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985年那一場偉大的慈善演唱會Live Aid已經過去了35年,這一次One World慈善音樂會被媒體冠之以Live Aid 2020版本。但本質上,One World所面對的媒介環境早已大不相同,這場大牌雲集的演唱會竟會與快手直播間裡的百萬老鐵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連接。如果說Live Aid教會了我們音樂不分國界,每一個人都能因音樂而團結在一起。那麼,One World 2020的傳播範式,則讓我們感受到,在社交隔離時,音樂教會我們樂觀和團結,社會認同原理能夠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應。
4月19日,郎朗和吉娜·愛麗絲夫婦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全球公民運動」(Global Citizen)共同舉辦的抗疫義演線上預熱演出中。畫面中,郎朗一身黑色西服,吉娜身穿黑色小禮裙,夫妻二人在鋼琴前相伴而坐,深情演奏了蕭邦夜曲裡的作品9號《Nocturne op. 9 no 1 Bb min》。
當日北京時間凌晨,這一名叫「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的全球免費慈善音樂會在全球多平臺震撼上線,中國鋼琴家郎朗、樂壇天王張學友和陳奕迅也相繼出現並獻上演出。
對於在全球社交媒體刷屏的公益音樂會「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人們一度奔走相告,「見證歷史的時刻到了」,冠之以這個時代的Live Aid。
有人激動寫下「見證歷史」這樣令讀者不適的句子,畢竟災難在前,音樂在後。
把「One World」比作「Live Aid」2020,抬高到歷史上又一次最偉大的演唱會之地位,並不僅因為其熠熠生輝的陣容貢獻了一場前無古人的演唱會。Live Aid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音樂之名而團結在一起,行動起來募款為非洲饑荒兒童解決生存危機。
這一次「One World」在演出陣容上當然無可爭議,但沒有專業的舞臺聲效,匆匆轉場的演出切換,有評論說直播間裡的每個大牌歌手竟然看上去都像是「快手老鐵」,這怎麼能是Live Aid 2020?換一個角度看,這個評論卻給予了雲集在快手的中國老鐵們最大的讚譽,此時此刻,災難發生,褪去星光,人人都是被困在家中的普通人,「Together」的意義便在於此。
這一次疫情期間,音樂大師們紛紛直播,現在大眾甚至可以在家就直接看到坂本龍一、Coldplay主唱等以往難以企及的傳奇人物的演出,並與之互動。
在國內,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全民一起見證這場音樂盛會。這一次全世界對「One World」直播的積極參與,對比1985年「Live Aid」演唱會直播的異同,我們是否可以窺見在媒介變遷的時代背景下,音樂如何藉助媒介的力量,發揮激勵人心的能量?
01
從皇后樂隊到Lady Gaga
從萬人舞臺到居家場景
想必眾多樂迷還記得去年熱映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片尾二十分鐘演唱會帶給自己的震撼。電影完整復刻了發生在1985年7月13日的那一場偉大的慈善演唱會「Live Aid」,沒想到看一場紀錄片式的演唱會,竟然也會熱血沸騰。
當時衣索比亞爆發了20世紀最嚴重的大饑荒(1983年到1985年),死亡人數達到120萬,40萬難民流離失所,20萬孩童成為孤兒。Live Aid在倫敦和費城兩個場館演出,集結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樂壇明星,鮑勃·迪倫、保羅·麥卡特尼、艾爾頓·約翰、麥當娜、皇后樂隊等只登臺表演自己的經典曲目。演出持續了16個小時,通過衛星轉播,約150個國家、19億觀眾收看了義演實況,成功募集到善款8000萬美元。
Lady Gaga是皇后樂隊的忠實粉絲,以音樂之名傳遞愛與團結,在這兩代音樂偶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發起人,「One World」自4月6日宣布啟動,短短半個月就有全球100餘位音樂人響應。
從北京時間4月19日凌晨2:00至10:00,6個小時的網絡直播預熱演出和2個小時的電視直播正式演出裡,140位大牌音樂人在自家客廳、花園、車庫、排練房、琴房,在直播間裡樸素開唱。截至當日,直播已為世界衛生組織籌得1.279億美元。
20年代的這一場「One World」,從演出陣容與傳奇曲目的演繹上,都與Live Aid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直播間裡的巨星們,就如快手老鐵們一樣,褪去舞臺光環,回到自己的房間,成為「平平無奇」的宅家音樂人。
音樂人沒有華麗的服裝造型,沒有舞美燈光,沒有震撼的音響效果,沒有太多的肢體表演,沒有現場的觀眾呼喊,沒有複雜的編曲……音樂人回歸到了最初的樣子(素顏的狀態),音樂回到了旋律、人聲和表達上。
「同一個世界,四海聚一家」,快手音樂人陳逗逗、大歡、張展博阿等積極地通過發布各具特色的音樂作品,以質樸的方式發聲,參與到這一場全球戰疫的盛會中。
而在郎朗快手官方帳號裡與「One World」相關的短視頻下,老鐵們紛紛評論道,「我也學鋼琴,啥時候能彈成這樣啊」「喜歡吉娜的東北味」「在這種大背景下,世界更需要團結一心,共度時艱」「全世界加油」。
當然,One World之所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如此大規模震動,並被冠之以當代「Live Aid」,是因為有聲名顯赫的音樂人云集表演,但其內核依然在於人類再度「以音樂之名」,連接全世界人民團結在一起。
儘管在缺乏正常演出的條件下,藝人們並未因此而折損演出質量,至少每個人都保持了自己的專業性和一貫水準。只是,這是他們絕大多數人第一次通過在線直播,將最純粹、質樸的旋律和演唱獻給了全球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的每一個人。
02
媒介的時代變遷,但不變的是「音樂與愛」
從電視臺時代到視頻流媒體時代,Live Aid誕生的背後,正處於上世紀電視臺的黃金年代,那也是一個重塑媒體和娛樂行業規範的時代,全球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難以擁有一臺電視機。
但這一次,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從「One World」直播的媒體傳播渠道來看,CBS、NBC、ABC、BBC和MTV這樣的電視網,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witch、TIDAL、LiveXLive、TuneIn和雅虎這樣的網絡平臺都參與到了直播中。
顯然,儘管在演出專業度的呈現上遜色於1985年的Live Aid,但在35年後舉辦的當代Live Aid,由於其主要播出平臺已經與電視臺時代大相逕庭。在傳播渠道上,流媒體平臺(短視頻、視頻、音樂)和社交媒體成為傳播的主力軍,傳播覆蓋區域之廣、對大眾滲透率之高,已遠超過了當年的Live Aid。
在傳播目標的達成上,這一次,One World演唱會的目標除了為世界衛生組織籌款,致敬醫護人員,更有號召「宅家保持社交距離」的傳播目的,緩解大家的焦慮心情,以音樂之名為大家帶來快樂。也因此,直播間裡的音樂人們都較為克制,語言平實,曲目傳遞的感情比起「燃炸」的現場,也更為細膩而感人。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媒介擔當角色的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正如其效果範式將媒介的影響力投入到了更廣大的社會體系中發揮作用,實現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在國內,快手成為新一代精準分發信息實現傳播目標的重要媒介渠道,承擔其企業社會責任。隨著世界疫情發展,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在國際組織的居家隔離倡導、和疫情信息傳遞中體現了重要作用。
世界衛生也已組織入駐快手,官方帳號不斷發布短視頻和圖文信息等作品,聚焦科普防疫知識。
4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與快手合作推出直播,在時長約30分鐘的直播節目中,WHO駐華代表高力醫生一一詳細解答了老鐵提出的「現在還需要戴口罩嗎」、「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中學到哪些呢」等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各類問題。
世衛組織還先後推出#保持距離工作不停#和#好好洗手大挑戰#兩大全民抗疫活動。
當短視頻與直播作為承載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時,它所具有的媒介屬性也使其在影響力上,具有了新的特點——精準分發、病毒式傳播、即時互動,這又進一步推動了權威信息流通的廣度與深度。
03
拓寬審美,滲透大眾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1月至今,快手還舉辦了眾多「音樂+直播」的活動,這包括「連麥音悅會」、UCCA「良樂」的線上音樂會、「民謠在路上」、「尋謠計劃」等多元化音樂類型直播,產生了巨大的破圈層社會影響力。
例如,2月29日晚,在快手「良樂」線上音樂會上,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給中國觀眾帶來了一場特別的演奏,最終演出累計共有300多萬人在線觀看。
在音樂直播之外,快手還引入了大量知識、教育、職場相關的內容,這得益於過去兩年來的快手的強運營,吸引了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用戶進入快手平臺。而作為最為大眾化的國民級平臺,快手致力於通過運營更為多元化的內容,滿足不同圈層用戶需求的同時,打破彼此之間的壁壘。
在消弭偏見的背後,在快手,音樂內容的傳播也折射出以下三點時代特徵:
第一、 社會認同原理能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揮出最大影響力
快手日活用戶達到3億,這簡直就是一本當代中國影像百科全書,反映了中國人的真實狀態。從影響力原理來看,當社會處於劇烈變化或者缺乏安全感,人們處於不確定性的時候,會傾向於根據有影響力的人以及媒體的意見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意味著,社會認同原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以「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背後的寓意為例,音樂連接全世界,緩解大家的焦慮情緒,同時提高大眾安全宅家的意識。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信息發布,藉助短視頻和直播新興的媒介傳播形式,精準覆蓋到最多數人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音樂正在快手突破階層的審美,誰說老百姓就不會欣賞古典音樂?4月18日晚,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線上系列音樂會第二場「命運的迴響」在快手延續了首場的火熱,總播放量達2438萬,點讚1221萬。
快手直播上還有大量非遺內容,嗩吶、戲曲、麵塑、鋦藝、糖畫、潮汕英歌等傳統藝術,也正在重新獲得老百姓的歡迎。
如今,快手音樂主播超過100萬,每日音樂直播場次大於20萬場,各種類型的音樂主播都能在這裡盡情享受歌唱,這是音樂最具療愈感,也是當下疫情期間最重要的精神力。
第二、打破「音樂階層」的刻板印象
音樂品質當然有高下之分,音樂消費喜好亦反映著不同年齡階段和收入水平人群的特點。
我們曾做過一次音樂消費調查,發現35歲以上的中產階級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是古典音樂和爵士音樂,也是具有最強付費實力收藏黑膠唱片的人群,青少年則偏愛二次元、Hip-Hop和電子音樂。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經常因不同的理念和審美產生分歧,圈層之間時有在網際網路上彼此激烈對抗的熱點事件。當然,在本質上,圈層文化的出現是好事,因為網際網路恰恰為不同圈層都客觀提供了發聲的機會,這是社會進步、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體現。
而移動時代的圈層文化具有的最大特色則是「在線化」,在此次社交隔離的長期持續中,線下真實世界與線上虛擬世界似已開始融合成為一體。
也因此,當全球幾十億人因病毒被困家中,在現實中不得不彼此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的時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愛面前,音樂鼓勵每一個人放下傲慢與偏見,回歸謙卑與本真。音樂真正地通過網際網路傳遞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把全人類連接在了一起。
誰說音樂無用呢?
當坂本龍一堅持在YouTube的「Commons」頻道分享他以往經典的音樂會,當他出現在快手直播敲響「中國武漢製造」的時候,在克制與含蓄的音樂中,人們感受到了最大的善意、愛與鼓勵。
從平等與團結的角度來看,「One World」在全世界內跨越民族、地域、階層產生的影響力,在此時此刻,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第三、普通人的貢獻:大眾認同與參與的積極性
快手平臺上聚集了多種類型的音樂內容和音樂人,在此次疫情期間呼籲全民參與公益,用音樂助力全球抗疫。
可以看到,無論是明星歌手譚晶,還是積累了一定粉絲群體的快手音樂人,又或者是普通用戶,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探究音樂對於快手用戶發揮精神價值的背後,我們亦能感受到,精英審美與大眾文化並非「涇渭分明」。
「One World」在新時代藉助流媒體平臺,以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多種方式廣為傳播,作為這個時代的Live Aid,「變」的是呈現形式與媒介渠道,但「不變」的是人心與溫暖,全世界普惠與平等的理念,與快手老鐵產生的奇妙連接,內核在於彼此都呈現出音樂最質樸的本色。
儘管音樂有看似紛繁複雜的表達體系,但它所具有的責任感,能夠釋放出的精神能量,才是最震撼人心,和其意義的最深遠之處。
洞察 | 連番跑出全民刷屏歌曲,快手音樂的流量路線圖
快手正在對音樂行業內容的「生產路徑-消費習慣」產生深遠的影響。
洞察 | 詳解快手音樂:短視頻+音樂流媒體,「用戶產消」跨平臺的融合價值
為什麼「音樂燎原計劃」是一場通過內容+流量來探索爆款締造可循路徑的巨大試驗?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