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莊岸 實習生 帕孜麗婭
2018-11-28 13:03 來源:澎湃新聞
惡意透支信用卡行為有了新規範:5萬以上才可認定為「數額較大」;50萬以下,在公訴前全部歸還的可不起訴。
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修改《關於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該《解釋》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與原規定相比,《解釋》新增了五條內容,重新界定了有關「惡意透支」數額等級的認定,並規定了不起訴及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
根據新規,持卡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經發卡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後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惡意透支」。
不過,在惡意透支上,原先的三檔觸法情形,在數額上均有了調整。比如,「數額較大」的認定額由此前的一萬增至五萬。
根據《解釋》第八條規定:惡意透支,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五百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巨大」;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數額特別巨大」。
同時,《解釋》特別指出: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時尚未歸還的實際透支的本金數額,不包括利息、複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歸還或者支付的數額,應當認定為歸還實際透支的本金。
最高法指出,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提起公訴時,應當根據發卡銀行提供的交易明細、分類帳單(透支帳單、還款帳單)等證據材料,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所提辯解、辯護意見及相關證據材料,審查認定惡意透支的數額;惡意透支的數額難以確定的,應當依據司法會計、審計報告,結合其他證據材料審查認定。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應當在對上述證據材料查證屬實的基礎上,對惡意透支的數額作出認定。
此外,《解釋》還規定,惡意透支數額較大,在提起公訴前全部歸還或者具有其他情節輕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訴;在一審判決前全部歸還或者具有其他情節輕微情形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曾因信用卡詐騙受過兩次以上處罰的除外。
值得一提的是,新《解釋》還專門針對「有效催收」以及「非法佔有」作出了界定。
「對於是否屬於有效催收,應當根據發卡銀行提供的電話錄音、信息送達記錄、信函送達回執、電子郵件送達記錄、持卡人或者其家屬籤字以及其他催收原始證據材料作出判斷。」最高法表示,對於是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應當綜合持卡人信用記錄、還款能力和意願、申領和透支信用卡的狀況、透支資金的用途、透支後的表現、未按規定還款的原因等情節作出判斷。不得單純依據持卡人未按規定還款的事實認定非法佔有目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兩高 信用卡 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