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泰穩/文
經歷了概念的討論,前期試用過程中的亦步亦趨,國內各技術社區和媒體對雲計算的持續關注,以及軟體和網際網路公司在其上的投入,雲計算基本進入實踐階段。現在如果哪家稍微有些規模的公司沒有雲計算相關的服務或者產品,也基本上會被行業人士認為不合潮流。新浪有SinaAppEngine,阿里巴巴有阿里雲,盛大網絡有盛大雲,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公司百度,也在3月23日的百度開發者大會上宣布了自己的百度雲戰略。比較務實的是,百度雲不僅通過百度雲應用開發大賽、百度開發者中心對其戰略提供支持,還在全國軟體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了技術巡展活動,邀請當地的開發者和百度的技術負責人一起探討百度雲的落地實踐。
InfoQ作為百度開發者大會的主要協辦單位之一,全程參與了各站的活動,並通過和當地技術人員的溝通,對百度技術負責人的訪談,深入了解到百度雲誕生的背景、對應用開發者的支持,當前最新的技術趨勢、應用經驗,以及百度自己對網際網路變革的理解等。在今天進行的百度開發者大會武漢站活動間隙,我們也對其做一下簡單總結。
百度雲誕生的背景
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在最近的一次活動演講中,提到「搜索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只靠一臺計算機是無法完成的,所以搜索天生就是雲計算。」換句話說,搜尋引擎本身就是聯接雲端,是最普遍的網際網路應用。用戶在框中輸入關鍵詞取得搜索結果的過程,有賴於大規模數據存儲、計算技術。海量信息的存儲、檢索、呈現,都是在搜尋引擎後臺的「雲」上完成的。在大會上,百度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陳尚義做了這樣一番描述,「百度每天響應來自13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億次搜索請求,平均每個中國網民每天使用7次百度,目前,百度以已經收錄超過2000億個網頁,相當於1800多個中國國家圖書館。因此可以說百度每分每秒都在響應超大規模並發訪問。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當前互聯數據從文本為主,已經開始逐步過渡到以多媒體為主,同時互聯用戶大幅增長,使得百度已擁有100PB~1000PB的數據總量。而且,這些數據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並存,系統數據對數據一致性要求強弱程度不同,用戶對數據的訪問行為存在不確定性,即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對某些信息進行突髮式訪問等。這些特點使得百度要應對複雜的存儲要求。」
此外,陳尚義還提到百度在雲計算方面的一些技術優勢,比如「依訪問模式定製硬體、提升單機性能、與CDN系統實現更優結合」等,這其實是實現了硬體配置的「隨需而變」。據悉,百度的分布式系統規模已達單集群十萬臺,人均運維管理伺服器超過4000臺。
以強大基礎架構支持應用開發者
從搜索起步,百度在不斷衍生開發各類產品的過程中,也逐漸搭建起業界比較先進、性能也很強大的雲基礎架構。這樣的基礎架構也是百度核心技術優勢所在。百度的基礎架構投入大量研發力量,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採用最新的軟硬體技術,實現了大規模數據存儲、大規模計算,以及實時存儲與計算。同時,在安全防範方面採用了先進的技術,以應付各種各樣的大規模攻擊。在這個基礎架構上,百度支撐起了超過70款百度產品(正式上線產品)的開發、調試、運行、維護工作。
正如陳尚義在其演講中所總結,「百度要將自身的基礎架構能力開放給開發者,供開發者免費在其上開發、調試、運營各類應用。」這一點對於要在百度開發者中心做應用的同學來說,應該說是一個絕對利好消息,這從側面也顯示了百度這家傳統的國內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在技術上愈加開放。
百度雲帶給應用開發者的的影響
從多位百度技術負責人在這次開發者大會的演講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百度雲戰略不僅是自身全新的業務方向,而且通過開發者大會、開發者中心(developer.baidu.com)也在主動地溝通開發者,並和社區合作推出鼓勵應用創新、與雲能力結合的百度雲應用開發大賽。在百度未來的藍圖中,終端廠商可以專注於設計、製造,開發者可以專注於應用研發與產品運營,而雲平臺廠商通過提供開發支持、運營支持、渠道推廣和商業變現服務,構建應用環境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功能豐富的「個人私有雲(Personal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