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海洋都是一座未被探索的寶藏,眾所周知生物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輪迴,而作為海洋霸主之一的鯨魚的死亡又是什麼樣的呢?
鯨魚往往會尋找一片安靜的水域靜待死亡,鯨魚死後用龐大的身軀創造出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這是鯨魚留給大海的最後溫柔,算是塵歸塵,土歸土,極盡繁華,不過一掬細沙。有些東西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去,一代霸王的落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為鯨落。很唯美而又憂傷的名字,那麼鯊魚死後叫什麼呢?
首先咱們先來說下鯨落,鯨落是指鯨類動物死後,從海洋表面下沉到半深海和深海區域的想像。在下沉的過程中被眾多海洋生物啃食,消化產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學變化,使原本龐大使身軀逐漸變成無法被消化的遺骸所產生的生態系統。有時大家也成這個生態系統為「鯨落生態系統」,因為整個系統將持續上百年。
生態系統階段
鯨魚下落有四個分解階段。這些階段的持續時間各不相同,並且隨著生物體大小,水深和其他環境變量(如潮汐流)而相互重疊。大型,完整的鯨落似乎經歷了四個分解階段,而較小或部分生物體上的階段則可能被截斷。較小的鯨類動物,例如海豚,由於它們的體積小和脂質含量低而沒有經歷相同的生態演替階段。研究人員認為,Osedax蠕蟲的存在也可能是觀察到的演替差異的一個促成因素。
第一階段
最初的階段開始於「流動的清道夫」,例如甲殼類和鯊魚活躍地消耗生物體中的軟組織。每天的消耗量可能為40-60千克(88-132磅)。此階段通常持續數月至1.5年。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介紹「致富機會主義者」。這些動物定居在骨頭和周圍的沉積物中,這些沉積物已被屍體和清道夫留下的任何其他組織中的有機物汙染。此階段最多可持續4.5個月。
第三階段
在第三個階段,嗜硫細菌厭氧分解埋在骨頭中的脂質。代替氧,它們減少溶解的硫酸(SO 2-4)和排洩硫化氫。由於H的毒性2 S時,只有抗性化學合成細菌才能存活。該細菌墊貽貝,蛤,帽貝和海蝸牛提供營養。由於鯨魚骨骼富含脂質,佔其體重的4–6%,因此最終的消化階段可以持續50年甚至100年。
第四個階段
一些科學家推測鯨魚掉落地點的生態演替的第四階段稱為「礁石階段」。一旦有機化合物耗盡,鯨魚就進入了這一階段,只有礦物質保留在骨骼中,鯨骨的礦物遺骸就會變成礁巖,成為海底生物的聚集地。
因此大家用鯨落這個唯美的名字來表達鯨魚死亡對自然的反饋,那麼鯊魚死呢?由於鯊魚屬於脊椎動物門軟骨綱,屬於魚類,鯊魚死後分解效率也是很低的,對於自然的反饋不大。因此人們也給鯊魚死亡沉入海底起了一個「孤獨」的名字—鯊掉,也有網友戲稱「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