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安歌
刷微博時,被一個視頻暖哭了。
爸爸正陪著兒子吃冰激凌,無意間聊到「變老」這個話題。
爸爸問:等你長大了,你還能這樣跟我一起吃冰激凌嗎?
男孩說:會呀,可以呀!
男孩點點頭,舔了口勺子,補充說:長大了就不是你給我買了,是我自己賺錢給你買。
可說完這句話,男孩突然哽咽了。
想起爸爸以後會變老,他一邊背過身體,拼命忍住眼淚,一邊又把冰淇淋餵給爸爸吃。
男孩乖巧懂事的模樣,看得人感動又淚目。
有網友說:有愛的父母,才能養出共情能力這麼強的孩子。
深以為然。
視頻裡,爸爸溫和而敏銳,他能夠立刻察覺孩子的難過,也懂得接納和安撫孩子的情緒。
小男孩的細膩和懂事,一定離不開父母平時的身教和影響。
除了共情能力,如果孩子身上有以下這4個表現,說明孩子一定被養得很好。
主動向你求助
前段時間,劉璇因為對兒子雄赳赳教育太過嚴格,引起了很多爭議。
相較於媽媽的嚴厲,爸爸王弢卻要溫柔很多。
最近一期《新生日記》裡,大人吃飯時,雄赳赳獨自在外面玩耍。可沒多久,就傳來了驚恐的哭聲。
原來,他不小心把自己關進了房間裡,房門打不開,著急的大哭起來。
王弢聽到哭聲,立刻跑過去,先是向孩子道歉:對不起,我沒有聽到你的聲音。
接著,他邀請孩子演示一遍:你重新再喊一次,看看爸爸會不會開門好嗎?
隨著門再一次打開,雄赳赳的情緒明顯平和很多。
王弢的堅持似乎很簡單,可對孩子來說卻無比重要,因為他會明白:只要求助,父母永遠都在他身邊。
當孩子擁有求助的信念,我們也就和孩子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聯結。
可惜,有的父母是孩子的保護神,有的父母卻是雪上加霜般的存在。
想起不久前,一位父親騎電動車載著女兒,等待紅燈時起步太快,女孩不小心跌落了下去。
父親渾然不覺,女孩跟在車後拼命追著跑。
幸好到了拐彎的地方,父親停下了車子。可對追上來的女兒,他卻一腳踹了上去,還不停地責罵。
女孩的哭聲令人心酸。
比起被踹的痛,在無助和恐懼中,最依賴的人卻沒有伸出手來,或許更令人絕望。
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遇到困境,該怎麼生出一點點求助的希望。
孩子依賴父母是本能,成為被孩子求助的父母,卻是一種修行。
願意分享每一件小事
有一次下班,正好碰上鄰居母女。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路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我早上差點遲到,明天這樣要被老師批評了。
今天美術課,我被表揚了,得了一顆小紅心哦!
班上有個同學磕破了頭,被他媽媽接回家了唉。
我正聽得有趣,可鄰居媽媽卻皺眉回道:
我早告訴你要早點起,明天不許拖拉!
就你畫的那樣,該不是全班都得了吧?
你也得注意點,你要是磕破了,我可不管。
聽到媽媽的回應,女孩興致勃勃的小臉立刻垮了下去,她癟了癟嘴跟在後面,不再說話。
孩子的世界雖小,但卻充滿了生機,有喜悅、有難過、有趣味。而父母,無疑是孩子最想分享的人。
孩子沒有保留地敞開,天馬行空,或是訴說瑣碎時,其實是希望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
親子情感的羈絆,就來自分享的每一件小事,傾聽的每一句話。
而孩子能夠對父母暢所欲言,憑的是一種底氣。
分享背後是流動的情感,它的根基是親密和信賴。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雖是單親家庭,可卻成了所有人都羨慕的發光體。
她活的溫暖而肆意,甚至連例假來了,也敢大聲宣告成長的喜悅。
這種直率和坦然,靠的不是勇氣,而是對父親長久以來累積的信賴。
每個孩子最初都揣著這種信任而來,就像一顆種子,在一次次互動中,漸漸生根發芽。
作為父母,請給孩子耐心的回應。別錯過有效期的時候,才發現那顆種子早已枯竭。
不害怕失敗
看過一段視頻,3歲的小男孩學滑板。
剛開始,沒滑兩步,就摔倒了。
第二次,稍微好點,一屁股坐到了臺階上。
再一次,滑到了臺階下面,可卻連翻了幾個滾。
小小的身子抱著滑板,走上臺階,就這樣一次次地摔,又一次次爬起。
最後,當他踉蹌地滑下,又穩穩地站起時,男孩滿臉自豪地比出勝利的手勢。
有人說,男孩的父母真狠心,眼睜睜看著孩子一直失敗一直摔。
然而,放手讓孩子去摔打,看著他一次次站起來,才是對孩子真正的保護。
李玫瑾教授說過,要讓孩子小的時候去學遊泳,因為當他們拼命撲騰時,會明白一個道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只要堅持住,能夠熬過去,就會擁有更好的未來。這種不會放棄的品質,叫做堅韌。
唯有這樣的孩子,才有足夠的韌勁來面對挫折。否則,在壓力和失敗中,很容易走入絕境。
前段時間,大連理工25歲研究生自殺的新聞,讓人悲痛不已。
被曝光的遺書裡,他講述了自己的抉擇。
擊潰他的,有常出問題的設備,有被推翻的數據,有可能延畢的焦慮。
在巨大的自我否定和挫敗感中,他的心態一塊塊碎落,最終走進了死胡同。
這樣的結局,很令人心痛。
多希望他能夠明白,實驗也好,延畢也罷,所謂的失敗,比起生命都是小事。
作為父母,期待孩子一身榮光,不如賜他一副鎧甲。心中有光的孩子,才能贏得未來。
幫父母做家務
北大本科、清華研究生李永樂在節目中講過一件小事。
有一次,家裡的空調遙控器壞掉了,他就打電話報修。
師傅到了之後,又是拆開檢測,又是酒精擦洗,折騰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遙控器沒電了。
李永樂自嘲說,他的家務能力非常差。可他在勞動上的「無能」,並非天生,而是跟父母有關。
小的時候,父母替他打點好了一切,飯是現成的,衣服有人洗,他只要管好學習就行。
可是,這種被安排妥當的人生,也造就了他不夠果斷的個性。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垃圾太髒,你放著別動!
小祖宗,不要你管,你學習就行。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
「今天的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為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卻正在拋棄一件已被證明能夠預言人生成功的事——那就是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許多人看來,家務只是簡單枯燥的勞動。
然而,教育本身就在於生活。
柴米油鹽裡有對於生命的體驗,清洗打掃中構建著責任的意義。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失業率是1:15。
結果看似驚人,但卻並不意外。
沒有洗過碗、拿過掃帚的手,往往也很難養出一顆有擔當、懂感恩的心。
家務也許不夠有趣,有點累、有點髒、有點苦。但是學會積極地面對和完成,本身就是對孩子的成長和磨練。
成為父母后,我們常常會問一個問題:什麼才算好的父母?
其實,從孩子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答案。
敢於求助的孩子有底氣,樂於分享的孩子很快樂,有韌勁的孩子不怕輸。
這些跡象的背後,是親子間那根看不見的紐帶在支撐,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關愛。
就像導演吳念真所說:
若是有一天,孩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