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教育是自醒途徑,父母需向內勸導自己

2020-08-28 做80分媽媽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作者多年來育兒心得與許多情感引導的真實案例記錄。如果你已經厭倦了和孩子沒完沒了的爭執,如果你有個「問題孩子」,可以試著看看這本書,或者這本書能給你找到解決育兒難題的密碼。


美國著名作家、主持人艾米·科瓦瑞克這樣評價本書的作者:


金伯莉是我最信賴的、最睿智的教育專家。


這足以看出這本書在當地深受父母的喜愛程度。


本書以作者養育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種難題為案例,並提供解決方法。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經典之作。



本書共六個章節,可分為四大重點內容,第一部分講管教孩子常見難題,這些難題都可以通過情感引導來解決;第二部分講情感引導很重要,是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密關係;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主要講如何對0~7歲的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第四部分,第六章本書升華,無條件愛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最後的附錄是作者回答父母育兒的常見問題。


如果你想讓家庭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並收穫一個合作、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或許《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可以給你一點啟示。



01

無法在家庭中滿足孩子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孩子自然就會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尋找


《燦爛千陽》中的女主之一——瑪麗亞姆,是一個富商(扎裡勒)和女僕(娜娜)的私生女,因為她的出生,富商夫人把瑪麗亞姆和她的女僕母親趕出家門,安排住到一個偏僻山丘的破舊泥屋裡。


娜娜因為被扎裡勒拋棄,心裡總是憤憤不平,所以平時心態並不好。她會因為一點小事而發瘋,用瑪麗亞姆的話說「妖怪進入母親的身體」,意思是母親會變得跟妖怪一樣,讓她害怕。娜娜曾辱罵瑪麗亞姆是私生子、雜草。


但是,扎裡勒帶給瑪麗亞姆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風趣幽默,博學多識,最重要的是「很關心她,愛護她」。每個星期四都會來看她,給她講故事,給她講外面的世界,在她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


終於,瑪麗亞姆15歲生日那天,不聽母親勸告,執意下山尋找扎裡勒。當她找到扎裡勒豪宅大門的時候,扎裡勒拒絕出來見她,更別說讓她進門了。


瑪麗亞姆終於明白,母親說的是真的。可是,一切都晚了,當她返回家中時,發現母親已經上吊自盡。


然而,這只是瑪麗亞姆悲慘命運的開始!


15歲的瑪麗亞姆沒有了媽媽,扎裡勒只好將她帶回家。隨後,扎裡勒為了讓瑪麗亞姆儘快離開自己,馬上讓瑪麗亞姆嫁給40多歲的鞋匠拉希德。


起初,拉希德對瑪麗亞姆體貼溫柔,帶她逛街買東西,瑪麗亞姆因此同意嫁給拉希德。但是,拉希德實際上是個人面獸心的男人,他多次家暴瑪麗亞姆流產,而瑪麗亞姆從來不曾反抗。


瑪麗亞姆是典型的家裡得不到,去外面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孩子。


因為沒有得到過母親正常的愛,她嚮往父親的愛;因為沒有得到母親正確的引導,雖然整天跟她說扎裡勒虛偽,但是她依然無法識破扎裡勒虛偽冷酷無情的本性。


這是瑪麗亞姆第一次為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而犯下的錯誤,這個錯誤帶給她無盡的羞辱。


而第二次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寄希望於拉希德。這次所犯下的錯,結果不止羞辱,是毀滅。


「瑪麗亞姆」代表一類孩子,這類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安全感和歸屬感。現實生活中,「瑪麗亞姆們」尋找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事情隨處可見,並且殊途同歸。


心裡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只要有人給他們講個好聽的故事,帶她們看一場電影,說幾句關愛的話語,她們的心裡就甜得找不著北,以為這個人就是她們要找的人,能給她們幸福快樂。


結果被騙得很慘,且不知道如何反抗和逃脫。


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孩子,最容易被壞人以「愛」的名義來行騙。


正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所說:


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孩子,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在是非觀念和情感上遭遇嚴重的困難,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活動,因為他們渴望找到一個可以歸屬的地方和某種親密的依賴關係。


如果孩子無法在家庭中滿足這些需求的話,自然會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尋找。



02

家庭生活中,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常見原因,是父母的這5點做法


1)父母過度控制或者過度放任孩子


書中案例:媽媽正在打電話,5歲多孩子們一邊尖叫打鬧一邊在走廊上跑來跑去,吵得媽媽不勝其煩。


控制型媽媽忍無可忍,終於丟下電話,大聲吼道:「都給我停下,安靜一些,不要再吵了。不然,飯後就沒有冰淇淋吃!絕對沒有!」


放任型媽媽唉聲嘆氣,無奈搖頭,掛了電話,然後任由噪音持續下去。


控制型媽媽給不到孩子安全感。正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被控制的孩子,常常出現叛逆的性格。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宋倩,是一位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女兒英子雖懂事隱忍,還是想通過報考南大逃離母親宋倩的控制,最終在宋倩無處不在的控制下走投無路,企圖跳海自殺。


在控制型或者強制型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受到壓迫,會拼命逃離或者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當這種機會出現而他們還未成年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抓住並肆意利用。


而放任型媽媽給不了孩子歸屬感。在「隨便什麼都行」的放任型家庭中,孩子缺乏約束和規矩,個性散漫,沒有群體歸屬感,孩子跟家庭跟父母沒有心靈上的依賴關係。


為了尋找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的依賴關係,他們很容易陷入一段感情,也容易輕信別人,這樣就給很多壞人壞事提供了機會。



2)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剛吃完午飯,孩子說:「我餓了。」

媽媽輕描淡寫地回答:「你怎麼可能會餓!我們才剛吃完飯。」

這是輕視孩子感受的一個典型例子。


當一個4歲的孩子說:「媽媽,我很難過,我心情不好。」


忙碌的媽媽隨口就說:「你有什麼好難過的,你有什麼值得心情不好的!」


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便有時候不是父母有意為之。


孩子需要父母接納他的脆弱,父母卻鼓勵他堅強!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珍妮是個5歲的小女孩,好幾天晚上她都半夜醒來,然後一直哭,一直纏著要媽媽抱,媽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怎樣安慰都沒用。要照顧弟弟的媽媽終於生氣了,她大聲對珍妮說:「你怎麼那麼討厭,都多大了,還不肯好好睡覺?」


珍妮被媽媽的怒火嚇著了,她抽噎一會兒才睡著。之後珍妮似乎變得「很乖」,她鬱鬱寡歡,也不再纏著媽媽要抱抱。珍妮弟弟還很小,對珍妮的變化,媽媽沒有放在心上。之後珍妮變得越來越邋遢,不刷牙就要睡覺,穿拖鞋就上床。媽媽批評她,她只是怒目而視,一言不發。


直到有一天,保姆發現弟弟的奶瓶裡有洗衣粉,雖然大家都不願意相信,但是這真的是珍妮做的,媽媽帶著珍妮去看心理醫生,這才知道原因。原來有一天,爸爸媽媽要帶珍妮和弟弟去商場,可是珍妮因為一件小事被媽媽批評,她賭氣不願去了。


於是,媽媽把珍妮留在家裡讓保姆照顧。珍妮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爸爸媽媽把弟弟帶走了,只留下她一個人。被嚇醒的珍妮一直哭。珍妮因此認為媽媽不愛自己了,而她把這一切都歸到弟弟身上,她認為只要弟弟死了,媽媽就會再次愛自己。媽媽為了不讓珍妮摸洗衣服,曾經告訴珍妮洗衣粉是世界上最毒的東西,所以珍妮才想到用洗衣粉毒死弟弟。


珍妮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還沒有什麼邏輯,她的想法是父母只帶弟弟去商場,就是父母不要自己不愛自己了。


孩子的內心其實非常脆弱,並且地情緒相當敏感。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輕視忽視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父母覺得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中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就像父母覺得沒帶珍妮去商場沒什麼,但在珍妮看來這是「失去父母」的開始。


當孩子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要耐心陪伴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給孩子提供一個新的視覺去看待問題,把問題看全面。



3)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70%的父母採用外部激勵或負面威脅的辦法。


比如,為了鼓勵孩子使用便盆,孩子每次使用一次,家長獎勵一個貼紙或者繪製一個光榮榜。這是典型的以獎勵激勵進步的方法。


如果孩子降臨人世、第一次學會走路、說第一句話,你沒有貼紙獎勵,那憑什麼,孩子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膀胱就應該得到貼紙獎勵?


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情。所以不要用獎勵或繪製光榮榜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行為。父母要全心全意去關注孩子:「看見」孩子的感受,表明自己的需求並給孩子建議,請求孩子合作。


4)以與事情本身無關的消極後果作為懲罰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出於管教,總想給孩子一個深刻的教訓:現在你知道後果的嚴重性了,你以後還敢這樣做嗎?


這種態度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大於正面的影響,而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得到成長的是獲得父母的支持、指導和建議。


如果你的老闆惡狠狠教訓你說:「我叫你用Excel,不是Word,你這個白痴!」你會因此表現得更好嗎?還是會感到羞恥和憤怒?如果你的老闆溫和地教你用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完成任務,你當然會照做——而且是快樂和自信地去做,並得到成長。


用消極後果來懲罰只會引發抗拒,而不是心悅誠服。



5)無視孩子的天生性格


教育子女的奧秘有一半取決於孩子本身的性格——《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有的孩子天生熱情、自來熟,而有的孩子慢熱、安靜,這些都是孩子的個性。父母只有尊重孩子,順應孩子的個性去回應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父母的關愛、支持和理解。


心理學家根據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將孩子分為蘭花型孩子和蒲公英型孩子。


蘭花優美精緻,但是對環境要求很高,如果能夠給予細心的呵護,它就能開出驚豔的花朵;蒲公英則相反,它總能很好地適應環境,需要的土壤和營養不多,在很多條件惡劣的環境中都能蓬勃生長。


若把蒲公英放在一個最適宜生長的環境中,它的生長狀況也不一定比惡劣環境中好很多——頂多多開一些花,結出更多的種子。


這兩種花就像兩類孩子,蘭花型的孩子對環境相當敏感,而蒲公英型的孩子則對環境不怎麼挑剔。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造成孩子對環境需求敏感度不同的原因是巴胺相關基因。


全美最知名的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他在《西爾斯橙色親子課》一書中寫到自己女兒海登,是一個易哭鬧、愛挑剔,需要父母一刻不離進行照顧的寶寶,她曾經將西爾斯夫婦折磨得夠嗆。然而,當夫婦兩人極力去滿足這個孩子的需求以後,她最終成長為一個令人驕傲的孩子。


海登就是一個蘭花型的孩子,她需要特別的照顧、更好的環境和父母更多的關愛。最後,她不負期望,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時表現不出色並非因為孩子差勁,而是他們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環境。


父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的特質,了解他是蘭花型的孩子還是蒲公英型的孩子,他們對環境的敏感度是否比其他人更高。然後,給予孩子所需要的「營養」和支持,或者幫助他進入適合他的環境中。


不要讓一朵蘭花在貧瘠的環境中艱難求生,還指責它開不出美麗的花朵。



03

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最好的教育源自內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們度過。為人父母其實就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


一個被父母當作小麻煩的孩子,即使是有飯吃、有衣穿、有人管,也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因此也就沒有了安全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採用以事實為基礎的教育方法,經過25年的時間,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證明了情感引導是具有積極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通過情感引導,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溫馨,而情感引導的過程決定了孩子會成為一個合作、自立且富有責任感的人。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每一位家長的夢想嗎?


那麼,情感引導有哪些關鍵步驟?


第一,播下種子;第二,觀察和判斷;第三,聆聽;第四,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第五,同情。


播下種子


播下種子就是事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帶他去哪兒做什麼事情,爸爸媽媽希望他怎麼合作。比如,你要帶一個3歲的寶寶去餐廳吃飯,要提前把這件事情向孩子解釋,讓他明白什麼回事,爸爸媽媽的期待是什麼:餐廳裡有很多人,爸爸媽媽會帶上他的一些小玩具,他坐在椅子上玩,餐廳有很多人進餐,影響或者打擾別人進餐不是禮貌的行為。


再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很內向,你要帶他去參加一個活動,或者認識一個新朋友,要提前告訴孩子什麼回事,比如說這個活動會有很多人,如果他覺得不自在,是很正常的。要帶孩子去見自己的朋友,可以向孩子解釋,有個媽媽的朋友想認識你,你願意嗎?等等。


觀察和判斷


嬰兒期的孩子,他哭了,為什麼?這種時候孩子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只能通過哭來告訴父母,父母就要觀察和判斷,比如孩子是餓了、尿了、困了等。這些東西都不是,那麼可能就是孩子無聊了。


不只是嬰兒期,觀察和判斷在孩子成長的任何時期都需要,比如,5歲的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你要觀察和判斷出孩子行為背後的邏輯和想法。這樣才有助於採用恰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聆聽


聆聽對於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情感引導也不例外。如果兩個成人聊天,一個人心不在焉的,那麼估計友誼的小船有危險了。


而對於一個3歲多的耿直boy來說,如果他跟你說話,而你沒有好好聽,敷衍他,他馬上指出來:「媽媽,我說的不是那樣,是……」,他還可能因此生氣得大喊大叫。我家3.8歲的小貓咪就曾經因為我敷衍而生氣。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就有這樣的至理名言:「先聽後說」。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這裡,我認為體察並接納孩子的感受會更好。很多孩子還不明白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幫忙孩子說出來,比如「我覺得你好像生氣了」「我看到你很傷心」「你是不是特別害怕」,等等。


真正愛孩子,是「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他們的想法和行為也許不對,但是他們的情緒卻沒有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可以被父母全然接納,可以在父母面前安全地表達。當他達到適合的年齡階段,自然就會發展出邏輯思維,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


同情


情感引導的成功基礎是同情。同情的力量是驚人的,特別是當孩子經歷消極情緒的時候。如果父母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不輕視不轉移孩子注意力,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去真真切切地感同身受,然後在做出恰當的反應。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案例,作為媽媽,當你又累又餓又熱,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完成,而你的孩子卻在這時候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明明自己會洗澡,還要媽媽幫忙洗澡,還大哭大鬧磨磨唧唧,你會不會火氣大漲?


同情孩子,正是要求父母撇開自己的情緒,只有心平氣和,你才能做到感同身受,才能同情孩子。


震驚全國的南京9歲女童被侵害案,小女孩去釣蝦,不小心掉小池塘裡,有個陌生男人把女童撈上來,幫她把衣服脫下來擰乾後又給她穿上,對孩子說:「叔叔是好人,叔叔帶你去把衣服烘乾,再把你送回來」。孩子小,大概也是害怕因為掉水裡回來後被爺爺奶奶罵,就跟著男人走了,結果這一去再也沒回來,警察找到時身上沒一塊肉是完好的,慘不忍睹。


同情孩子,就是當她犯錯的時候,不要先急於責備,比如上面那個女孩,平時犯錯爺爺奶奶會罵,爺爺奶奶罵也是愛,可是孩子不明白這些愛,他們眼中的愛就是接納溫柔安慰和理解支持。


再比如,當孩子被小刀割到手,流了一點血,孩子又怕,滿眼淚水,你不要第一時間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這點傷不痛,不要哭了。」


同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孩子,就同情他的一切小遭遇小傷感,然後支持他幫助他。



04

結語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外向勸導孩子,不如內向勸導自己。


有時候,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僅僅只要一個擁抱一次接納就夠了。


很喜歡一句話: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赫爾巴特


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孩子並不需要很多玩具,關注孩子,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相關焦點

  • 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當你還是一個有許多問題的家長時,你怎能教育出一個和你不一樣的小孩?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不希望他成為的那部分,越成為你內心中所討厭的自己的那個形象。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會越來越不像你,他才會越來越發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沒有的新的部分。你確定孩子最好的人生道路是怎樣的呢?
  • 父母修行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很多平臺都在推薦這本書,既然大家推薦,肯定有它優秀的地方。當父母不是簡單的造人就完事了,後期的教育更重要,幫助孩子打好情商的基礎,讓孩子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好好地成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個你沒有明確說是誰,但我個人認為首先應該是父母,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成長情況,我們不要試圖做孩子人生的掌控者,用盡我們的軟硬兼施的手段,逼迫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向去走
  • 孩子教育並非「招數」,而是一種「自醒」
    首先,作為父母自己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其影響,所以我們要克服自己的不良習慣,儘量地在育兒的路上,繞開誤區。孩子的心是敏感的,灑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的花果,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只有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最大的精神鼓勵。
  • 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什麼?就是你
    你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是什麼?你可能會說是前幾天剛買的樂高或者是價格不菲的芭比娃娃。但其實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是父母。沒錯,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父母比任何玩具都更能讓孩子著迷和喜歡。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如何和孩子相處才能有效的教育孩子,又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呢?情感引導式教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就提出了一個有效的方法:情感引導式教育。
  • 兒童教育專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學會情感引導式教育
    不少人當了父母后,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有的父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父母喜歡用懲罰的手段,有的父母便是放縱……不學習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好,不妨一起學習一下情感引導式教育。1.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後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讀後感 作者:曹紅雁 發布時間:2018-05-04   來源:電力網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帶娃的十個非典型錯誤
    不管你是還沒有孩子將來成為父母,或是孩子已經出生正在為人父母,抑或孩子已經長大自認父母經驗豐富,都需要認真地讀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這本書列舉了關於父母帶娃的一些典型錯誤,幾乎我們每個父母都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並且可能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在應對。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教出快樂的孩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看著這個書名我忍不住樂了起來,怎麼跟我的想法是一模一樣?我也要做孩子最好的玩具。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看著那粉嫩粉嫩的小臉:&34;。這是每個父母心裡想的。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密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特別是在商場裡,遊樂園裡,媽媽在前面走,孩子在後面鬼哭狼嚎地哭喊。媽媽們永遠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創傷。如果,媽媽們看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學會情感引導就能避免與孩子產生正面衝突,從而陷入權力的鬥爭。
  •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12-08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父母們,請別覺得你的孩子麻煩?
    1、在父母眼中麻煩的孩子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中,作者說,一個被父母當作小麻煩的孩子,即使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有人管,也不一定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在吃穿玩的方面,我們總是給予孩子最好的。
  • 樊登讀書筆記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當你初為人父或初為人母,當你不知怎麼管教孩子時,也許金伯莉·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的最好玩具》能為你指點迷津。  在看這本書之前自己並沒有閱讀過什麼育兒之類的書籍,覺得看這些書就跟看心靈雞湯書籍那樣,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為每個人處在的環境不一樣,學識不一樣,見識不一樣,育兒經驗不一樣。但看過此書後,我恍然大悟,受益匪淺,更為自己的短見與偏見而慚愧。作為五個月大孩子的爸爸,看了這本書後,讓自己有了以後培養孩子的方向與方法。
  • 避免無意陷入的教養誤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豆爸讀書會
    每個父母都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孩子,從小時候買玩具、讀繪本、培養興趣愛好;到長大後上學擇校、買學區房、上演現代版的「孟母三遷」。80後、90後這一批年輕的父母們,總是想著法的希望培養出健康快樂、獨立自信、又有責任感的孩子。
  •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積習,一般都是從父母那裡『影印』過來的。」孩子的積習是從父母那裡「影印」過來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就是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嗎?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今天咱們來學習這本書叫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是我覺得特別幸運能夠遇到的一本書。我在養孩子之前曾經養過一條狗,養的特別的失敗。結果後來我就特別擔心,我說我將來養了孩子怎麼辦呢?我就在生孩子之前遍閱了大量的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這本,叫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老來得子,然後現在也特別緊張。那天在微信上說,她孩子使勁兒哭,然後她老公就說,不行,哭不能抱。因為哭了一抱呢,他以後就哭得越來越厲害。後來我就趕緊把這本書的這個縮讀版發給她,我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 豆瓣8.9《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幸養孩子初期,遇到這本書
    今天糖伈想給大家推薦的是來自美國的金伯莉·布雷恩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的升級版在豆瓣評分是8.9,很值得一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我很幸運地在有孩子的初期遇到這本書,從這本書當中,我了解到了許多以前從未曾接觸過的育兒知識與兒童教育方法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每次從幼兒園回到家,總喜歡滔滔不絕的對她講述幼兒園裡發生的事,但是這位媽媽因為忙碌,半天才回應孩子一句。
  • 親子研學: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是做父母的。工作繁忙,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出門時孩子沒醒,忙完時孩子已經入睡,相互見面、陪伴的時間寥寥無幾。
  • 金伯莉布萊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書籍推薦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有這些苦惱,我今天分享的內容金伯莉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可以幫助你。這本書告訴我們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技巧,還有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實用很強。作者金伯莉布萊恩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註冊家庭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在美國有很高的知名度。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乾貨分享,讓你避開這些帶孩子的誤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乾貨分享,讓你避開這些帶孩子的誤區!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是我覺得特別幸運能夠遇到的一本書。近期因為我的孩子一個六年級,一個二年級,總是感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比較吃力,就開始閱讀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這本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如果你不希望我們的家庭變成一個個悲劇的話,如果你想更好地教育好你的孩子的話,我建議你一定要研究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