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陶然亭,等你在五月

2020-12-13 葉影流年

亭臺水榭裡蘊含了想像不及的美景,比如「花木扶疏亭翼然」,包蘊了言不盡說不完的歷史,比如「吳王悅美建宮亭」。在內心深處,覺得那些舞榭歌臺就應該在江南,在陸遊和辛棄疾的詞中。

北京卻有一處公園,裡面全是文學裡的「亭」,頗似江南建築風格,或者說就是移植過來的風景。這處公園叫「陶然亭」。

我是因為那篇《故都的秋》尋幽到陶然亭的。鬱達夫說,「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雖然如今的時令不是秋天,但難得這段悠閒的時光,於是便在一個午後,尋陶然亭而去。

陶然亭坐落在陶然亭路的北側。我知道這個季節沒有蘆葦,蘆花是斷然看不到的。本來抱定了看一眼風景了卻一樁夙願的心理,沒想到,它卻以「亭」折服了我。

走進這所公園,感覺到與北京其他公園迥異的風光。中山公園因為是曾經的寺廟和社稷壇,所以院內古柏參天,歷史在這裡沉澱;景山公園的景山是整個北京城的制高點,登臨其上,南望故宮,輝煌一片,因此這裡是典型的皇家園林建築風格;玉淵潭公園因在遼金時代就是士大夫們養尊休閒之地,柳堤環抱,池塘處處,荷花灼灼,明顯的水鄉風光。

陶然亭不是這樣的。

陶然亭公園是因為其中的一座亭子而得此名。此亭為清代名亭,人們把它與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湖南長沙的愛晚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並列為中國四大名亭。據說建於公元1695年,有300多歲了,而亭名則取自白居易的「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如今的陶然亭公元除了一片佔據園林面積三分之一的水域,最著名的就是那座華夏名亭園。

我走進陶然亭的時候是正午時分,在濃蔭蔽日的小山丘上兜轉不久,就看到一座四角飛翹的亭子,其形如鳥兒振翅被凝固的一剎那,又恰似一首戛然而止的樂曲。一長形大石斜立其旁,上以篆文書「醉翁亭」三個大字。亭子正面的一塊不太平整的石頭上,豎排兩行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陡然間,覺得是在滁州的醉翁亭,那座建於北宋時代的亭子,因了歐陽修的一篇《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史書記載,歐陽修當年不僅在這座亭子裡飲酒,還「每將公事了亭中」,是一段為政風流的佳話。

走不多遠,又是一片似曾相識的景區,但見流水曲折,修竹環繞,幾隻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白鵝遊於碧池。我不禁莞爾,優雅怡人的景致讓人不禁回味「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的佳句。

亭內豎一中間斷裂的石碑,上書「蘭亭」二字,亭後的「群賢畢至館」「曲水流觴處,以及鵝池碑亭,就是紹興蘭渚山麓復活了的蘭亭。溪流旁,石疊為凳;曲水岸,柳插成蔭,布局疏密相間,處處別有洞天。

走在這裡,仿佛就是那年在紹興的時光。恍然已經五個春秋過去了。在行行走走裡,觸動內心情懷的風景,都關聯著一段不可回溯的年華,一段生命中不再輪迴的時光。

許多時光在這片亭臺中逆流而來。比如「二泉亭」,比如「滄浪亭」。我徘徊其中,每一步都是那麼緩慢。有些地方一輩子真的只能去一次,即使風景美如畫。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夏天,在這裡濃縮的如此多的風景裡,所有的時光都復活了,往昔如花,千朵萬朵踏歌而來。

打開書,最觸動我們的是書裡的故事,故事裡的人生。你會覺得這人生就是自己的人生。我打開北京這本古老的書,不僅讀出了厚重如山的歷史和文化,還有自己行走留下的或淺或深的足跡,以及流年裡的曲曲折折。

細雨沾衣看不到,閒花落地靜無聲,細微深處的感動是直達內心的感動。在逃去如飛的歲月裡,最讓自己挪不開腳步的還是那些小巷胡同般的悠長故事,亭臺翼然般的崚嶒記憶。

相關焦點

  • 清代名流登高常選陶然亭 文人取名「陶然」有何深意?
    陶然亭「陶然」源自白居易詩作更待菊黃家醞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京城文化勝地甚多,許多人或許不知城南尚有「陶然亭」這一處別致景觀,更不知其背後的文化淵源。清代程天素繪《江亭消夏圖》(扇面)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侍郎江藻在此督造陶器磚瓦時,巧妙地借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句,題匾「陶然」,遂成今名,人又稱「江亭」。
  • 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在洛陽,與劉禹錫閒飲,寫下這首詩,很美
    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這首詩道盡了人生的感慨無奈,說出了人生的真諦,值得細細的品味。劉禹錫寫的這首詩道盡了人生的滄桑感。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年輕的時候尚且不擔憂生計,到了老年又怎麼會吝惜酒錢呢?一起出錢買來名貴的酒共飲。你我再過三年都要七十歲了。
  • 「雲遊名亭」——陶然亭
    一夜暑風入夏,五月的北京柔和似水,樹綠成蔭。在這樣美好的季節裡,陶然亭公園開啟【雲遊名亭】系列微信,讓您坐在家中,感受古人「一畦杞菊為供養,半壁江山入臥遊」超凡心境的同時,了解關於「亭」的那些事兒!第一期——陶然亭陶然亭建成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窯廠時,在慈悲庵西部構築的一座小亭。
  • 最好的總要留在最後去享受,在陶然亭公園當然也不會例外
    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這首詩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所作。兩人在政治上都遭遇冷遇,使得兩位摯友偶有時間便在一起沽酒談心,而上面那首詩便是一次沽酒談心後所作,詩的最後一句「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讓人看到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也能看到其中所表達的那份哀愁,試想只有在醉鄉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這本身不就是一種痛苦的表現麼?我們今天所遊覽的地方便與這句詩有些許關聯。
  • 周末好去處,陶然亭公園,遊遍天下名亭
    清代康熙年間,江藻擔任窯石監督,他在窯廠的慈悲庵內,修建了自己休息的三間廳,並取白居易詩中「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二字,將自己休息室命名為「陶然亭」。陶然亭公園因此而得名。
  • 陶然亭 北京孩子的兒時樂園
    雖然1952年陶然亭公園才建成開門迎客,但是陶然亭的歷史就比較悠長了,陶然亭公園裡的核心建築慈悲庵早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創建。圍繞著清朝康熙年間修建的陶然亭,周邊又逐步多了許多的景致,比如西北的龍樹寺,東南的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著名的窯臺;東北則是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等。
  • 北京第一名亭——陶然亭
    中國有四大名亭,一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一是湖南長沙嶽麓山上的愛晚亭,一是浙江紹興的蘭亭,一是北京的陶然亭。在這四大名亭中,只有陶然亭位於北方,而且歷史最短。史載,北京陶然亭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工部郎中江藻主持建造,亭名以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而得。
  • 京城這些最美地名,只聽名字就美醉了
    一是說早年間地安門外曾有一私家花園,種有許多杏樹,每至陽春,滿園杏花盛開,香飄大街小巷,於是有雅士將臨近這家花園的胡同叫成了「杏花天」。如今的芳草地幾經變遷,已成為京城當之無愧的「春意」,更因為附近的世貿天階而成為時尚之地。
  • 一杯茶,一本書,一個亭子,遊覽北京陶然亭公園
    我們總是憧憬著遠方,想像著遠方更美,而忽略了身邊的風景。住在繁華都市,我們有多久沒有親戚朋友陪伴,一起走進大自然。享受平凡的生活,體驗一段自然休閒時光。一杯茶,一本書,一座亭子,開啟一個美麗的陶然人生。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仙農灘。
  • 陶然亭:一如江南詩情,一如山水意境
    陶然亭,是以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陶然」二字命名。在京城的市區間,擁一方山水落景於此,稱得上是給北方的豪放蒼涼注入一抹江南的柔情。陶然亭主要入口有二,一為北門,一為西門。北門,正門入口,立於街巷之中,來往人群絡繹不絕,煙火氣息濃厚,不遠處也有地鐵和公交,交通便利。
  • 年近古稀的白居易寫下一詩,卻道出了友情的真諦,令人嚮往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你會發現詩人特別看重友情,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友情讚歌。如果你對白居易比較了解,那麼一定知道他是唐代詩人中比較看重友情的人,一生更是交友無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早年結交的元稹和中年結交的劉禹錫,為此人們還稱呼他們為「元白」、「劉白」。這首詩中所說的便是白居易與劉禹錫相約飲酒一事。公元837年,也就是唐文宗開成二年,六十七歲的白居易和劉禹錫同在洛陽,白任太子少傅,劉任太子賓客分司,都是閒職。
  • 遊陶然亭公園,閱中國亭文化
    打開手機地圖,發現「陶然亭公園」距離很近。把行李寄存後,輕裝出發,走出車站,過馬路,穿小巷,步行往陶然亭公園。深秋至初冬的北京,大樹上的樹葉金燦燦的,很美。北京,初冬的大樹陶然亭是清代建築,建成於康熙34年,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亭子得名於大詩人白居易的兩句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陶然亭因此成為都中一景,享譽已久。
  • 張之洞出上聯「陶然亭」,才子對出下聯:張之洞
    比如非常出名的陶然亭,就曾有如下對聯:上聯:煙籠古寺無人到;下聯:樹倚深堂有月來。——翁方綱上聯: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下聯:煙花巷外,坐一堂白月清風。——沈朝初上聯:似聞陶令開三徑;下聯:來與彌陀共一龕。
  • 北京「最」有詩意的公園,精緻到你不忍離去
    在北京有這樣一處公園,以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你知道這是哪嗎?亭子,是中國傳統建築,多建於路旁,水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者觀景。在中國,有很多著名的亭子,比方說因王羲之書法《蘭亭序》而聞名的蘭亭,因歐陽修而聞名的醉翁亭……你還知道哪些亭子呢?公園名取自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意。現在你知道這是哪了嗎?沒錯就是陶然亭。著名的林則徐、龔自珍、秋瑾等愛國志士常來慈悲庵吟詩抒懷。
  • 白居易寫下一首詩,全詩無一生僻字,卻讓人感嘆杯酒見真情
    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白居易晚年和劉禹錫交往甚密,唱和齊名,世稱「劉白」。俗話說「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雖然能夠醉人,但是卻不能夠醉心,內心的憂愁和煩悶終究是難以排遣。尾聯寫到了「菊花」,不禁讓人想到陶淵明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裡既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淡泊之情,也會讓人羨慕這種恬靜的生活狀態,作者與自己的好友一同喝著美酒,感受這令人陶醉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