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烏克蘭國防部長安德烈·塔蘭籤署命令,正式將北約軍銜引入到烏克蘭武裝部隊之中。那麼,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什麼呢?與烏克蘭現有軍銜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總體上講,北約軍銜有自己的代碼(NATO Code),從低到高分別是OF1至OF10,對應的軍銜名稱分別是少尉和中尉(同為OF1)、上尉、少校、中校、上校、準將、少將、中將、上將、元帥(五星上將)。OF10級別的元帥或五星上將是戰時的軍銜,在平時如果沒有極特殊情況一般不會授予。
在軍官軍銜序列中,北約還設置有OF(D)的分類,代表的是等待委任中的軍官訓練生。軍校學員(Student Officer)的軍銜,北約各國也有不同的標誌。當然,一些北約國家為這2種預備軍官都設置軍銜標誌,也有一些北約國家只設置其中一種。
北約將士兵軍銜稱為「其他軍銜」, 從低到高分別是OR1至OR9,對應的軍銜名稱分別是新兵、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北約國家(即使是12個創始國),對軍官和士兵軍銜的命名也各有不同,很多國家不同的軍種也設置不同的士兵軍銜,很難把所有國家的軍銜都統一對應起來。烏克蘭要想與北約統一,其實難度也很大。
北約軍銜體系還設有準尉軍銜(Warrant officers),比如美軍的準尉軍銜從低到高分別是WO1至WO5,上圖是美軍陸、空、海軍的五級準尉軍銜(美國空軍已經取消準尉軍銜)。但是,很多北約國家並沒有設置準尉軍銜,有的國家將準尉劃為士官的行列,比如英國陸軍的WO1軍銜代碼是OR-9。
現在,烏克蘭表示本國軍人的軍銜必須與北約標準保持一致,難度其實並不大,完全能夠一致起來的,只要設置OF1至OF10的十種軍官軍銜和OR1至OR9的九種士兵軍銜即可。下面,我們看一下烏克蘭歷史上的幾種軍銜的具體名稱和標誌,研究一下如何與北約軍銜統一。
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之後設置的軍銜體系基本上與俄軍相似,都是繼承了前蘇聯紅軍的軍銜體系,將官軍銜為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如果要與北約軍銜統一,那麼只能是設置準將軍銜,取消大將軍銜。
校官軍銜分別是少校、中校和上校,與北約軍銜完全一致,沒有再改的必要。
尉官軍銜分別是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如果要與北約軍銜統一,那麼只能是取消大尉軍銜。
烏克蘭和軍士和準尉軍銜分別是下士、中士、上士、軍士長、一級準尉、二級準尉,兵的軍銜為列兵和上等兵,與北約軍銜很好對應,將軍士長以上調整為三個級別的軍士長其實就可以了。
其實,烏克蘭在2016年之後已經開始使用新式軍銜,至今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主要變化是用菱形標誌取代的五角星代表級別,與克羅埃西亞的軍銜很相似,總體上看還是便於烏克蘭國人或是外國軍迷辨認的。
國防部長使用的大將軍銜,使用了交叉權杖的標誌,有一些英軍的風格,與波蘭軍銜的也非常相似。
本文分析認為,烏克蘭此次正式宣布引入北約軍銜體系,對於烏軍的建設影響不大,畢竟不是大規模引進北約武器裝備,此舉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進一步落實去俄羅斯化的戰略(或者說是去蘇聯化)。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由於克裡米亞問題早已交惡,在軍事上已經是勢不兩立,其實已經無需在國家恩怨上再添加新的註腳。不過,此番烏軍把軍銜與俄軍區分開來,倒也能使兩國決裂得更徹底一些,便於把前蘇聯時代的兄弟國家恩情一筆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