拼了!」圍觀的百姓看著老符這狠勁兒,發出陣陣感嘆。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摘荔枝,老符把直徑近一米的大桶直接套在了脖子上。
「今年是豐收年,但再也不用發愁荔枝賣不掉了。」 老符說,「昨天採的荔枝,現在已經在飛機上了。」?
推動這批新鮮誘人的荔枝火速撲向全國吃貨,是網際網路力量的深度參與。淘寶聚划算一場「賣空火山荔枝」的活動在海口進行。在5月14至17日三天裡,300噸火山荔枝將直接推薦給淘寶用戶且價格感人——5斤才58.9元,相當於一斤不到12塊錢,還順豐包郵,單價不到線下超市的三分之一。
這場「產地直供」背靠淘寶龐大的用戶群體,迅速展現並驗證了其優勢。淘寶吃貨們用手指投票,不到48小時就搶走了20多萬單,超過200噸。
這一輪「荔枝自由」之爭,海口火山荔枝靠著搶鮮上市,搶灘電商,率先在一眾國產荔枝中打響了品牌;聚划算也憑藉著領先的「賣空原產地」模式,以全網最低價創下破紀錄的銷量。
無數像老符一樣的果農再也無須為收購價、儲存、運輸等環節發愁,幾乎是訂單下了再伸手摘果。 這樣一來,往年「島內荔枝滯銷,島外價格奇貴」的冰火兩重天,迅速成為往事。
「往下走」,誰更懂小鎮青年
「產地直供」模式改變了傳統水果的銷售鏈路,將消費者和產地直接連在一起。減去層層渠道費,為消費者省錢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
然而,優化銷售鏈路只是第一步,要解決國內水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還要深入源頭改造。國內果園分散且規模小,難以形成集約效應和品牌影響,導致中國農產品行業一直邁不過一個難題——做農產品難,做農產品品牌更難。
在消費者心智上,國內農產品品牌幾近空白。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十分豐富,導致消費者對汽車、家電品牌敏感,唯獨對司空見慣的農產品幾無品牌需求,溢價自然無從談起,更難惠及農民。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打開了新窗口,三四線城市成為網際網路的新戰場。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對高性價比產品有強烈的需求。瞄準這一消費趨勢,各領域的品牌商都在加速「往下走」,急需一個擁抱新消費的快車道。
各大水果生產區顯然已意識到找到「快車道」和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在海南果農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的當天,聚划算與海口市也召開了發布會,宣布將共同把海口火山荔枝打造為海南新的品牌和名片。
除了看中前者的商業力量,當地還看中聚划算的更多效應——背靠淘寶7億多活躍用戶,能幫助農產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孵化品牌並建立用戶心智。只有品牌起來了,農民才能嘗到溢價的甜頭,農村也才能真真正正獲益。
事實上,海口火山荔枝已不是這個模式的第一例。今年情人節,聚划算三天內賣光了雲南50萬支頂級玫瑰、鬱金香等鮮花,而價格,只有傳統零售渠道的四成。
2月下旬,300萬顆雲南特優級沃柑在聚划算一銷而空,還推動了當地的產地整合,將散戶土地集中,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當地果農不僅有穩定的租金,還能到基地打工。
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的沃柑不僅賣爆下沉市場,還幫助當地農民脫貧
產地直供、孵化品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模式,也開始走出國門。一個月前,5.2萬份頂級泰國榴槤又在72小時內賣光,其中超級爆款單品成交4.7萬件,創下中國電商史上榴槤單品的銷售記錄。泰國農民還拓展了新產業,做起了榴槤果肉雪糕。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很認同農產品的品牌戰略。他曾說過,推動農業品牌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是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升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水果自由」還有多遠
「中國太大了,很多歐洲的經驗在這裡用不上。」荷蘭人Nic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作為頂級玫瑰方德波爾格在中國的負責人,Nic也曾嘗試著把雲南花田的A級玫瑰直接快遞到上海用戶手裡。結果路上一折騰,A級花萎成了C級。
今年情人節前夕,Nic加入了聚划算「賣空雲南千畝花田」的項目,平臺用大數據提前算出全國各區域的鮮花需求,經全程冷鏈,把花先寄到就近的處理中心,等情人節那天,鮮花再同城快遞到消費者手中。
Nic發現,藉助大平臺的力量,中國之「大」不再是困擾。 如今他的A級鮮花有60%賣到了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依託大淘寶的生態效應,聚划算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國不同層次消費市場的潛力。
雲南方德波爾格玫瑰賣遍中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下沉市場搶走6成訂單
和Nic一樣找到出路的還有雲南玉溪的果農。聚划算和當地果業供應商推動標準化的基地生產前,當地的果農大多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全部家當只有一袋破衣服。「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摩託車,還有的家庭買了小汽車。」 滇橙集團董事長楊久武說。
藉助網際網路,雲南玉溪柑橘產業正在擺脫過去「百家果」的舊模式,走上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的道路。而今的聚划算已不單單是一個品牌營銷的渠道,更深度參與供應鏈改造,從而推動品牌農貨產業帶的加速成型。
商業爆發力讓農產品不愁賣,市場下沉能力讓農產品賣得好,品牌孵化能力讓產品長青,農民獲得溢價。這助農三部曲,在以聚划算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上逐一得到驗證,也是中國農產品品質升級、品牌升級的必經之路。
今夏的果價飆漲仍在持續。一位蘇州消費者去水果超市買一袋提子,剛剛拿起來,看到價格標明24元一斤,嚇得趕緊放下。「水果還是要吃,只是以後要去便宜的水果攤,儘量不去精品水果店了。」她對媒體說。
不過,對於習慣網購的消費者來說,被果價傷害的心情可能很快就能平復——天貓618來了。剁手黨們已經在摩拳擦掌,官方也稱今年618的投入規模要向雙11看齊,18天內每天將產生10個「千萬爆款團」、100個「百萬爆款團」。
那些在水果店頂著嚇人的價格牌的荔枝、火龍果、榴槤、柑橘、大櫻桃……將連同從服飾到3C,從百貨到快消的海量商品,重新變得親民。我們心心念念的「水果自由」,應該也不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