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周的周記我不知道怎麼寫。」小人兒一臉愁容。
「題目是什麼?老師是怎麼說的?」媽媽想先確認小人兒有沒有弄清楚作業要求。
「老師說寫5月4日和5月5日這兩天的大風天氣,要寫大風怎麼不一樣。」小人兒回憶說。
「好,不一樣,就是要求寫出這兩天的大風的特別之處。你覺得怎麼不一樣呢?」媽媽接著問。
「特別大。」小人兒立刻用上了「特別」這個詞。
「那是大到了什麼程度呢?」媽媽追問。
「什麼叫程度?」小人兒反問。
「呃,天氣預報說有幾級?」媽媽想到了用數字解釋程度。
「八級!」小人兒每天必看天氣預報,記得清楚。
「這就叫程度。以前很少見到天氣預報說風有八級吧?」媽媽覺得小人兒應該能明白了。
「哦。可是這是你想的,不是我想的,老師說要寫自己想的。」小人兒確實明白了,可是不願寫這個。
「好吧。那你想到了什麼呢?把你能想到的跟這兩天大風有關的事情都先寫下來吧。」媽媽決定等小人兒寫好後,再有的放矢。
二十分鐘後,小人兒寫出了這幾句話:
5月5日和5月4日這兩天的天氣又是大風又是沙塵暴,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危害。大風和沙塵暴使我們不能戶外活動、不能鍛鍊身體,外面灰濛濛一片。
「很好,看起來好像都和大風有關,你自己讀一遍,感覺怎樣?」媽媽先給予肯定。
小人兒讀了一遍說:「最後一句感覺接不上。」
「嗯,我也覺得是,為什麼接不上呢?」媽媽決定先問原因再找方法。
小人兒想不出來。媽媽幫著回答:「是不是因為前面寫的都是你想到的事,最後一句是你看到的景象?」
「是,不一樣。那改成句號?」小人兒的辦法是接不上就斷開。
「嗯,用句號可以把兩句話分開,可是仍然接不上啊。而且還有兩個地方,媽媽有點不明白。」媽媽先把問題提出來,「大風的危害是指不能戶外活動麼?這個能算是危害麼?為什麼有大風就不能戶外活動不能鍛鍊身體了呢?還是有很多人在外面啊,室內也可以鍛鍊身體吧。」
小人兒想了想,默默地把「危害」改成了「不便」,把鍛鍊身體劃掉。
這時候,媽媽想到了啟發思路的一個辦法:「假設媽媽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風,你要怎麼跟媽媽說,才能讓我像真的看到了、感受了大風的特別大呢?是不是可以想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還有,提到風這個字,你還能想到什麼?」
「有一首詩的名字就叫風,我會背。」小人兒立刻回答。
「喔,是嘛?我還不知道有這首詩呢,背給我聽聽唄。」媽媽有點驚訝。
小人兒背完唐詩,又按媽媽的要求思考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大風,寫下第二稿。
這兩天的大風使我們不能戶外活動、不能戶外鍛鍊身體,自行車和電動車被風吹得左右亂晃,無法正常行駛。風吹得樹枝亂擺,還把樹葉吹得呼呼地響。路上的人們也帶上了口zhao,生怕有東西吹進bi子和zui裡。我還知道一首關於風的詩:
風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見小人兒又執著地寫上了鍛鍊身體,媽媽問:「戶外活動和戶外鍛鍊身體有啥區別?」
「差不多。」小人兒答。
「電動車亂晃是你看到的還是自己感覺到的?」媽媽猜這個應該是小人兒的切身體會。
「是我坐在電動車上感覺到的。」小人兒想了想答,「平常都穩穩噹噹的。」
「很好,跟平常感覺不一樣,這很能說明風大。那你再改改吧。」媽媽有點不耐煩了。
小人兒又寫了一稿。
這兩天的大風呼呼地吹著樹枝和樹葉。路上人們帶上了口zhao,生怕有東西吹進bi子和zui裡。我們也不能戶外活動了!平常坐電動車時,電動車騎得穩穩噹噹,這兩天坐電動車時,電動車騎得有些dianbo。我還知道一首關於風的詩:……
「顛簸?」媽媽發現似乎越改越亂,語氣急躁起來,「顛簸是因為風大嗎?平常不顛簸嗎?還有這一句,我們不能戶外活動了,跟前後兩句能連上嗎?」
「不能。」小人兒回答的很快,「我還沒出去玩呢,都快中午了。」
小人兒也失去耐心,扔下筆,眼淚吧嗒吧嗒往下落。
媽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影響到了小人兒,反思:或許是對小人兒要求太高了?或許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指導方法?
媽媽仔細看了看前後幾稿,發現小人兒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思路不清晰,想到什麼就寫下什麼,寫了後面又忘了前面。於是深吸呼一口,想到一個整理思路的方法。
媽媽抹去小人兒臉上的淚水,換了和緩的語氣說:「寫周記就像用線穿珠子,線是在心裡的,看不見,咱們現在有一根線是要寫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風。珠子是要寫出來讓別人看的東西,比如你寫的樹啊、電動車啊、口罩啊。」
小人兒認真地聽著,會意地露出笑容。
「一段話用一根線,就像穿珠子需要在線頭打個結一樣,每段話的開頭或結尾一般需要一句總結性的話,不然珠子就掉下來了。」媽媽接著說。
「哈哈哈。」小人兒被這個比喻逗樂了。
「還有啊,有的珠子特別不一樣,需要用不一樣的線來穿。比如這句不能戶外活動了,不是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的風,而是因為風想到的事,是風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對嗎?」
「對。」小人兒點點頭。
「那就要用另一根線來穿,只是,一根線穿一個珠子有點少吧?再想想,除了不能戶外活動,還有沒有別的?前面你寫過危害這個詞,想想到底有沒有危害呢?」
「有。昨天爸爸說過大風把樹都颳倒了,還壓傷了人。」恢復平靜地小人兒,思路也打開了。
「很好,影響和危害,是咱們對風的看法,是大珠子;不能戶外活動和大樹被吹倒,是影響和危害的具體表現,是小珠子。」媽媽進一步整理邏輯。
「哈哈哈,好玩。」小人兒很喜歡這個比喻。
「另外,老師要求過寫周記要用好詞好句吧,這就好像咱們給珠子做裝飾,塗上漂亮的顏色,需要想像力。」媽媽點點小人兒的腦袋,「比如,大風吹樹,你看到樹亂擺的樣子,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
小人兒想不出來,媽媽做了個露出牙齒的猙獰表情。
「噢,張牙舞爪!」小人兒想起來。
「很好。現在咱們先畫線和珠子,整理一個提綱,然後再照著提綱寫。」
經過一番討論,媽媽和小人兒合作完成了提綱。
對照提綱,小人兒正式在周記本上寫成文。
媽媽又建議小人兒讀了一遍,把可以省略的詞刪掉。
周記本批改回來,評分是前所未有的5A+。
小人兒不無得意地說:「我們班有個同學看到我的周記本,還很奇怪地自言自語,怎麼會有5A+呢,大概他也從來沒見過5A+吧,哈哈。」
後記:
輔導二年級的小人兒寫周記,是一項常常讓媽媽和小人兒都會焦慮的大工程。小人兒焦慮,是因為一邊要絞盡腦汁,一邊要擔心媽媽會不會挑出毛病來。媽媽焦慮,是因為一邊認為寫作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一邊又對小人兒遲遲不開竅感到著急。而且,一直讓媽媽困惑的是,到底該如何幫助小人兒?幫助到什麼程度才是合適的?
這周又有周記作業,小人兒說:媽媽,這周的周記我可以自己寫。
謝天謝地,上周的周記,累計投入三個小時,積累所得,或許不只是一個5A+。
點」閱讀原文「,看」如何背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