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常常會焦慮,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把孩子教好。
其實,孩子的成長,是有跡可循的。
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不斷觀察孩子的工作。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那就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
1
孩子懂得哄你
曾看過一個視頻特別暖心。
小男孩不小心受傷了,怕媽媽心疼,反過來哄媽媽說:「我不痛,忍一忍就可以了」,然後就自己拿棉籤清洗傷口。
感受到媽媽關心的目光,小男孩說:「你好心疼我,對不對?」
媽媽說:「對呀。」
小男孩邊擦藥邊安慰媽媽:「沒事的,用消毒水擦一擦就可以了,我下次會注意的。」
孩子懂得哄你,說明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情緒,有同理心,能照顧到父母的感受。
這一份哄的背後,藏著的是一份情商。
李開復教授曾經說過:「在任何領域,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兩倍。」
一個高情商,懂得體諒對方,考慮對方感受的人,才更有可能收穫幸福精彩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會哄你,懂得體諒你的情緒,那麼你真的很幸運。
這樣的孩子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做到遊刃有餘,不卑不亢,也能贏得對方的肯定和尊重。
2
孩子會做家務
洗衣做飯打掃屋子等看似是一些家務小事,實際上是對生活自理能力的鍛鍊。
很多家長以為幫孩子打理好裡裡外外就是愛孩子,其實你不僅是剝奪孩子的獨立,還是在扼殺孩子的自理能力。
「你學習忙,衣服我來洗」,「你力氣小,爸媽來做這些家務」。很多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愛,或者說溺愛,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在演員蔡少芬的微博中,經常看到家中兩個可愛的女兒會幫忙做家務。
小女兒包子在三歲的時候,就會幫忙掃地。
周末的時候,兩姐妹分工合作,一個打蛋液,一個裱花,一起做曲奇餅。
無論是學做菜,還是打掃房間,兩姐妹都遊刃有餘。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很喜歡蔡少芬的回答:「要給孩子機會去解決,比如做飯,是最簡單的修煉,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要知道靠勞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總要一個人面對生活,當他沒有體驗過生活的苦與累自然就難以承受以後的大風大浪。
會做家務的孩子,在家庭中更有主人翁意識,即使父母不在家,他也能照顧好自己。即使開始寄宿生活或走向社會,也能打理好生活的一切。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會生活,也更能適應社會。
3
孩子不怕失敗
在抖音上看見過一個很感動的小案例
一位小女孩練習側空翻,第一次嘗試失敗了,第二次任然失敗...
但是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堅持,是你的付出。在教練的幫助下小女孩成功了,找到感覺後,小女孩獨自嘗試也成功了!
她的小臉上出現了開心以及不敢相信的小表情。她的努力和堅持多麼值得表揚。
後續的側空翻她都可以做到遊刃有餘。及時你不是她的家長都會想要為她鼓掌!
要想成功,就是需要這種打不倒的韌性。
一個敢直面失敗的孩子,生活多大的苦楚,都能扛下來。
他們會長出自己最健壯的肩膀,去抵禦生活的風霜。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份直面失敗的勇氣,請一定多多鼓勵他,讓他成長路上的每一步,走得更加堅定平和。
當你足夠努力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4
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成長就是一個反覆試錯的過程,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不承認。
一些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會以「他還是個孩子啊」庇護孩子逃避責任。
孩子自以為有父母撐腰,所以肆無忌憚地犯錯,直到闖下大禍犯下難以收場的錯誤。
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害孩子,孩子總是逃避責任就會更加沒有擔當,沒有是非觀。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沒有人願意與他交朋友,他更難以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教會孩子明辨是非,勇於擔當,孩子做錯事父母會鼓勵孩子承擔責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無論在家在校還是在社會,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守好自己的本分。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細心和耐心。父母教育孩子其實是互相成就的過程,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也在潛移默化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父母伴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也讓父母成長。養好一個孩子不容易,但可以通過不斷努力,讓孩子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