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布施(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像:曹立君)

(一)人生佛教的內容

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首先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其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級做人觀。

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脫行,少欲知足,寧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對佛教消極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譏嫌,通過人格化、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能適應這種根機。

太虛大師有兩首詩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內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這就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維就是禮義廉恥。

太虛大師有本書叫《人乘正法論》,系統講「人乘」的殊勝。另外還專門把《十善業道經》提出來,說《十善業道經》就是人生佛教的綱領。《十善業道經》就是講做人,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發菩薩心、修菩薩行,趣入佛果,故《十善業道經》是一部奉行人生佛教的寶典。

(二)人乘到佛乘的四個過程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與中國現實密切相應,符合佛陀的本懷,有四個過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後世增勝。就是在下一輩子仍然能夠保持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有繼續向上的增上緣。

3。生死解脫。要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徹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要發起出離心,求生死解脫。具體就需要嚴持戒律,修清淨行,少欲知足,淡泊寧靜,達到去除貪瞋痴,這是很關鍵的,要想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一關。

4.法界圓明。通過學菩薩,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圓明,法界就是恢復法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光明,圓滿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就是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掛起鉤的,一步步聯繫起來的。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過程。

(三)人間佛教的內容

人間佛教就是人生佛教,是繼承人生佛教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立足於人生,趣向於佛陀。結合新的歷史時代又有具體內容:一個思想、三個傳統、五個建設。這是趙樸初老居士為發展佛教,繼承太虛大師的遺志而闡揚出來的思想體系。

一個思想。就是佛法根據時代背景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能違反時代,要與時俱進。 

三個優良傳統。第一個傳統,農禪結合。就是要求僧人不要像過去舊社會那樣靠募緣、做功德、趕經懺來生活。要自力更生,要恢復老祖宗的家風,一方面種田,一方面參禪念佛。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家風,要恢復,要勞動生產。發揚農禪結合的優良傳統,一方面是傳統,另一方面結合時代做到自食其力。

第二個傳統,學術研究。就是要研究佛法真理。佛法不是迷信的,不是神秘的,歷代的各宗派祖師,既有品德又有學問,他們精通諸子百家,而且以佛法來攝持,發揚的是佛法真理。這個真理就在三藏十二部藏經裡面體現,講的是因緣生法、無我法,不是講鬼神、迷信的那一套。把佛法真理擺出來,才能說服人,讓人信服。祖師們研究發揚佛法真理,這是一個優良傳統,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第三個傳統,增進國際友誼。佛法傳播文化,保衛和平,促進友誼,這是個優良傳統。中國歷史上的法顯法師、玄奘法師、鑑真法師都是以佛法傳播國際友誼的使者。法顯法師到斯裡蘭卡,玄奘法師到印度,也到了斯裡蘭卡,鑑真法師東渡日本,都是傳播佛教文化、促進國際友誼,同時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這個優良傳統,現在應該發揚。

五個建設是佛教最基本的內部建設,有: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要發揮佛教的優良傳統,把佛法傳播在世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五個建設是基本的。內部沒有這五個建設,其他無從談起,這五個建設之間互相又是連帶的。

【頭條】: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代表團訪問歐盟

【觀點】:圓徹:韓流、中流、日流互相和合而成佛流

【兩岸】:華人佛教獨家對話星雲大師:兩岸佛教交流及人間佛教

【覺悟】:無上醍醐為教相 法華經教相三意

【影音】:界詮法師講:金剛經大意第一講

【圖片】:珠穆朗瑪的朝朝暮暮

【朝聖】:唐僧出家地:海島金山寺被毀之謎

【眾生】:郭富城生日願望:日後多做善事

【一日禪】:控制膨脹的欲望 平淡自足 得到安詳

【素食】:素食健康:怎樣吃米飯既能保持營養,又維持身材?

【禪茶一味】:禪茶興味哲學之僧人的隱忍

【心靈物語】:富有更多表現在內心裡

【慈善】:重慶華巖基金會到貴州赤水小學發放獎學金

【佛藝】:後藏名剎夏魯寺的建築藝術

【佛教常識】: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

【法訊】: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皈依法會

【書店】:極品海南土沉香手珠

【讀書連載】:立業:在「忙」中安身立命

相關焦點

  • 惟賢長老:人間佛教是以做人為主成為完人
    人間佛教就是太虛大師最早提出來的人生佛教。信仰佛教,首先把人做好,成為一個完人,由完人到超人,再到超超人,就是一個成佛的過程。康有為講過:佛陀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一個超超人,是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以做人為主。如何把人做好?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非常豐富的內容。
  • 佛教有哪些禁忌?_佛教頻道_鳳凰網
    佛教中的禁忌,大部分都包含在它的清規戒律中了,但也有習慣上的東西,並不屬戒律、清規的範疇。就拿吃齋來說吧,過午不食是戒律中規定的,但在戒律中並沒有同時規定吃齋時應注意什麼、忌諱什麼。在漢地佛教中,由於受傳統的儒家禮的思想和佛教供養、布施等思想的影響,僧侶開始改變了古印度時期的佛教飲食觀。
  • 人間佛教史觀——多元一體、並行不悖
    太虛大師德相(1890—1947年)太虛大師於1944年在漢藏教理院作《人生佛教開題》時,提出「人生佛教」的目的及其效果有四種:一、人生改善,即行五戒等善法淨化人間因此,「人生佛教」是包含了全部佛法的目的與效果,以前三層為方便,以法界圓明的佛果最究竟。太虛大師由此總結說:「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 周安安: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人間佛教
    但經過60餘年的發展,漢傳佛教不僅牢牢在本土站穩腳跟,更繼承太虛以來「人間佛教」的改革思潮,以入世精神和社會參與進行自我改造,使臺灣佛教成為一張輸出海外的文化名片。據2004年統計,臺灣的佛教徒超過800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考慮到華人社會的佛教性格,其中儒釋道混雜的民間信仰信眾必然佔相當比例,但佛教是臺灣第一大宗教,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 鳳凰網佛教赴臺交流:慈悲喜舍,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
    鳳凰網佛教新媒體臺灣交流團與證嚴上人歡喜合影(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這是鳳凰網佛教第三次拜訪慈濟,據了解,鳳凰網佛教一行抵達當日,正好是證嚴法師「一年一度歲末祝福行腳」出發的前一天,證嚴法師於百忙之中仍選擇接見交流團成員,並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交流,足見證嚴法師對鳳凰網佛教團隊的肯定與重視。在為期三天的參訪中,鳳凰網佛教一行先後參訪了靜思精舍、慈濟靜思堂、慈濟醫院、慈濟大學、慈濟大愛電視臺等場所,深入考察了慈濟志業的各個重要構成部分。
  • 真禪法師:禪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
    我現在所講的,不是局限於這種僅僅對於禪的理解和解釋,而是講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禪學思想。什麼是禪學思想?如何正確運用禪學思想?古德和今賢都有一些明確的說法。《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也說:「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
  • 慈青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孩提之時,即喜聆聽僧侶宣說法音,傾心佛教止惡揚善,利樂有情,時人喻為「轉世唐僧」。有人為他做了一頂金光閃閃、雍容華麗的小唐僧帽,戴在他的頭上,他欣喜萬分,再也不願摘下。1920年,法師八歲時,入小學發蒙,學習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著述。1927年畢業後,十五歲的慈青法師即在成都昭覺寺廣眾禪師的引進下,出家於成都郊外東蓮花庵(此庵為昭覺寺腳廟)。
  • 聖輝法師:當代佛教踐行人間佛教的方法 六和敬
    圓桌會議圍繞確定佛教教育目標,創辦佛教大學,摒棄傳統中的糟粕等兩岸佛教界共同關注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會議期間聖輝法師就如何踐行人間佛教發表了論文,論文摘要如下:「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太虛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每個佛教徒修行的方向,更是佛教教育的落足之處。
  • 「人間佛教」的立基點是什麼?
    「人間佛教」必定能夠切合於人間——切合於人間的問題、需要以及實況。人間佛教是揭明——人間一切都是緣生法,因此,必須是從「因緣」的立足點入手,才能符合人間佛教之「法眼」的認識。人間佛教的大用在「四聖諦」,四聖諦的三個大用則在於: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而這三個大用的立足點,就是「諸法因緣生」這個法眼,這是它的基礎。如果沒有以「諸法因緣生」的認識為基礎,那麼,如何能解決問題呢?試問:若不了解問題是依什麼因緣發生的,卻說要解決問題,這有可能嗎?
  • 鳳凰網佛教通訊員首次參訪香港 寬運法師做特別開示
    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參訪香港西方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林恩)寬運大和尚與鳳凰網佛教通訊員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林恩)2018年4月24日上午,鳳凰網佛教第六屆通訊員培訓營全體學員集體奔赴香港,首站參訪了香港西方寺,受到西方寺僧團熱情接待。
  • 素食文化航母啟程: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20日,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戰略合作籤字儀式在北京舉行。鳳凰網佛教與齊善食品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航者,在佛教傳媒及素食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對素食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 縉雲峰往事: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這裡成熟
    2017年,是太虛大師圓寂七十周年,為了緬懷太虛大師的無盡功德,夢堂先生從《太虛大師年譜》中,梳理出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提出、實踐相關的時間節點和道場,重溫太虛大師的思想歷程,形成主題為《追尋太虛大師足跡繼承人間佛教思想》的系列文章,該系列共4篇文章,將陸續發布在鳳凰佛教觀察家欄目,今天發布的主題為《縉雲峰上慧日紅——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成熟期》,全文如下: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程恭讓指出,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歷程的社會實踐,是對佛教深刻社會思想的再度發展和弘揚。此次論壇是首次在大陸地區以社會學等視角探討人間佛教的論壇,具有深刻的學術意義。
  • 【87期】大國佛教第二彈:2016中國佛教三大特色及效應
    2016中國佛教第二大特色——網絡性【關鍵詞:媒體效應】2016年,是移動網際網路、自媒體蓬勃發展的一年,中國佛教界的新媒體業態也如井噴般快速發展,佛教四眾弟子藉助網際網路,通過新媒體分享擴散佛教教義、佛教藝術、佛教教育、佛教慈善、佛教活動等內容,產生了巨大的新聞效應,2016年的中國佛教傳播呈現出人數多
  • 海絲佛教新篇章!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在福州開幕
    2019年9月21日,「初心不忘·宗風遠紹」第三屆海絲佛教福建論壇——紀念雪峰開山義存真覺大師圓寂1111周年系列活動於福州開幕。(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謝遠琨)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普法法師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陳樂)
  • 怡藏法師:中佛協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的緣起
    編者按:2020年11月29日,中國佛教協會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基地揭牌儀式在浙江佛學院(總部)舉行。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浙江佛學院院長、雪竇山資聖禪寺方丈怡藏法師介紹基地有關情況。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佛教協會自趙樸初會長始就一直倡導「人間佛教」的道路,人間佛教思想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主要指導思想。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那麼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2009年2月3日下午四點零四分於臺北臺大醫院圓寂,享壽八十歲。 聖嚴法師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農曆12月初四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
  • 他是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畢生推行人間佛教
    在閩南佛學院開始修學三論,進而研究唯識論,後來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不似部分大乘經的表現於信仰與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在初期大乘佛教中,重視的人物是龍樹,對龍樹綜合開闡了智慧、慈悲兼修這點有高度評價。一生著作頗豐,大致分為《妙雲集》、《華雨集》以及單獨專著三大類。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的正式博士學位,為臺灣比丘界首位博士。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明磊:丁曉磊等待因緣俱足_佛教_鳳凰網
    明磊:丁曉磊等待因緣俱足 2007年07月25日 18:23鳳凰網華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