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昕覺得,挨了領導批評不當場與領導辯論高下不過是基本素質,除了不頂撞不聲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心態和行動上應對調整才更考驗公務員的智慧和功力。
被領導批評了,只要不是缺心眼,這個時候,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尷尬、恐懼、鬱悶、憤怒、擔心,而肯定不是樂呵開心。
這是人之常情,誰都不願意受別人的批評。但正所謂「人在職場飄,哪能不挨刀」,批評是工作中的常態。只要幹活,就會出錯;只要出錯,就會挨批。甚至,遇到脾氣暴躁的領導,不出錯也要挨批。
批評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有面對批評的方法。只有應對得當,才能最大程度的消解批評的負面效應,有些時候,還能把壞事辦成好事。
昕昕結合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下化批評為契機、變壞事為好事的關鍵到底在哪。
第一位的,儘快克服懼怕心理。
昕昕知道有些人面子薄、心思敏感,很容易出現一種心態,只要被領導批評過一次,負面情緒一下子都湧上來。覺得領導對自己有意見、不滿意,覺得不服氣,覺得心虛、不開心。如同驚弓之鳥一樣,看見領導恨不得繞著走,碰到了連招呼都不敢打,食堂碰見就想裝不認識,一起呆一會就渾身上下不舒服。
這樣的態度萬萬使不得,也十分沒必要。為什麼,且聽昕昕說說:
首先,從領導角度看,領導批評你只是就事論事,不代表他對你恨到不行。其實那天批評你的事,他根本早就忘了,領導公務繁忙日理萬機,天天惦記你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其次,從自己角度看,自己做了錯事,被批評是我們應得的,我們可以愧疚,自責,但用不著害怕恐懼。你如果一直恐懼著,總是避領導之不及總是害怕面對領導,哪裡有機會修正自己的錯誤,改變領導對自己的印象呢。難道你只因一次批評就要徹底將自己放逐?這個買賣不划算。
再次,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況看,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不是其實經常被老師批評的同學反而是老師看中的,反正昕昕的初中班主任就曾說過,「和我關係最好的學生都是我罵的最多的」。
綜上所述,雖然你受批評了,但未必是件壞事,因為這樣也許還提高了你在領導面前的知名度。你必須從內心消除這份恐懼感,吸取教訓是必須的,但不能讓這件事成為心理陰影,導致不敢面對領導、不敢做事。
第二位的,虛心求教,比以前更頻繁的去接觸領導。
這次既然被領導批評了,留下汙點了,放任和逃避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越被動,結果只能是越疏離、越遙遠。
對領導的態度還是應該落落得體、有禮有節。走道上看到領導,還是應該響亮地主動招呼領導;共處的時候,可以微笑著匯報一下最近的工作情況。
昕昕覺得,正好啊,大可以被領導批評的,多多少少存在的問題為契機,比以前更多的去接觸領導。「領導,您看這個事妥否?」「領導,您看這樣辦行嗎?」「領導,您看您對這個方案有什麼意見?」「領導,這個事您再撥冗給我們指點一下?」
也就是說,被批評之後,做事更要多個心眼,經常請教一下領導。他既然是領導,做事總會有可取之處,況且大家都喜歡虛心的人,你多讓領導提提意見對你很有好處,一方面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領導面前表現,扭轉印象;另一方面確實能更準確的把握他的意圖,把事情辦的更好。
第三位的,積極幫領導分憂,爭取立功機會。
昕昕說要放下心理負擔,你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大大咧咧,不以為然,將批評不當件事,媽蛋,你算老幾,老子左耳朵進右耳多出。
而是要把它作為深刻的教訓,認真反省,自我檢討,以後做事之前要反覆考慮再三。一旦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主動請纓,處心積慮的完成它,交一份完滿的答卷。如此一來,以往縈繞在你身上的偏見、差評,都會煙消雲散了。
領導願意批評你,這絕不是壞事,挨了批評,更不是滅頂之災和世界末日。你一定要振作起來,消除不服氣和滿腹牢騷的心態,克服緊張和心虛的心理,只要處理得好,責罵不會阻礙到你,反而會令你塞翁失馬,收穫更多。這樣,小小的批評不會擊垮你,反而能成為進步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