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者仁心,奮戰在黎明前的戰場
實習生張蓉蓉 本報記者張 然
「我只是換了個地方工作。」今年54歲的方敏,是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彼時,手臂摔傷還未痊癒的她,瞞著90多歲的老母親,馳援武漢。在武漢的65個日日夜夜、1500餘小時裡,她參與救治200餘名重症患者。在方敏的心裡,作為第一批前往武漢支援的醫療人員,這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醫者仁心的本能。
春節期間,武漢的醫生護士已連續作戰將近一個月,體力和心理上的透支都非常嚴重,而這時也迎來疫情的暴發,患者人數驟增。作為首批赴湖北醫務人員,方敏和醫療隊成員在武漢醫院人手極其缺乏的重要關頭及時頂上。大年初二,在遞交請戰書的第二天,她便踏上了支援湖北抗疫的徵途。像方敏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人員,如同點點星火,為武漢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經過緊急培訓後,方敏首先來到的是武漢太康醫院。由於經驗豐富,並且曾參加過抗擊傳染性非典肺炎、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對方敏等安徽醫療隊成員的到來感到振奮,這不僅極大地緩解了一線醫務人員人手不足的情況,還帶來了更加專業的傳染病臨床救治知識。
到達醫院後,擁有二十餘年從醫經驗的方敏迅速地發現病區的「三區」劃分不合理,便及時向院方建議,應嚴格按照傳染病區的布局劃分,把空間劃分為「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避免交叉傳染。在方敏的積極建議和院方的協調指揮下,不同病區的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隔,有效降低了傳染危險。
被確診的患者們,心中往往充滿了恐懼和焦慮,如何穩定患者情緒,以便更好地治療,這是醫生們在醫療救治以外的另一項日常工作。方敏通過專業知識的普及,慢慢地讓患者們明白,新冠肺炎雖然可怕,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溫柔而堅定的話語,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力量和希望。
連續工作20小時、不敢喝水、穿尿不溼,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她和年輕醫護人員一樣,每天都在挑戰身體的極限。武漢肺科醫院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主任,疫情發生後依然奮戰在抗疫前線,一次會診中意外感染新冠病毒。在治療過程中,當他意外看到方敏防護服上寫的名字,感激地對方敏說,你就是現代版的女「方志敏」,大英雄,謝謝你們為武漢拼命!這發自肺腑的感謝,讓方敏淚水漣漣。
一位在武漢做生意的河南人,曾患有抑鬱症,患病後情緒極其低落。由於年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心中始終掛念著孩子,治療效果不佳。方敏便常常同他像親人一般聊天,為他進行心理疏導,減輕壓力,增強治癒信心。
「全國各省支援武漢,可以說是大家溫暖了武漢;但是我們去到那裡,又分明是熱情的武漢人溫暖了我們。」在武漢,方敏看到許許多多自疫情開始便一直堅守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們,他們始終在努力奔走,不放棄對每一個生命的救治。孩子剛滿月的護士、九十歲高齡的醫生,紛紛親赴「戰場」。除了醫護人員,後勤保障、志願者們,武漢的經歷讓方敏感受到了更多平常所體會不到的感動。
方敏回憶起最初到武漢時,由於正處於春節假期,工廠停產、物資緊缺,N95口罩極度匱乏,醫務人員就只能帶著兩層口罩來避免傳染。這些問題都在抗疫後期得到有效解決,全國各地紛紛獻出愛心,各種醫療物資到達抗疫前線,使醫務人員的防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國家在後方的保障,成了方敏等醫務人員在前線「戰鬥」最有力的支持。
連續65個日日夜夜、兩點一線的奮戰,在方敏看來,這只是一名普通醫護人員的擔當,穿起了防護服,便用一顆醫者仁心擔起了無畏的責任。
綻放在抗疫一線的「五朵金花」
本報記者郭 軍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在全國蔓延開來,湖北武漢作為這場抗疫戰爭的「風暴之眼」,來自全國各地數萬白衣戰士逆行湖北,戰病毒、鬥疫魔。我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陳月婷、王新、朱大傑、謝偉偉、侯青慶「五朵金花」積極響應醫院馳援武漢號召,在武漢的方艙醫院裡用醫者仁心書寫無悔青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7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在院內發出了「院黨委號召大家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發動全國醫務人員馳援武漢」的信息。號召剛一發出,醫護人員紛紛報名請纓出徵。「我請戰!我家裡娃什麼的都安排好了。」「我請戰!我單身,父母身體健康,沒有家庭負擔。」侯青慶原訂於今年3月份舉辦婚禮。然而,一邊是性命相託的廣大患者,一邊是相知相戀的愛人。侯青慶和未婚夫商量後毅然寫下請戰書報名參加。「愛情和為國奉獻沒有衝突,愛情更成為了我負重前行的後盾和動力。」
醫院黨委經過慎重考慮,批准了陳月婷、王新、朱大傑、謝偉偉、侯青慶「五朵金花」參加馳援武漢的抗疫之戰。作為「白衣天使」,面對未知的疫情,她們不退縮、不膽怯,激昂請戰、逆向而行!2月4日,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五朵金花」帶著全院900多名同事和家中親人的殷殷牽掛,整裝奔赴湖北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的第一線。
穿上白大褂,她們就是戰士,用紮實規範的醫技和敢於擔當的天使仁心,鑄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五朵金花」,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方艙裡來回穿梭,為方艙的200多名患者測量體溫、挨個登記、發藥、心理疏導,往往走上一個來回,全身就都溼透了,一個班下來雙手被乳膠手套泡得發白,臉上也滿是護目鏡的壓痕。但是她們無怨無悔、盡職盡責,用真心為患者服務。
一天下午,王新接到通知,要在3個小時內帶80名患者去做CT檢查。因為艙內艙外溫差大,眼鏡和護目鏡裡全是水和霧,什麼也看不清,全靠著眼前的一點點光摸索著走。在臺階上一腳踏空,幸好一位患者一把拉住了她,心疼地說,「姑娘,小心腳下,我拉著你走。」王新甚為感動,一直說,「沒事沒事,我看得見,就是不太清楚,還是大家完成檢查重要。」
疫情期間,因為需要醫學觀察無法外出,方艙醫院的一部分患者,因為長時間躺在病床上玩手機導致眩暈,陳月婷在工作間隙,發揮個人專業能力,在方艙裡帶著患者做起了眩暈康復操。患者們說,你們醫護人員是用生命換來我們的生命健康,真的很辛苦,真心要謝謝你們,你們真的就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在抗疫一線的那些日子裡,在方艙裡和她們並肩戰鬥的還有無數共產黨員。他們義無反顧衝在抗疫第一線,他們「壓不垮,打不退」的頑強信念,使「五朵金花」深受鼓舞。在抗疫的最前沿,她們鄭重寫下了入黨申請書。朱大傑在申請書裡寫下:「共產黨員不畏生死、衝鋒在前的身影讓我深受鼓舞。我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希望將來我也可以驕傲地喊出『我是黨員,我先來!』」謝偉偉則在申請書裡寫到:「我把參加此次戰『疫』作為檢驗入黨初心的試金石,經受組織考驗的實戰場。請黨組織監督我、考驗我!」
在武漢期間,滁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五朵金花」配合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取得「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醫療安全零事故、進駐人員零投訴、治癒人員零復發」的優異成績。她們用行動踐行著醫務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彰顯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職業精神。
逆行「戰」疫,守護生命
本報記者胡文峰
有一種愛叫逆行守護,有一種使命叫共「戰」疫情,有一種奉獻叫捨我其誰。今年1月27日,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二科副主任醫師、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芮曉豔,作為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馳援武漢,到達武漢後帶領隊員克服困難,快速適應高強度救治,先後在武漢太康醫院、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負責隔離病區醫療救治工作,經過65天連續奮戰,圓滿完成任務,3月31日返回安徽。她用自己的堅守詮釋著「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由於支援湖北抗疫期間表現突出,芮曉豔先後榮獲「安徽省五一巾幗標兵」「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好人」等榮譽。
「你當初怎麼會去武漢,不害怕嗎?」從武漢返回滁州已經4個多月了,芮曉豔身邊的不少朋友,都會問她同一個問題。「因為我是醫生呀。」芮曉豔的回答簡單而乾脆。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芮曉豔還記得讀醫科大學第一天醫學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在我市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時,芮曉豔第一時間報名請戰。
疫情下的武漢給芮曉豔留下的第一印象,讓她對「健康所系、性命相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芮曉豔到達武漢已是夜裡9點,看到的是清冷的城市,從火車站到賓館的路程,大街上沒有一個人,也沒有車輛,只有路邊的燈光……
「我願做黑暗中的一點光,哪怕只能照亮一小段路,只要給這個城市帶來希望。」芮曉豔帶領隊員快速適應高強度醫療救治工作,積極救治危重症患者,每班工作長達12小時以上。為節約防護服,芮曉豔上班前基本不喝水,甚至需要使用尿不溼,下班後衣服汗溼,嗓子沙啞。
今年的2月4日,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組建新病區,芮曉豔主動報名,並克服種種困難參與病區組建。芮曉豔在工作中發揚團隊協作精神,團結愛護隊友,組織同事學習討論各版新冠肺炎治療指南,規範診療,在診療中盡職盡責。經過芮曉豔和醫療隊員們的不懈努力,病區多例重症患者轉危為安。
今年2月27日,芮曉豔在「戰」疫一線入黨,面對鮮紅的黨旗,錚錚誓言之後,需要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言。
今年3月底,我省先後有醫療隊撤離。在徵得大家同意後,3月23日,芮曉豔帶領隊員再次寫下請戰書,轉戰武漢市肺科醫院。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看到其他醫療隊陸續撤了,芮曉豔和隊員們也想回家,但是還有危重症患者需要救治,作為一名預備黨員,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做好最後的堅守,戰鬥至最後的勝利。
芮曉豔接管的病區不少患者有基礎疾病,有的幾經周轉來到肺科醫院,救治工作壓力很大,她帶領隊員化壓力為動力,繼續發揮團結協作,盡最大的力量救治危重症患者,「有1%的希望,我們就會盡100%的努力。」3月30日病區清空,病區危重症患者逐步減少,芮曉豔和隊員們圓滿完成任務。
經過65天艱苦奮鬥,芮曉豔和團隊用忠誠、責任和愛心,完美詮釋醫生的擔當、責任與奉獻,彰顯共產黨員的忠誠和堅守。
心存感恩的65天
本報記者包增光
「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時分,一則『取消休假、返崗待命』的通知,打破了家裡的團圓氛圍。」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二科護士李苗苗回憶道,「直覺告訴我,一定是出了緊急狀況。」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馬不停蹄趕往醫院,李苗苗沒有想到,這次匆匆忙忙與家人告別,再和他們團圓的時刻,竟然要等到兩個多月之後。
返回醫院後,才知道疫情嚴重得超乎想像。1月26日晚上,在得知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消息後,作為一名有著重症護理經驗的主管護師,李苗苗果斷報了名。「同為醫生的丈夫支持我,公公婆婆也支持我。」李苗苗哽咽著告訴記者,「我去支援武漢的消息,一直沒敢告訴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住在鳳陽,是很久之後在新聞中看到我的名字,打電話跟我核實情況才知道的……」
1月27日晚上,包括李苗苗在內的安徽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李苗苗先後被分配到武漢市太康醫院、武漢東西湖人民醫院和武漢肺科醫院,主要承擔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剛開始的工作異常艱難,雖然對可能面臨的困難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可實際情況還是超出預期,尤其重症患者多、防護物資匱乏。「防護物資可以等,但是生命等不起」,沒有醫用防護服,就穿兩件工業防塵服;沒有N95口罩,普通口罩戴兩層;沒有靴套,就用黃色垃圾袋代替;缺乏防護眼罩和面屏,那就重複使用……
有過緊張,有過害怕,可從未曾想過退縮。患者都是沒有家屬陪護的,作為護士,除了日常護理工作,李苗苗還要負責患者的飲食起居、陪做CT、翻身、處理大小便,以及病房每日的消毒清潔。當時的武漢下了暴雪,很冷很冷,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不能開空調,病房要24小時開窗通風,每次值班6個小時下來,李苗苗汗透的手術衣緊緊地貼在身上,風一吹又凍得她瑟瑟發抖。
冰天凍地的武漢,當地人卻讓李苗苗倍感溫暖。由於奔赴武漢時走得匆忙,衣物沒能帶齊全。武漢的志願者得知這一消息時,冒著暴雪連夜給李苗苗等醫護人員送來了保暖的衣物。志願者的車子在雪路上拋錨,他們自行修理了很久,到達酒店早已深夜。「這些志願者始終守護著這座城市,即使滿身疲憊,他們依然用行動溫暖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溫暖著我們的心。」李苗苗十分感動。
送走一批又一批隊友返程,李苗苗非常想家。可到了3月23日,東西湖人民醫院清零,李苗苗和六名隊友再次請戰。他們在這第三封請戰書裡表態:「堅持到最後一名患者出院。」轉戰武漢肺科醫院,收治的全部是重症患者。重症病人的護理十分辛苦,目不轉睛地盯著各種指標,仔細觀察病人體徵,幾個小時不停巡視。每次出了隔離區,李苗苗都會累得幾乎虛脫。
「一路走來,心酸有之,害怕有之,豪情壯志有之。」李苗苗說,當她平安回到滁州後,最大的收穫就是感恩之心。感恩武漢人民的關心,感恩滁州人民的支援,讓醫護人員有充足的防護物資、生活物資,感恩醫療隊的每一位戰友相互扶持走過65天。「不計生死、不計報酬、生死相依,我很自豪曾在這座英雄的城市和戰友們並肩奮戰,我將終生銘記這段經歷。」李苗苗說。
愛是心與心的碰撞
張文清
茆生琴現任天長市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管護師。在醫院工作期間多次被評為「優秀護士」「十佳護士」「優質護理標兵」。今年支援湖北期間被評為「白衣衛士」「抗疫黨員先鋒」。
2月9日對於茆生琴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在感染科連續工作十幾日的她正滿懷期待回去與家人團聚,突然接到了支援湖北的緊急通知,她成為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
那一刻,茆生琴的心沸騰了。雖然出徵武漢還未能徵得父母的意見,也沒來得及與家人告別,但是,早在寫下請戰書的那一刻她已做出隨時出徵的準備。
出徵那天,寒風凜冽,看著醫院領導忙碌著為自己準備物資的身影,看著同事們含著淚水依依不捨的眼神,茆生琴暗自在心裡為自己加油鼓勁:「和隊友們一起努力,在那片荊楚大地綻放天醫人的風採。」
來到武漢那一刻,茆生琴震驚了,偌大的城市空無一人,一切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她來不及害怕,即刻進入崗前培訓,並剪短了長發,為進倉前做好一切準備。
2月12日,接到開始收病人進倉的緊急通知,茆生琴既緊張又激動,早早地來到醫院,認真穿戴好防護用品。拍完集體照後排著整齊的隊伍鬥志昂揚地進倉了,無一不像即將進入戰場的戰士。
一小時、兩小時,一天、兩天……「戰鬥」一直在持續著,厚重的防護服鍛鍊著她的協調功能,密閉的口罩、長久空腹、長時間憋尿、日夜顛倒的生活、稍不留神就會暴露,隨時會被感染的風險……一切都鍛鍊著她的意志力。
3月8日,當最後一位病人走出艙來,方艙醫院宣布休艙。茆生琴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她知道所有的辛苦沒有白費。
3月12日,武漢的疫情雖有好轉,但戰「疫」仍在繼續。當接到可能需要轉移到下一個「戰場」的消息時,茆生琴又提交了請戰書,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3月14日,茆生琴接到了轉戰協和西院的任務,同行的300名隊員分別編入到不同的科室,茆生琴來到的是神經內科,這裡的病人不僅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患神經系統疾病。大部分患者的年齡都在60歲以上,危重病人佔到了70%,需要24小時的專人護理。每天的工作從清理汙染的防護垃圾開始,輸液、打針、霧化、吸痰、發放口服藥、採集標本、病情觀察、翻身拍背、發飯餵飯、處理大小便……短暫的4小時在馬不停蹄的工作中,在視力模糊中結束。
在協和西院工作的第一天,茆生琴下班後感覺到四肢乏力,頭腦脹痛。隊友們看到臉色蒼白的茆生琴,立刻把她帶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可剛出來就被人攔下了腳步,還沒有來得及問清事由,便聽到對面小區的樓上放起了國歌,所有陽臺的燈都突然亮起來,並傳來一聲聲「白衣天使辛苦啦!武漢人民感謝您!」等喊話,中間夾著許多稚嫩的童音。隊長帶領著醫護人員向患者回話,茆生琴已淚流滿面……
從方艙醫院再到協和西院的重症病房,茆生琴感嘆,一路走來雖然充滿艱辛,但充滿愛的場景卻讓她無法忘懷。雖然看不見彼此的臉龐,卻能感受到相互靠近的那顆心。
現在,茆生琴已經回到原來的崗位中,一切已逐漸回到正軌,抗疫的經歷卻在她的心中種下了一粒愛的種子。她說:「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能獻上我一份微薄的力量是我的榮幸,最要感謝的是我們強大的祖國母親!是你給了我們生的希望,讓人間到處都是陽光!」
你既以命相託,我定全力以赴
苗竹欣
配藥、吊水、介紹術後禁忌……7月20日,在來安縣家寧醫院內分泌科的病房裡,護士長餘靜奔走於護士站與病房之間,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支援湖北歸來三個多月,工作、生活早已回到正軌,談到那段日子,餘靜顯得很平靜,「其實,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在武漢的這段經歷,是我人生中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
新春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作為一名預備黨員,餘靜第一時間遞交了逆行武漢的請戰書,並於2月20日隨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徵,馳援武漢。
2月26日,經過5天的培訓,餘靜和同事們正式上崗,來到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接手了一個新的病區。每天,從準備消毒穿防護服,到脫掉防護服完成消毒,十個小時時間裡,他們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不間斷地奔走於各個病房之間,進行著與死神的賽跑。
因為不允許家屬陪護,病人打針吃藥、吃喝拉撒、心理疏導,全靠病區內的醫生護士們。餘靜所在的病區主要收治重症患者,一些患者送來時,已經不能自理,餵食、清潔、幫助翻身……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完成這一套護理流程之後,他們往往累得喘不過氣來,但只是靠在牆邊稍微調整一下呼吸,又立刻投入下一個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每一位患者背後都有著一個家庭的期盼,我們的肩上也擔負著這些家庭的重託,一進入病區,我們不僅是醫護人員,更是他們的家人,是他們的希望。」餘靜說,帶著這樣的使命感,餘靜和同事們像對待家人一樣悉心照料著每一位患者。
3月6日,在支援武漢的半個月後,餘靜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她的過敏性鼻炎又犯了。由於鼻炎,再加上病房內消毒水的刺激,在口罩下她的鼻子嘴巴完全不受控制,不停地打噴嚏、流鼻涕,很快,雙層口罩都溼透了,呼吸困難,頭痛欲裂,同事勸她休息,可看著病床上的患者們,她拒絕了:「患者比我更難受,我再多堅持堅持,也許就能讓他們少受點苦,多一分治癒的希望。」於是,她不斷地克服鼻炎導致的不適,咬牙堅持著完成工作。
「每一天,我都被勇敢的患者們感動著。」餘靜說,疫情面前,武漢人民的樂觀堅韌在她心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有一位50多歲的阿姨,送來的時候症狀已經比較嚴重了,但她卻毫無懼色地說:「看到你們我就很安心,相信你們一定能把我治好。」病情稍微好轉一些後,阿姨每天還跟著手機音樂跳起了廣場舞,爽朗的笑聲,鏗鏘的舞步,不僅鼓舞了病友們,也感動著病區的醫護人員。
「三床今天出院啦。」「五床出院了。」在餘靜和同事們的精心治療下,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防疫形勢逐漸轉好,住院患者數量不斷減少,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露出了勝利的曙光,3月23日,轉走最後一個病人,完成了病區的消毒工作後,餘靜所在的病區完成使命,順利關閉。
3月24日,餘靜隨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順利凱旋,經過這場戰役,她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她說:「患者把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怎能不全力以赴。如果還有需要,我們依然會遞上請戰書按下紅手印: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