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青法師(1912——1978年),俗姓杜,名兆其,別名杜白,號宗睿。1912年出生於成都東門五世同堂街杜家花園。家境富裕,崇佛敬僧,樂善好施,憐貧恤孤。父名杜紹堂,母名周香培,均系居士,育有四子六女,杜兆其排行第四。
法師少年聰慧,善根夙具,五官端正,肌膚白嫩,面容清秀,性格寧靜。孩提之時,即喜聆聽僧侶宣說法音,傾心佛教止惡揚善,利樂有情,時人喻為「轉世唐僧」。有人為他做了一頂金光閃閃、雍容華麗的小唐僧帽,戴在他的頭上,他欣喜萬分,再也不願摘下。
1920年,法師八歲時,入小學發蒙,學習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著述。1927年畢業後,十五歲的慈青法師即在成都昭覺寺廣眾禪師的引進下,出家於成都郊外東蓮花庵(此庵為昭覺寺腳廟)。翌年,在昭覺寺受比丘戒,禮該寺第十四代方丈定慧戒明為師,得法名慈青。
受戒後,慈青即進入昭覺寺佛學院學習。認真誦讀《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佛教典籍,深刻體會禪宗的三大基本觀點——本性是佛、無念為宗、頓悟成佛。
不久,能海法師(1886—1967)來昭覺寺舉辦藏傳佛教密宗講經法會。慈青每會必到,每次聽後心中都十分崇拜。能海法師也注意到這位小和尚智慧過人,記憶超群,學習刻苦,德才兼優,認定是可造之材。乃於1931年初,派遣慈青、智慧、神聰三位青年僧人去康定跑馬山,依止降巴格西,學習藏文和菩薩戒、比丘戒及密乘諸戒,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俱舍論》等,降巴格西還為他們灌頂並傳授了度母等密法。
慈青法師對密宗的主要經典《大日經》七卷三十六品下力尤深。密宗是以《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了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他深有體會地說:密宗不直言,多隱語,不深學就不能會誦真言,更不能用密語真言傳授弟子。所以密宗的近百部經典,對他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慈青法師在拉薩的七年裡,曾多次朝拜布達拉宮、色拉寺、甘丹寺、白居寺、昌珠寺等,並以其出眾的才華,與西藏上層僧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
慈青法師回到成都後,在昭覺寺佛學院任教。他教學相長,行解並重,深入淺出,言近旨遠,深受學員的歡迎。他還經常應邀到能海法師在內地首創的西藏黃教密宗根本道場——位於成都南郊五公裡石羊場附近的近慈寺講經說法。後又應張怡蓀先生(1893—1983,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山東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兼文科研究所所長,為我國第一部《藏漢大辭典》主編)之邀,多次到其在成都創辦的研究西藏文化的專門機構——西陲文化院講解藏文佛經,他不僅繼承和弘揚了漢語系佛教,而且傳播和交流了藏語系佛教。
1950年3月,慈青法師被選為成都市人民代表。同年減租退押時,他主動賣了祖業私房,折合二十四石大米,加上1931年初昭覺寺發給他去康定的路費二百銀元,一次全部退清。並說:「出家人四大皆空,退了既使自己心中坦然,又利在農民。」當時政府要求僧侶自食其力,生產自救。他遂帶領寺僧大搞農業生產,從事手工勞動,結果不但年年糧食自給自足,而且年年上交公糧,賣餘糧給國家。
慈青法師長於文物鑑定,1953年被聘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同年,成都市佛教徒學習委員會成立,他被選為主任。
1954年8月,法師當選為首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首屆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經常在各種會議上,就如何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五十年代初,國家修建成渝鐵路和建設工廠時,曾兩次規劃毀寺佔地,法師均根據宗教政策上書,要求保存昭覺寺,結果兩次都得到國務院和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同意。
1957年,成都市佛教協會成立,大家一致推舉慈青法師為會長。3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會議上,法師連任理事。
從1954年到1958年,慈青法師年年節衣縮食,帶頭認購國家經濟建設公債。
1962年2月,五十歲的慈青法師被選為第三屆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9月,四川省佛教協會成立,他被選為會長,併兼任第二屆成都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1978年2月14日,法師圓寂於昭覺寺,世壽六十六歲,戒臘五十齡。
1987年,昭覺寺僧眾在寺內為慈青法師建造了靈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