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故城,從夏朝的「天下第一都」到春秋的鄭國別都,從戰國的韓國都城到秦漢以後的潁川郡、府、州治治所,幾度興廢。其城中的街巷變化,明代以前已不可考。
明代街巷
據明嘉靖年間《鈞州志街巷口》記載,當時的鈞州城內有五條街、九條巷、三個口。
五條街分別是:州治東街曰澄清,西街曰宣化,南街曰鳳集,北街曰迎恩,后街曰新街。新街是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知州鄭珪所修。大體位置在今連堂街北部。為東西橫街。
九條巷分別是:州東南的坊門巷,州東的瓦窯巷、石佛巷,州西的天寧寺巷、善財寺巷,州西南的馬家巷、劉家巷、崔家巷、王內官巷。
三個口是:鬧市口(疑為今鈞州大街中段與公棧街交接口處)、林家口(州西南)、朱家口(州東南)。
禹州老街
在行政管理上,鈞州城又分為東北隅、東南隅、西北隅、西南隅和中部的辛(新)安隅。當時城內的隅,可能相當於鄉間的裡(當時分5隅、13都、64裡)。
清代街巷
清順治年間《禹州志卷四街巷》記載,時禹城內共有六條街:即澄清街(東街)、宣化街(西街)、鳳集街(南街)、迎恩街(舊北大街)、新街、大十字街。
十條巷:即坊門巷、劉家巷、崔家巷、王內官巷、党家巷、寺巷、石佛巷、白家巷、李侍郎巷、真人府巷。
四個口:即馬家口、鬧市口、朱家口、林家口。
在行政建置方面,除了東北隅、東南隅、西北隅、西南隅、辛(新)安隅五隅外,又多了東關廂、南關廂、西關廂三廂。
據清道光十五年《禹州志街巷》記載,時城內仍為六條街,即澄清街(東街)、宣化街(西街)、鳳集街(南街)、迎恩街(北街)、新街、大十字街。
十條巷:即王內官巷、党家巷、白家巷、坊門巷、劉家巷、崔家巷、李侍郎巷、真人府巷、寺巷和石佛巷。
八個口:即煤市口、林家口、馬家口、朱家口、鬧市口、前門口、東府第口、西府第口。
另有三個營:即東營、西營、陳州營。
行政建置的五隅同上所述,三關廂變成了四關廂(東關廂、南關廂、西關廂、北關廂)。
可惜的是,舊州志只錄上了這些街巷名稱,而未標出街巷圖。加之街名歷代多變,絕大部分街巷名都不能斷定位置。只有鳳集、宣化、澄清、迎恩四條大街可確定位置。
清末年間,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禹州城的街巷,數量大增。但所傳「禹州城有72條街」之說,應非確數。因為很多州縣多以48條或72條言其街巷之多。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清末民初時期,城區四隅大多沒有形成正規的街道。只有一些零散的住戶和房屋,如十三幫一帶、連堂一帶等即為此情況。共和國以後,才逐漸形成了正規名字的街道。
圖為2008年4月任學志繪
考故城街巷名稱之由來,有依古文化遺址名者,有依歷史典故軼聞名者,有依名人故居名者,有依學位官職名者,有依官署學館名者,有依宗教建築名者,有依先居者姓氏名者,有依地貌方位名者,有依執業類型名者,有依土地用途名者等等。幾乎每條街巷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氣息和妙趣橫生的軼聞。
文章來源:王國謙主編《禹州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