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經濟學人》雜誌登載對法總統馬克龍的專訪,馬克龍在採訪中稱,「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這番發言一經發布就在整個北約內部引發轟動,作為北約開支第二大的法國,在北約成立70周年之際拋出如此言論,背後究竟暗藏何種玄機?法總統馬克龍緣何冒「北約」之大不韙發出這種不合時宜的言論呢?
戳破「皇帝的新衣」,步入耄耋之年的北約艱難前行
事實上,成立七十年的北約早已身心俱疲。自新世紀初,北約軍隊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戰爭中泥足深陷,難以自拔;在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行動中,束手束腳,內部各自打著小算盤;在應對烏克蘭危機時,畏手畏腳,只是象徵性地派出觀察員,並未派出實質性的軍事力量。這樣的北約很難讓人把它和曾經呼風喚雨,影響世界格局的頭號軍事同盟聯繫在一起。
更為致命的是,冷戰結束後,北約失去了其成立之初的假想敵目標。蘇聯解體後,北約逐漸將戰略重心從集體防禦轉向地區安全管理,走出傳統防衛區域,面向全球開展任務。如今,雖然俄羅斯與西方怒目相向,但雙方不會重回冷戰的緊張局勢。「鬥而不破」已成雙方的主基調,北約即便有心固化軍事對峙,提升自身價值,也恢復不了冷戰時期的全球地位。
「北約無用論」不僅在美國白宮盛行,在歐洲內部也大有市場。如今烏克蘭局勢微妙,英法德三巨頭經濟陷入困境,難民危機讓其政府焦頭爛額。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北約軍隊中裝備老化問題日益突出,難堪在烏克蘭地區的強力行動。當前的北約日漸萎縮成為「反恐組織」,「老虎不敢打,蒼蠅打不著」成為真實寫照。
美國優先,川普揮舞經濟大棒直指北約
看似鐵板一塊的北約,內部如今面臨著巨大的分歧。在川普上臺後,美國政府高舉「美國優先」大旗,要求北約各國增加軍費,以減輕美國的駐軍壓力。多年來,美國總統川普一直呼籲歐洲北約成員國增加國防開支。他要求所有盟國在2024年之前,其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至少2%」。馬克龍的「腦死亡」言論即是對美國這位「帶頭大哥」的不滿。
美國不時拿著「北約」條款強調軍費佔比,對歐洲國家施加壓力,已令盟友甚為不滿。根據調整後的北約國防預算,從2016年初到2020年底,北約歐洲國家和加拿大的額外支出總和將達到1300億美元。到2024年年底,甚至將達到大約4000億美元。根據計劃,2019年德國的國防開支將超過法國,達到478.8億歐元,而法國僅為443.6億歐元。目前美國支付的費用佔北約預算的22.1%,2019年為25億美元。德國佔北約預算的14.8%。根據新版協議,美國將降低出資比例至北約總預算的16.35%,而波羅的海國家、波蘭、荷蘭和保加利亞去年軍費大幅度增加,愛沙尼亞、希臘、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英國6個北約成員國軍費達到佔GDP總量的2%目標。如此大範圍的增加軍費,讓歐洲民眾對於美國的甩鍋做法尤為不滿,大幅度增加軍費將會嚴重擠壓用於養老,基建,救濟等方面的資金,進一步惡化金融危機後民眾的生活條件。
更加令歐洲感到寒心的是不斷惡化的貿易局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0月2日公布了一份長達8頁的清單,表示將從10月18日開始對歐盟徵收關稅。具體來看,美國對歐盟的噴氣式客機將徵收10%的關稅,對愛爾蘭和蘇格蘭威士忌,以及其他成員國的農產品(包括火腿、奶酪、咖啡、橄欖)和工業產品(包括機電工具和挖掘機)等的關稅則高達25%。高昂的關稅令眾多歐洲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不斷縮水,其產生的連鎖反應,破壞歐洲了原有的生產銷售體系。在英國即將脫歐的背景下,這一結果的災難性難以估計,不少歐洲商人和農場主對於貿易戰保持悲觀態度,認為這將會傷害到艱難復甦中的歐洲經濟,對於美國的霸道行為感到不滿和無奈。軍費增長,貿易寒潮,這令歐洲與美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也讓北約這一歐美同盟處于波詭雲譎的變數之中。
為搏上位,土耳其鋌而走險開啟北約」內戰」
自土耳其政變以來,埃爾多安對於政變中的美國黑手一直耿耿於懷,轉而不斷與俄羅斯走近。土俄近期不僅在敘利亞北部劃定安全區開展共同巡邏,土耳其更是使用美制F-16戰鬥機來對進口的俄羅斯S-400飛彈系統進行檢測,令美國大為惱火。但面對近期咄咄逼人的德法等國,川普政府還是選擇為土耳其站臺,壓制北約中的歐洲三巨頭,達到進一步的力量平衡。
在北約內部,土耳其與法國打起了口水戰,指責對方暗中資助恐怖分子,看似反恐,實則幫恐。而法國英國等國則對於土耳其的反恐態度保持高度懷疑。在反恐問題上,北約各國各有所圖,美國希望在中東地區保持力量存在,並不想看到恐怖分子在中東全部消失,試圖將恐怖分子的活動壓制在可控範圍內,讓其保有軍事存在的理由;而歐洲等國一方面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在中東站穩腳跟,讓阿薩德政權統一敘利亞,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動亂進一步擴大,引發更大規模的難民潮,所以對美國持續加大中東動亂的做法十分不滿。
打擊恐怖主義的分歧矛盾只是近年來北約內部指揮不統一的縮影,無論是在敘利亞化武危機,還是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一直試圖拉歐洲國家下水,以減輕自身壓力,但歐洲國家對於美國的甩鍋並不感冒,希望可以由自己決定歐洲的未來。除此之外,北約各國之間也是矛盾不斷:土耳其與希臘在地中海領土問題上的爭奪,匈牙利對烏克蘭少數民族政策的不滿,英國和德法之間的脫歐難題,常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內部紛爭難消停。
防衛獨立,歐洲與美國的長期拉鋸戰
今年5月,美國五角大樓軍備採購專員向歐盟致信。信中強調,倘若歐盟的軍事合作項目將美國排擠出歐洲市場,美國將對歐洲軍工企業實施制裁。歐洲防務合作的推動者之一的馬克龍,積極倡導建立「歐洲軍」,在今年法國國慶閱兵儀式上,會場有著「歐洲幹預倡議」十個成員國旗幟。其中,德法混合旅的旗幟格外引人注目。歐洲軍的難產除了來自歐洲內部的問題,美國也暗中阻擾歐洲軍的成立。
美國為保持其對於歐洲國家的控制力,並不願意看到歐洲實現防衛獨立。在馬歇爾計劃後,美國一直在歐洲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在歐盟成立後,歐洲國家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希望能把握自己的未來。而美國擔心歐洲的復興將會帶來另一個戰略上的對手,所以一直試圖稀釋瓦解這種歐洲統一體概念。法國德國對於美國持續插手內部事務感到不滿,認為美國不會允許歐洲走上防務獨立自主的道路,但在戰略決策問題上卻並沒有將歐洲視為一體共存的手足。馬克龍譏諷北約的言論,欲藉此突顯歐洲防務合作的重要性。
儘管馬克龍的」腦死亡」言論博得了一定贊同,但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北約這一成熟的防衛合作體系仍會繼續運行,判斷它大限將至還為時尚早。一方面美國不會放棄北約這一控制歐洲的繩索,另一方面,歐洲的防衛體系遲遲未能完善,需要北約這一同盟集體實行共同防衛,以應對可能的危機。至少,北約這位七十歲的耄耋老人磕磕絆絆地度過了它的生日,繼續向著不確定的未來傴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