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的莫先生為病兒在「水滴籌」平臺上籌得善款15.3萬餘元,孩子病逝後,平臺卻收到舉報稱莫先生未將全部捐款用於患兒治療。為此,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水滴籌」)將莫先生告上法庭,要求其退還全部籌款並支付利息。近日,隨著這起案件在朝陽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網際網路募捐如何財盡其用不讓善心錯付的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前天下午2點,在朝陽法院三層大法庭,被告莫先生的視頻畫面被切進審判區的大屏幕, 「水滴籌」的兩名代理律師則落座原告席。因莫先生人在外地,來京訴訟不便,法庭徵得原被告雙方同意後,決定通過遠程庭審系統進行在線開庭。
2018年4月15日20時許,莫先生在「水滴籌」網絡服務平臺發起個人大病籌款項目,為兒子治病籌集醫療費。莫先生的兒子默默(化名)於2017年9月13日降生,出生兩個月後即被醫院確診為維斯科特-奧爾德裡奇綜合症(免疫缺陷病)。莫先生在「水滴籌」上設定的籌款目標為40萬元整。
根據「水滴籌」的記錄,截至2018年4月16日21時55分籌款結束時該項目共獲得捐助6000餘次,籌得捐款15.3萬餘元。當晚莫先生即申請提現,經平臺審核後,「水滴籌」於2018年4月18日16時許向莫先生的銀行帳戶一次性支付了全部捐款。
2018年7月23日,默默因病去世,事件也在此出現轉折。
默默去世後,「水滴籌」平臺即收到舉報信息,稱莫先生並未將籌得款項全部用於患兒治療,也未積極尋求救治,導致患兒健康狀況逐漸惡化,直至去世。「水滴籌」提交的證據材料顯示,其中一名舉報人正是莫先生的愛人。
對此莫先生辯解說,因為孩子的事,他和愛人正在鬧離婚,「這是因為我們倆家有了矛盾之後,舉報人都是我老婆那邊的人,不是廣大群眾、愛心人士,這個舉報的性質不一樣。」
「水滴籌」表示,根據平臺《用戶協議》等規定,籌款項目發起人有責任和義務監督所籌款項全部用於受助人的治療。當受助人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去世時,籌款項目發起人應當立即通知平臺並退還籌得款項;如果發生隱瞞真實情況或發起人、受助人獲得籌得款項後放棄治療或存在挪用、盜用、騙用等行為時,平臺有權要求發起人、受助人退還全部籌得款項。
「水滴籌」起訴莫先生的理由之一,是認為莫先生在獲得籌款後並未對孩子積極救治,相反卻放棄了治療。「醫院告知患兒病情危重需要繼續治療,家屬卻不顧醫務人員勸解,堅持要求出院。出院之後僅進行了常規檢查,直至患兒死亡,都沒有治療。」原告律師指出,默默出院後身體狀況越來越差,2018年6月24日醫院檢查患兒存在重度營養不良等情況,說明默默未曾被妥善照料。
「原告說我沒有積極為兒子治療,這一點我反駁。不是我不想給他治,醫院已經沒辦法了。」通過視頻,莫先生講述了自己為默默求治的經過。莫先生說,默默被查出患有免疫缺陷後,進行了臍帶血移植手術。孩子出院回家後,再次因心臟問題住進了ICU病房。「醫生也找不到病因,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醫生說孩子存活下來的希望不大,除非進行心臟移植。但孩子一歲都不到,不具備這個條件。」
「醫生告訴我們,孩子在ICU裡也只能拖上個兩、三個月,而且沒有生活質量,每天就是呼吸機、麻藥和輸液,最後結果還是一樣。」莫先生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和妻子選擇放棄治療實屬無奈之舉。
治病的實際花費以及善款的去向是昨日法庭審查的重點。案件審理期間,法官曾親自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調取了默默的住院病歷,經計算,默默的醫療費用總計35.4萬餘元。經過法庭梳理,其中醫療保險報銷了15.8萬餘元,默默獲得上海市罕見病救助基金資助2萬元,愛幼慈善基金資助1萬元,嘉興市南湖區民政局對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款2.8萬餘元。再加上莫先生從「水滴籌」平臺獲得的籌款15.3萬餘元,醫保報銷加救助款總額超過了實際治療費用支出1萬餘元。
對此莫先生提出,除了住院病歷的記載,另有門診費和臍帶血等支出近4萬元,但他只能提交部分票據,有些票據找不到了。
原告律師在庭上指出,在獲得籌款後,莫先生將其中10萬元轉到了其父親的帳戶用於償還姑父的借款。「根據平臺規則,發起籌款後籌得的錢應全部用於醫療費用的支付。」「水滴籌」平臺認為莫先生存在挪用善款的行為。
「我當時也不知道這個錢不能用於還債。」莫先生解釋說,當初為了給孩子看病他從姑父那借了錢, 「姑父做生意需要資金周轉,籌得善款後我想著先還了,用錢的話好再借。」
原告律師還提出,莫先生和其家庭成員均有收入來源,且家裡還有三個門臉房可供出租,每年租金收入就有6萬元,被告完全有能力負擔全部的醫療費用。「但被告發布的求助信息卻稱其與妻子均沒有工作,與他申請其他資助填寫的材料不一致。他在南湖區民政局申請救助時填寫的材料家庭年收入為7萬餘元,且沒有填寫租金收入。」 據此,「水滴籌」認為,莫先生在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存在虛假、隱瞞的行為,在沒有必要性、緊迫性的情況下仍發起籌款。
但莫先生表示,他都是按照平臺的要求發布信息,還開具了很多證明材料,不存在虛假募捐行為和誠實信用問題。「我妻子從懷孕3個月開始保胎一直沒有工作,我從孩子患病就一直在醫院陪護,家庭經濟情況確實不足以承擔巨額的醫療費用。」莫先生稱孩子生病前他在一家化工廠做電工,月薪3000元,孩子生病後單位為他辦理了停薪留職。「我名下一輛車、無房,發起籌款時確實沒錢了,也不知道後面還需要多少錢,當時醫院也說不清楚。」
「平臺的訴求我也可以理解,大家都是為了生病的孩子。如果讓我還我肯定還,只是我現在真沒錢。而且我和老婆正鬧離婚,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這錢不應該我一個人出。」莫先生說。昨日,此案未當庭作出判決。
解燃眉之急,讓急需幫助的人獲得幫助,網際網路大病求助無疑是個善舉。然而近年來通過這種途徑籌措善款也引發過一些爭議。2018年6月25日,四川崇州胡彩雲和3歲兒子蕭蕭雙雙被滷水燙傷,蕭蕭胸前、雙下肢、臀等部位受損,燙傷面積達到55%。7月3日,蕭蕭的爸爸周宇在水滴籌平臺發起了眾籌,一天之內籌到近40萬。但隨後,這起籌款遇到不少質疑的聲音——「有兩套房子」「車都是兩輛」「給小孩買了300萬保險」,為此,周宇一怒之下申請了退款,選擇借錢治病。
如何核實受捐人的經濟情況,保證善款用到實處,不讓善心錯付,是每一個捐贈者關心的問題。根據「水滴籌」提供的數據,自2016年7月平臺上線以來截至2018年12月底,「水滴籌」已成功為幾十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籌款服務,累計籌款金額超過120億元。
昨日庭審結束後,「水滴籌」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回應說,為了讓愛心人士更充分地了解求助患者的家庭經濟情況,「水滴籌」不斷加強患者信息披露,要求患者充分說明其家庭經濟情況(包括車產、房產等),盡力提供相關權威證明,並將這些信息通過患者的社交網絡進行公示。「社交驗證、輿論監督是平颱風控系統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會通過居委會、村委會等進行第三方輔助驗證。求助人提現後,我們也會持續要求其更新治療進展和錢款用途,面向所有用戶的舉報通道仍然保持開通,平臺會通過輿論信息系統實時關注全網相關信息。」
該負責人表示,「水滴籌」平臺發起本案訴訟也是希望儘可能履行平臺職責,打擊不誠信行為。「作為籌款發起人,應當嚴格遵守網絡募捐相關規定,並對於社會的善意葆有感激、敬畏之心。」
記者從「水滴籌」了解到,目前已有22人因非大病籌款、編造或誇大求助信息、隱瞞個人財產信息等行為被納入「水滴籌」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