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開放與分享,基礎是信息的標準化傳遞與運用
自由和共享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精神,這與網際網路技術架構的有著密切的聯繫,也與網際網路環境等因素有關。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理解信息未來——網際網路及其他》對「開放的網絡」進行了定義。「開放的網絡」是指「可以進行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可以來自各種類型的網絡服務機構,而且,這種連接應該是沒有障礙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對用戶開放。用戶遵守網絡協議,便捷的聯入網絡,網絡可以隨時保持對用戶的開放。
(二)對信息來源開放。網絡是海量信息的環境,對信息服務提供者保持開放能保證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
(三)對網絡提供者開放。網際網路對很多局部的、單獨的網絡也是開放的,只要他們遵守網絡協議,如ICP/IP 協議等。
(四)對未來的改進開放。網際網路是一個成長性的網絡,只有對未來實行開放,才能使網際網路成為一個真正的開放性的網絡。
網際網路產業的信息的存在是以網絡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的,人們得到的是網絡上的信息,而不必過問信息是存儲在磁碟上還是磁帶上的,這充分體現了網絡資源的共享性。
二、案例研究——因跨界而實現顛覆性發展
醫療服務融合網際網路或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的移動醫療是現代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的新形態,因跨界而實現現代醫療健康服務顛覆性的發展,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美國ESI(Express Scripts Inc.)公司
ExpressScripts, Inc1986年成立,是北美最大的藥房福利管理公司之一,公司主要提供保健管理和經營服務,服務主要包括健身組織、健康保險、第三方管理者、僱員和由協會資助的福利計劃。公司通過健康快線(Express Health Line)分支機構提供全方面的綜合性醫藥福利管理服務,包括網上兌保處理服務、郵件醫藥保險處理服務、福利計劃設計諮詢、藥品使用複查、處方管理、疾病管理、醫療和藥物數據分析服務、醫療信息管理服務、事故評估和決定諮詢服務。公司還提供非PBM服務,包括通過其Express Scripts SpecialltyDistribution Services子公司提供的分銷服務。
醫藥福利管理:為政府部門、企業僱主、商業保險公司等提供僱員醫藥福利管理服務,包括福利計劃設計,費用審核,理賠和支付,藥品報銷目錄管理,臨床路徑管理,費用支付模式管理等。
高科技信息技術服務: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醫藥福利管理及保險理賠處理和支付交易等服務,包括以受保人利益為導向的醫藥保健管理技術平臺,電子處方系統, 多變量費用預測模擬系統等。
藥品流通管理:提供藥品供應鏈管理,包括採購、庫房管理、配送等,還有郵購和網上藥房, 病人用藥問訊支持, 特藥批發, 特藥藥房, 醫生試驗樣品等。
醫療服務管理和疾病管理:醫生評價、醫生用藥模式分析和比對、藥品費用的節省建議、醫生簡介卡和教育資料等;針對患者的健康管理溝通交流、疾病預防、改變病人習慣行為的教育等;還有面向醫生和病人的福利管理問訊服務。
ExpressScripts, Inc從1999年開始就把網際網路技術應用到醫療服務領域,近年來全面融合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公司通過運用跨界的技術獲得飛速的發展,特別是進入移動醫療領域後。2010年初被評為美國本世紀十年十大最成功企業,並且是其中唯一的服務性企業,2011、2012和2013年公司在世界五百強中排名第188、213和第74位。
三、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娛樂、社交到學習、工作再到商務、旅行、支付等,「對生活的改變幾乎是無處不在」,未來將深深的影響醫療領域。產業鏈各方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必須適應產業環境和自身競爭力的變化,並找到自己在生態體系中的最佳位置。移動醫療有助改善看病難題,新醫改啟動以來,國內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的需求和發展潛力巨大。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業務,深耕醫療衛生行業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重點。
未來移動醫療領域的發展方向將是建立在藥物數位化基礎上,通過生理表現、基因組學、生命組學以移動來理解生物學。目前80%的疾病已經在基因組層次上被破解,把傳統醫療和移動醫療相結合,例如用手機上一款關於基因類型的APP,作為藥物治療指南。未來我們就可以從所有常見類型判斷出誰將會得糖尿玻可以通過遺傳基因知道誰會患上乳腺癌等。
從移動醫療的細分領域來看,可以分為遠程和慢性病管理。遠程醫療包括遠程影像學、遠程診斷及會診、遠程護理等醫療活動等,遠程醫療包括以下特點:(1)在恰當的場所和家庭醫療保健中使用遠程醫療可以極大地降低運送病人的時間和成本;(2)可以良好地管理和分配偏遠地區的緊急醫療服務,這可以通過將照片傳送到關鍵的醫務中心來實現;(3)可以使醫生突破地理範圍的限制,共享病人的病歷和診斷照片,從而有利於臨床研究的發展。(4)可以為偏遠地區的醫務人員提供更好的醫學教育。
慢性疾病管理是一種為綜合性醫院及專科醫院開發設計的慢性疾病管理網絡系統,全面導入疾病管理的概念,針對常見慢性病的診療與科研,幫助科室快速實現慢性病病歷的系統管理,輔助醫生護士的日常診療護理工作,並為醫院向患者提供多樣化診療服務創造條件。根據2012年衛生部發布的《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公布的數據,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確診患者2.6億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具有「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的特點。
四、跨界首先從數據傳遞開始,再到信息的運用
進入21世紀來,隨著人們行動裝置的頻繁使用和社交網絡的出現,每個人都是數據是創造者,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數據暴漲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一般具有四個特徵:(1)大體量化,數據量從TB級別上升到ZB級別;(2)多樣化,數據類型繁多,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檔等,尤其是包含大量非結構化數據;(3)快速化,數據產生速度十分巨大,要求快速處理;(4)商業價值巨大,大量數據通過深度挖掘與分析可以產生無限的商業價值。醫療領域,可以通過醫療大數據搜索病人信息,找尋疾病線索;通過移動APP,市民與醫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線聯繫;通過物聯網技術,病人個體化自我監測變成現實,醫療信息化將加速度醫療行業發展。大數據時代,以數據為內容的移動醫療將會徹底顛覆傳統醫療模式。
(一)數據傳遞的新模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程度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在整體IT投資規模上,目前國內醫療行業每年的實際投入只佔醫院年收入的0.3%~0.5%,與發達國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明顯。同時由於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國內醫療行業信息化是從少數大型綜合醫院開始發展,逐步向中小型醫院市場普及;從醫院等級來看,三級醫院的投入顯著高於三級以下醫院,鄉鎮醫院及農村衛生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後。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醫療信息化整體水平差距明顯,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根據美國HIMSS協會醫院信息化調查的數據,美國醫院中具備超過50個信息崗位的比例超過31%,而國內目前尚沒有一所醫院的全職信息化人員超過50人。如果考慮到國內大型醫院床位數、門診量、收容量遠超美國醫院,我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程度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將更加明顯。
當前遇到的醫療困境:醫生護士短缺,醫療服務業普遍面臨人手不足;時間短缺,培養一名醫生需要10至15年,培養一名護士需要8至9年,後續力量難以迅速彌補;資金短缺,使醫療服務軟硬體提升陷入窘境。未來結合醫療大數據,挖掘最具有價值的醫療信息,並通過移動端傳達公眾關注的、權威可信的健康信息。
(二)數據互動,有利於建立醫患互信
技術進步是歷史的必然,移動計算設備大規模應用。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2G時代的通信功能必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當傳統網際網路發展的步伐未能進一步加快時,3G網絡漸漸登場,最終形成一股又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該出現的終究會出現。2011年,包含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行動裝置出貨量首次超過PC出貨量。根據移動市場分析公司Flurry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行動裝置的增長速度10倍於80年代的PC增速,2倍於90年代的網絡爆炸速度,3倍於最近的社交網絡增速。網際網路催生了用戶,更催生了海量數據,目前我國移動數據和桌面應用已超過美國。分析與數據匹配的社會互動關係,研究人類之間的信任建立、互動形成,應成為移動醫療的考慮方向。在美國,醫療診斷類的評價應用已成為建立醫患互信的渠道。病人通過對醫生信用的評級,公開數據,使移動醫療的潛在價值得到發揮。
(三)數據支撐,醫生病家皆可「升級」
至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200多億美元,其中我國將佔到三分之一。個體化監測形成的醫療數據,通過收集、分類和歸納將成為醫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資料庫中發現問題、找尋問題、完善對策,既有權威知識支撐,又有鮮明的應用性,這將成為醫生水平「升級」的一種途徑。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也在逐漸清晰。可以有向醫生/醫院收費、向患者收費、向保險公司收費以及向藥企收費等多種模式。
醫療領域:跨界的機遇與挑戰
移動醫療,從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給出的定義來看,就是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行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從定義上看那是一種未來成熟的醫療應用方案,似乎很遠很科幻,其實不然,移動醫療就是使用網際網路平臺,提供醫療系統集中解決方案。上邊的例子就是使用醫療服務平臺從而使預約變的更為便捷,是移動醫療初級解決方案,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一條條網際網路編制的平臺服務方案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移動醫療之網就將建立。
2014年是移動醫療行業逐步成熟後進入發展期的拐點年,2013年以前,資本熱捧移動醫療概念,但是發展的商務模式沒有成熟,沉澱後市場進入整合期。在2013年後,騰訊、新浪,搜狐等網際網路廠商已經顛覆傳統行業,廣大人群開始接受這些互聯模式;5U、春雨、好大夫、丁香園等商務模式已經逐步成熟,各種移動APP層出不窮;終端製造商的血糖血壓儀器實現國產替代後業績亦不斷創新高。移動醫療已經不是Google Glass、Galaxy Gear和Nike+ FuelBand SE等玄幻組合,而是已經實實在在的來到我們身邊。預計移動醫療行業在經過2-3啟動期後,將進入快速發展和高速發展階段。
醫療產品是一種獨特的商品,決策者、付費者和使用者三方相互獨立而又制約,導致醫療領域成為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產業,存在著眾多根深蒂固的利益相關者,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和紛繁複雜的商業規則。我們認為,一項新的體系,只有滿足了利益鏈條上各方的需求,成熟完善的體系才能建立,而移動醫療在如此複雜的體系中,將有充足的機會提供各色商業解決方案,服務各種未滿足的需求,最終構建龐大的產業集群。
一、跨界的機遇——有需求,亦有可能
醫療體系的核心是醫生和患者,他們的主要需求是什麼?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中是否存在對於這兩方需求獲取的障礙?移動醫療是否能夠能夠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基於醫療體系中利益鏈條上的複雜性,我們在此抓住核心方:患者和醫生,對於他們的需求、需求獲取的障礙以及滿足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在此需要明晰的一點是我們並沒有認為移動醫療,或者說目前技術下的移動醫療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移動醫療無法直接增加醫院和醫生的供給也無法直接降低病人的需求,我們想做的是在現有資源下挖掘移動醫療可以滿足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對醫療市場進行帕累託優化。賈伯斯說人們不清楚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並告訴他們是什麼,移動醫療也是一樣,解決、提供、告訴他們!
(一)患者方——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需求
患者是醫療體系中核心的核心,所有的醫療服務以及產業均圍繞病人而建立,那麼患者的需求是什麼,是看病,順利的看病嗎?是也不是,其實患者以及所有人想要的都一樣,即健康。
所以患者的需求其實是針對已有疾病進行治療的「已病」和針對健康或亞健康的管理以及類似糖尿病一樣防範併發症的管理的「未病」的綜合,即患者的需求是疾病治療的需求和健康管理的需求的結合。
患者最大的需求當然在於醫療體系「供不應求」而產生的矛盾,移動醫療未來的發展也必然可以通過使用視頻診斷,專業化的檢測、數據的使用對患者進行治療以解決這一矛盾。但是基於目前的技術,移動醫療還走不了那麼遠,我們在此主要是分析更為現實的能夠通過移動醫療而滿足患者的需求。
因此,針對以上需求進行分析,我們認為目前階段,醫藥消費者對於個人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的管理兩方面更為關注,那麼,這兩方面的問題到底有多大,移動醫療能否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能否產生商機,商機有多大?
第一方面,慢性病防治已經佔我國醫療費用的80%,我國死亡人口中有80%死於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今後10年中,中國因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將產生55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到2015年中國慢性病直接醫療費用將超過5000億美元。當前我國已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這個階段呈現「患病人數多、醫療成本高、患病時間長、服務需求大」的特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90%的冠心病、80%的高血壓,35%的糖尿病,移動醫療在健康服務從「治療為主」的模式向「預防模式」的轉變可以大有作為。
另一方面,病人的間斷性治療以及疾病的後續自我管理情況也堪憂,許多只有在症狀明顯的時候才回去醫院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自我管理業存在眾多問題。以糖尿病患者為例,由於糖尿病本身的無症狀,患者大部分都等到有了較多併發症才會去醫院診斷,此時往往已經是糖尿病的中後期,而後,血糖的監測患者往往也缺乏規律性的自我管理。這些都帶來診療費用的上升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降低。
那麼,移動醫療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嗎,能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呢?其實這一方面在谷歌推出谷歌眼鏡點燃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熱情,谷歌在後來開發的隱形眼鏡可以監控眼球中淚水的血糖水平並上傳至雲端以管理患者的血糖水平,美信公司(Maxim Integrated)試製出了嵌有多種傳感器、能夠測量生命體徵數據的T恤,被稱為「Fit衫」。
這些國外的產品看上去很酷,但是似乎離我們太過遙遠,那麼,把這些產品分開來,比如通過自我監測血糖儀的測量,然後上傳數據到電腦的雲端,其結果也是一樣的。然後針對患者的疾病後續管理,專業的網站、語音或者智慧型手機應用服務,這些都是我們所觸手可及的。當然我們在此並非是想窮盡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們只是想說,無論是看上去新奇酷炫的谷歌眼鏡、Fit衫,還是我們已經在使用的血糖儀、手機應用服務等,其實移動醫療已經在我們身邊了。
消費者期待移動醫療能夠幫助他們進行醫療決策,進行健康管理,消費者也願意為獲取的這些服務支付費用。目前消費者付費意願最為強烈的是通過自動數據手機管理自己的健康,而未來的付費更多的偏向於將醫療儀器手機的自我病情數據整合併發送給醫生。這些費用的支付小於消費者目前進行診療而發生的交通、住宿、診斷和治療等費用的加總。
患者的慢性病管理和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並且移動醫療可以為其提供現實的解決方案。在此我們亦不做老生常談的中國醫療市場規模和機會問題,醫療市場永遠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
我們可以略微一窺在這一塊市場蛋糕中哪些行業有望得享,市場的規模大致又如何。在這一塊市場中,毫無疑問,醫療器械和相關電子行業必然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國在2012年,自我診斷和醫療電子儀器的市場為24.7億美元,並且仍然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二)醫生方——醫院內部溝通、患者溝通
在設想移動醫療解決方案的時候,人們往往只從患者的角度考慮而忽視了醫生的利益和想法,這是錯誤的。無論是在目前還是在將來,醫生作為醫療服務的供應者,都將佔據一定的支配地位,這是由醫療服務的專業性所決定的。若移動醫療無法考慮到醫生的需求,這一解決方案必然是失敗的。
那麼醫生對於移動醫療的需求是什麼,醫生的需求主要包括兩方面:醫院內部的溝通和患者的溝通,並且其更加傾向於前者。44%的受訪醫生認為移動醫療能夠醫院內部流程並使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和銜接更加順暢,和患者溝通方面,26.7%的受訪醫生認為應該給現有的病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其次是為其提供新服務,最後是服務原來無法服務的病人。
那麼,在醫院內部的溝通和患者的溝通兩方面,醫生有什麼具體的需求,移動醫療又可以為其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呢。
在關於醫院內部溝通方面,「遠程數據處理和診斷決策」功能列於榜首,49%的受訪醫生首選了這一功能。「與患者在醫院系統上交流」位居第二,42%的受訪醫生首選此項。
移動醫療作為對傳統醫院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補充,可為電子病歷系統相關業務提供信息的閉環流轉,並且為醫院業務流程再造與服務模式創新做出有力的推進。移動醫療已經使得移動護理業務呈現技術手段多元化、作業範圍多元化、管理精細化等特徵。在目前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的發展下,國內醫院移動化程度不斷加深。
對於能夠改善與患者互動的各種移動醫療應用,醫生都表示非常歡迎。這些應用包括:視頻諮詢,溝通管理(如預約提醒),藥物服用溝通,患者狀況遠程監測,收集並分析患者的健康數據,患者訪問電子病例,通過行動裝置端顯示治療條件或方案等。
移動醫療市場有別於傳統的醫療市場,他基於傳統的醫療市場,而又具有計算機、網絡、電子行業的市場特徵,因此他具有強大的規模效應,當市場規模較小的時候杳無聲息,但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將會突然爆發,迅速擴張,這一點在網際網路金融獲得了極大的驗證。我們認為2014、2015年左右剛好為這一臨界期,移動醫療用戶將快速增長,推動市場快速成熟,在2017年將達到130億左右市場規模。
哪些領域受益
在醫生對於醫院內部的溝通和患者交流產生的需求上,我們也希望能夠單獨預測一下這一塊的市場空間,但是醫生和醫院所構成的市場需求往往和政府對於醫院的監管和改革聯繫在一起,我們發現這一塊市場比起患者的需求市場要複雜的多,也是影響醫療市場跨界成功的主要因素。那麼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影響移動醫療發展的因素呢,有的話又是什麼?
二、跨界的挑戰——有曙光,頂著風雨前行
關於移動醫療發展的障礙或挑戰我們有一點需要明晰就是:移動醫療不是能不能發展的問題,而是發展快慢的問題,移動網際網路永遠都在改變人們的生活,醫療也永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發展的快慢取決於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的建立。
一個新的行業獲得發展需要兩方面的支撐:技術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哪一個是限制目前移動醫療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呢,是技術嗎?美國第一次發射火箭時所有的電腦加起來處理器水平還不如目前的一款智慧型手機高,所以恰當的技術開發的確影響了移動醫療的發展,但絕不是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成熟商業模式的建立,醫藥行業是一個專業壁壘厚實的行業,也永遠是一個市場和政府博弈的市場,其中的產業鏈條上附著著或明或暗的各方利益攫取者,所以影響成熟商業模式建立的因素包括:醫學知識的專業壁壘和傳統醫療觀念的強大粘性、法律法規以及最重要的行政監管因素。
(一)醫藥產業鏈的國家體制監管
中國醫藥產業鏈的各環節受到多個政府部門的監管。由於行業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醫藥從上遊的原料藥及中藥材,到終端的零售藥店及醫療機構,都有相應的政府部門進行管制。相應的包括藥品價格管理、藥品招投標政策、醫療保障制度以及藥品審批等各方面的政策。
圖:中國醫藥產業鏈管制示意圖
這種產業的內生性質決定了醫藥行業的發展永遠是頂著風暴前行,政府和市場的博弈、市場和市場的博弈共同推動者市場的挪動。但,雖艱難,我們亦在兩方面看到了移動醫療的曙光。
一方面是醫療本身永遠有改革的需求,國家已經把移動醫療納入了改革體系的通盤考慮,《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部署的移動醫療項目涵蓋了遠程醫療、社區衛生、農村衛生信息化領域的多個試點示範工程,在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智能醫療是九大重點之一,同樣離不開移動醫療。同時,正在實施的國家重大專項「區域協同醫療服務示範工程」同樣離不開移動醫療的支撐。另一方面是網際網路本身具有推動改革的力量,這從2013年的網際網路金融可見一斑。
(二)醫學知識的專業壁壘和傳統醫療觀念的強大粘性
醫學知識包括中醫和西醫兩大系統,相對於其它具體某一門學科,醫學包含的信息量無疑是最為龐大的,醫學知識由現象到本質、由淺到深分為事實性的知識、規律性的知識和原理性的知識。事實性知識指健康機體的各種生理生化表現,疾病的症狀體徵,許多波譜圖像,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發現等等,研究這一類知識的包括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解剖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等;規律性知識如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特點,傳染病的季節性變化,抗原抗體反應、受體結合、新陳代謝過程等,研究這類知識延伸出生理學、病理生理學、流行病學等等;原理性知識包括離子通道學說、神經傳導學說、基因突變學說、DNA雙螺旋結構學說、自由基損傷學說、化學致癌學說等,包括生物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藥理學、毒理學等等;這些知識還僅僅是西醫學的部分,加上更玄的中醫學,構建了目前醫學的知識體系,複雜的知識體系使得人們只能依靠專業的醫生來解決專業問題。
其次,雖然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通過先進的儀器探索從宏觀的人體系統到微觀的分子機構,但是醫學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確定的,這也是人們為什麼更相信經驗豐富老醫生的原因。另一方面,無論是吃藥打針還是動手術,「平臺」都是自己的身體,這也導致人們在選擇治療方式上更為慎重,偏向於選擇更好的醫院、更好的醫生,這也導致醫療服務這種商品基本不存在患者討價議價的空間。
患者的心理往往比正常人來的脆弱,而移動醫療降低了患者心理上的安全感,移動醫療的主要優點是便捷、實惠,但是當這種便捷和費用的降低無法超過患者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移動醫療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三)法律法規因素帶來的準入問題和特殊醫患關係
醫療行為本質上具有民事性質,同時又具有不同於一般民事法律行為的特點:潛在的危險性、試驗性、一定的人身侵害性、公共性等。因此這種特殊的行為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國家對於醫療行為的行政監管,另一方面是醫生和患者存在特殊的民事關係。
醫療的行政監管首先是國家對於醫療執業主體的資格批准,包括醫療機構的資格、執業醫師的資格、執業藥師的資格、護士的執業資格。其次是對於醫療載體的管制,包括醫療技術臨床準入法律制度、藥品管理法律制度、醫療器械管理法律制度等。
醫生和患者之間特殊的民事關係亦需要雙方通過一定的法律進行規範,包括醫方的診療護理義務、轉診義務、病例製作保管義務、保護義務、療養指導之說明義務和保護患者隱私義務等。患者方則有支付醫療費用的義務和配合義務。但是中國目前特殊時期的醫患關係使得這些變醫療行為主體關係及法規為複雜。
在目前眾多的手機移動醫療APP中,患者可以問診,由相關的醫生進行解答,亦可以收費提供個性化的治療需求。但是這些APP,可能並不具備「合法」的行醫身份。提供醫療諮詢、開具處方等行為屬於行醫行為,而移動醫療所屬公司在沒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組織行醫行為,系行政違法,應受到衛生行政機關行政處罰,同時,其組織行醫的醫生也是違法行醫,如果造成嚴重後果,醫生可能構成非法行醫罪,承擔刑事責任。
三、跨界需求——醫療需求為核心,網際網路需求為媒介
需求歸根結底表現為:基於醫療市場的數據傳遞和信息互動運用。
醫療跨界:信息標準化傳遞
一、POCT 監測
POCT英文全稱為Point-of-Care Test,指在病人身邊快速診斷,因此又被稱為即時檢驗。POCT也常被稱為床旁檢測、醫生診所檢測、實驗室外檢測、分散測試、現場替代檢測、「衛星化」
檢測、患者自我檢測等。其檢測具有時間短,患者親歷等優點,因而能快速而恰當地進行診療、護理、病程觀察,進而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目前POCT已經廣泛應用在ICU、手術、急診、診所及患者家中。
POCT已被廣泛使用,血氣、心臟及腫瘤標誌物等是主要增長點。由於儀器便攜、操作簡便、結果及時準確等一系列優點,POCT已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應用較多的領域包括血糖、血氣及電解質、心臟標誌物、毒品及酒精、妊娠及排卵、腫瘤標誌物、感染性疾病、血及尿生化、凝血及溶栓等。
傳統診斷中,大量時間被浪費在樣本運送、前處理、組織、標記、錄入、分發等方面,核心反應及分析時間佔比極低。與之相比,POCT進行了步驟精簡,依靠其便攜及反應快速等優勢,POCT僅保留了診斷最核心的「採樣-分析-質控-輸出」步驟,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診斷時間,為患者在最佳時間窗口就診獲得了最大便利。以心衰或者心梗診斷為例,POCT檢測可在15分鐘內得到BNP、Myo、cTn-I等多項心臟標誌物的結果,而傳統檢驗科檢測需要1至2個小時。發病早期關鍵臨床指標的確證對成功治療是極為關鍵的,而POCT的優勢能得以最大發揮。
POCT產品由歐美國家率先研發成功並已得到廣泛應用。醫療費用壓力、醫療服務整合和新技術的不斷投入應用等因素不斷促進POCT行業快速發展。主要POCT市場龍頭企業包括Roche, Abbot, Inverness medical及Alere等。細分市場中,血氣/電解質檢測和心臟標誌物檢測是其中亮點。
不同POCT細分產品在美國醫院的滲透率也相差較大。血糖監測產品在醫院已長期處於完全覆蓋狀態,凝血產品也已超過8成,心臟標誌物醫院滲透率較低,同時增速最高,糖化血紅蛋白市場滲透率也較低,是未來血糖監測發展方向。
中國人口眾多、醫療資源差異較大,是POCT潛在的巨大市場。據估計2008年中國POCT市場規模達65億,年增速30%以上。但目前中國POCT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預計整體市場尚處於歐美國家九十年代水平,醫院等終端滲透率極低。產品基本被外資企業壟斷,國內企業僅上海奧普、廣州萬孚等少量POCT領先企業,2010年理邦儀器通過引進海外人才,也建立起了POCT產品線。
市場競爭格局方面,血糖儀中外資佔大半江山,國內企業逐步崛起。血氣分析儀則基本為外資壟斷。但是總體而言國內的POCT已經崛起了一部分企業,將受益未來的市場增長。
二、基因組測序
基因測序技術是指從人體的血液或者唾液中獲取個人基因全序列,從而得知個人在基因方面的缺陷,以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如癌症和白血病等。基因測序也可用於病毒等致病因子的結構分析,從而開發相應的抑制藥物。可以說破解了生物的基因代碼就破解了生物的本質。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對於基因和遺傳的發現獲得極大的突破,而在2000年以後,基因測序技術已從一項令人高山仰止的前沿技術迅速普及為生命科學常規技術。DNA測序成本下降的速度幾乎可與電腦晶片運算能力增強的速度匹敵——過去一個微生物全基因組DNA測序需要花費300-500萬元,而現在它的成本只有30-50萬元。DNA測序的發展不僅體現在成本的降低,更表現在高通量測序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這就為DNA測序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2013年全球基因表達分析的市場規模達26億美元,而2018年有望達到43億美元,2013-2018的複合年平均增長率為10.4%。2013年11月19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為美國的基因測序公司頒發了第一個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儀授權,並授權批准了配套通用試劑的臨床應用,為美國的基因測序技術產業化掃清了最大障礙。
我國《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完成10000種微生物、100種動植物基因組測序、發現約500個新的功能基因、轉化應用5個以上有重大經濟價值的基因或蛋白。按照每種微生物進行「基因組完成圖」測序的費用為30-50萬元來看,DNA測序帶來的市場容量達千億元,這還僅僅是DNA測序商業應用市場的冰山一角。
【未完待續:2014移動醫療深度報告(二)】
(本文作者為惠毓倫、賀菊穎、吳雅春、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