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新聞報導中出現一些惡性極端事件之後,總會引發一些人的恐慌,似乎身邊危機四伏,自己隨時都可能遇害。比如,新近出現的杭州殺妻案,一部分人就會覺得婚姻很可怕,又想到被殺的來女士是再婚家庭,於是就認為再婚家庭很可怕,身邊的親密伴侶說不定什麼時候會拿起屠刀砍向自己,於是讓自己惴惴不安,寢食不寧。當然,他們越看相關的新聞專題報導或不同作者各自的負面揣摩或險惡解讀,就會變得愈加恐慌焦慮,可是又抑制不住地去查看;也有一部分人不敢讓自己繼續閱讀相關報導,甚至反覆告誡自己不要深想下去,可是越不讓自己想,腦子就越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來,讓自己陷入對婚姻的恐懼中。
作者:李獻雲
負面事件帶來的心理恐慌對多數人而言是暫時的
其實不僅僅是杭州殺妻案件新聞報導會引發類似的恐慌,如果回顧幾年前發生的大學投毒案以及10多年前發生的馬加爵案件,也讓一部分人產生對學校舍友的恐慌。此外,哪怕是電視連續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2001年播出之後,也有不少人視陌生人為洪水猛獸,似乎更印證了傳統俗語的千真萬確,那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只說三分話,哪能全拋一片心」,於是面對陌生人時滿懷戒備和不信任。我10多年前有一次在一家披薩店等餐時,有一位母親和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也在等候披薩。我看孩子可愛,閒著無事就跟孩子打招呼:「你好啊,小朋友,幾歲了?」孩子兩眼警惕地看著我,不作聲,往媽媽身邊靠,然後抬頭看了看媽媽,媽媽不語,也不看我,孩子馬上對我怒目相向不予理睬。此時我才意識到是我冒失了,孩子顯然被教育著不要搭理像我這樣的陌生人,哪怕有父母在場,因為陌生人是可怕的、不可信任的。
陷入恐慌焦慮情緒中的一些人,在經歷短暫或新聞熱度持續時間的焦慮恐慌之後,生活就回歸常態,依然能過好自己的日子,這曾經的恐慌,只是生活的小插曲而已。而另外一小部分人,由此引發的焦慮恐慌會跟內心深埋的不安重疊,讓自己的心情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變得更糟,不能享受當下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或者不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或者不能和人像之前那樣親密地交往。
其實,多數人不會因為這樣的負面新聞就懷疑婚姻、伴侶、舍友和陌生人,更不會懷疑愛情、親情、友誼,不會誇大人與人之間的不可信任性。不過度強調人心險惡,自然就不會陷入對人性和人生的懷疑中,因而多數人把這些負面新聞作為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發表一下自己的高見或評論,以此促進自己的人際交往。
影響一個人情緒和行為出現變化的關鍵因素是認知,而不僅僅是事件本身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會有如此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除了事件本身以外,還有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差異?這需要我們了解一下心理治療的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即認知治療理論,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提出。它強調影響一個人情緒和行為出現變化的關鍵因素是認知,就是當事人的自動化思維;而自動化思維就是一個人遇到某一具體事件時或處於某一情形中腦子裡的所思所想,這種所思所想包括當時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湧現出來的衝動或意願。但當事人往往對自己頭腦中的自動化思維缺乏留意,哪怕留意到了,也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事實,或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認為那絕對不僅僅是有待檢驗的想法而已。
比如,新聞中報導殺妻案件後,一些人由此就認定婚姻很可怕、再婚很可怕、同床共枕的伴侶有可能取自己性命,哪怕此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很低,但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100%,萬一發生了,那可怎麼辦?於是現在就應該提高警惕,免得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晚了。這些人就被自己的這些想法折磨著,並腦補出更多畫面或證據來讓自己更確信自己的所思所想。
這些被腦補的畫面和證據,可能是曾經看過的其他新聞報導、影視作品中的相關內容,以及腦海中不自覺湧現出童年到成年經歷中父母之間不斷出現的冷戰、惡語相向、哭訴、辱罵、拳腳相加、棍棒刀械參與的打鬥等等所致的受傷畫面。在這樣的腦補下,尚未邁入婚姻中的人怎麼敢相信婚姻、步入婚姻?已經步入婚姻圍城中的人,因為對方的某些言行、表情或態度反應不如自己的意,加上自己的自動化思維,就歇斯底裡地發作,讓夫妻情分隨著日子愈過愈淺,甚至當年的情分早已消磨殆盡,只剩下深深的怨恨。
我接診的患者曾講過這樣的經歷:一家人外出就餐,丈夫幫妻子提前點好了菜,其中的某個菜點錯了,不是妻子要的,妻子當場和對丈夫吼叫發飆,完全不顧形象:「你從來就不聽我說什麼!你總是按照你的意思來,我什麼都應該聽你的,是嗎?」很多人會以為妻子是小題大做,我要講的是,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思維或想法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而不僅僅是事件本身。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的情緒和行為可以迥然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人當時的自動化思維不同所致。
學會改變,做到境隨心轉
其實理解認知理論並不難,因為作為常識我們都知道思維或想法的重要性。比如,「行為」的漢語名詞解釋就是舉止行動,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這就說明行為受到思想的影響。而「情緒」的名詞解釋有兩個,一是從事某種活動時產生的興奮心理狀態,二是不愉快的情感。而「情感」的名詞解釋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從情緒和情感的名詞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思想的力量或作用,人是因為思想的支配才有從事某種活動的行為,也才會有相應的興奮心理狀態這一情緒;而情感所談到的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這就是個體的評價、看法、思想或想法,即情感或情緒受到想法的影響。
此外,數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類文明發展史讓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思維或想法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我們雖然努力去改造這個世界,讓它有章可循,但依然不能讓這個世界完全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發生發展,總會有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悲劇不斷發生。面對那些人生不如意或悲劇,如何積極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好地生活或少些痛苦幾乎是每個人一輩子要學習的東西,這就是認知治療的目的。所以,認知理論的精髓不是來自於發明創造,而是來自於人類文明下的共識。
一個人的思想或思維是被從小到大有形或無形的教育所塑造的。也就是說,思維模式是習得而來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學著作出改變,學著去除那些折磨我們的心魔,做到境隨心轉,哪怕深處逆境或挫折中,也能改善心情,放棄那些對我們有害無益的行為應對,從而採取對我們有幫助的行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作者:李獻雲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