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杏林謝記者。他當過醫生,現在是記者。有人說:他是記者,他懂醫生。「追求有良知的健康資訊」便是他的微博籤名。
(@老樹畫畫作品)
對有的人來說,說話寫文章,就是做事、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生活中的一個環節。從事管理崗位的人對社會發聲,有意義嗎?
意義非凡。
玩網際網路的人,需要自帶流量。會發聲的管理者對企業發展會有更大的好處——邏輯思維的羅振宇在發聲、小米的雷軍在發聲、錘子的羅永浩也在發聲、聚美優品的陳歐也在發聲……
謝記者,武漢本地移動醫療網際網路公司高管,一位願意發聲的CEO。這篇有溫度的長文,乾貨很多。
註:本文原標題《山溝溝裡有沒有馬列主義?一個區域網際網路醫療網站的困境與出路》
寫一篇不錯、能看的文章,情緒最為激昂的時候不是好時候,因為話容易說冒頭;放冷了,麻木了,又是寫不出來。找到這個溫度平衡點,不容易。
作為一家區域移動醫療的核心工作人員,奔走學習是必須的。
(張銳的一次公開課)
張銳的公開課,我無意間聽過兩次,最近一次是億歐六月份在北京舉辦的一個會。他依舊言語犀利,而且課件做得甚好。聽他講課,有點很多年前剛接觸於丹電視講座的感受,聽的時候很過癮,聽完了又好像還是什麼不知道。我知道,於丹是做大眾科普的,她對論語的研究只有那麼深。對張銳來說,他的商業秘密和工作進度,是不可能在大廳廣眾之下發布的。
(王航在會議上演講)
就是在這個會上,無意拿到了王航的名片,看到名片上的頭銜是寧夏網際網路醫院負責人。我聽說的王航曾經是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這在當了六年兒科醫生的我心中,有很大的親近感。一直想去好大夫參觀看看,可惜未果。
億歐這個會是下午五點多聽完的,就和同事連夜坐臥鋪到了海寧。一夜硬臥的顛簸,人困馬乏,所幸烏鎮的清晨空氣清新,我們繼續看了廖傑遠的烏鎮網際網路醫院,也聽了熱衷網際網路醫療的藥界大咖吳曉濱、王磊的感受。2014年,輝瑞製藥在京舉辦創新E療大賽,好醫網有幸入闈前十名。吳曉濱為我們頒獎合影,我在東柵的小會議裡當面向吳總裁簡要報告了兩年來的進展。吳總裁笑了,拿著我的名片向周圍的人介紹。他在烏鎮會議上的一段結論我印象至深:截至目前,移動醫療無論是在業界,還是在社會,都沒有出現突破的東西。儘管如此,移動醫療作為發展方向,絕對是值得關注和投入的。
(王小寶寫的祭文)
之後國慶節期間發生的事,業內的業邊的人都知道了,不少的人是痛惜在心。到了頭七的時候,半夜看到了騰訊新聞哥王倩轉發的張銳遺孀「王小寶」祭文,更是讓人一詠三嘆、感慨良深。我至少在一線當了十餘年健康記者,人大可是搞新聞人眼中的一個高地。「王小寶」是張銳的小學妹,不知道學什麼的,她的文筆至情至性,非同常人。次日,我的同事章魚哥告訴我,他看哭了。
Rob Gonsalves作品
這一次,沒有人惡意消費這件事,是一件不錯的事。沒有什麼人借心肌梗塞、壓力抑鬱來做事件營銷,也沒有什麼人誇大創業者的心理壓力來對資本進行反攻清算。
在武漢各家醫院的急診科、心內科,想找出一批三十多歲就心臟病暴發的人來,很容易。四十多歲的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在人群裡肯定有個概率。
而無論是一個上班在崗的,還是一個全職在家的,他面臨的心理環境、工作環境大致都逃不出以下四類:單純、複合、複雜、跨界(混亂)。創業者常年處於跨界或者說混亂的工作環境和決策環境,他容易發病或者說「發瘋」,確實是很好理解、理所應當的。創業者需要理解、支持、幫助,但不要把什麼好事壞事都拿創業來說事。每個人,都不容易。
讓生者有永恆的愛,讓逝者有不朽的名。
還是來說說移動醫療吧。
先說幾個前置條件。
一、在這裡,我把移動醫療與網際網路醫療等同起來。目的是為了說話方便。移動醫療是網際網路醫療的高級階段,但不能說移動醫療是網際網路醫療的最高階段。移動醫療只是說,通過一個手機實現功能服務,或者說這些功能服務能在手機上呈現。我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最終階段,靠手機是遠遠不能實現的。
二、在中國,玩網際網路醫療玩得最好的就是莆系醫院及類似的醫院。他們玩得太好了,藉助百度這個入口,7*24的周到服務,終於玩到頂點——物極必反帶來的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不乏部分有智慧的莆系負責人在多年前就開始戰略轉型,期待靠技術靠服務靠管理賺陽光的錢,這次也被拖累進去了。重拾信任,他們有更艱苦的路要走。
從產業價值來說,以百度為入口的莆系服務,就是網際網路醫療的1.0版。自然,還有一些閱讀性的健康網站,在相當長的年頭了也賺了不少錢。
三、從2006年好大夫開始,從春雨醫生開始,從掛號網開始,從好醫網開始,閱讀性醫療網站的時代過去了。功能性網站,冒出了頭,挺直了身,想掌控天下甚至也接管醫院了。看病,是一個多麼複雜的社會功能呀,這幾年都冒出了20多家網際網路醫院。儘管,這些網際網路醫院,很多只是個噱頭,只是拿到了牌照,只是實現了很微末的某一個某幾個功能。可這個名字,就看出了投資人、操作者的志向。
也有微信公號說,中國有3000多個醫療健康類APP。以上這些大的小的、活過的沒落的健康、醫療、養生、中醫、運動、育兒等等的網站、APP、微信公號,我都納入視野範圍,來談一談哪些是能活好做大的。有一部分預計可以活好,但不可能做大,就不細緻展開談。
歸納問題,首先是設定分類標準,然後是合併同類項。對移動醫療設定分類標準,而且設計得簡潔、準確、有用,還有點難。
「 通過移動醫療、在指導的過程中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他認為「很值」。按產品功能分類,掛號、諮詢、買藥、慢病管理是最容易想到的。假如把客戶都看作病人或潛在的病人,以醫院為中點,可以按院前、診中、診後來分。
預診階段(院前),診前的輕問診、智能導診、精準分診,很多公司在做,個別甚至做得很大。
接診階段(診中),也就是病人來到醫院前後的一小段時間,主要是在院內(目前主要界定在門診內)的這段時間。可以做的事情有地圖導航、住宿預約、停車位導航預約、就診提醒、陪診、樓層導航。能夠直聯醫院HIS的公司還可以提供診間支付、取報告單等服務。這裡面更頂尖的公司可以打通醫保支付。
(同濟醫院神經外科的郭東生教授)
隨診階段(診後),好醫網上有一名高粘度專家、同濟醫院神經外科的郭東生教授,他認為移動醫療作為隨診工具是十分有效的。一名遠在恩施的患者,開顱手術後要選擇合適時機進行顱骨復位,他花費一天時間找到大夫,大夫只是看一眼就大致知道他該什麼時候再隨診、再手術。
自然,隨診階段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少,醫患互動、藥物指導、藥物配送、再次預約掛號、慢病管理、醫生上門服務等,取報告單是這個階段的剛需。
(協和醫院血液科黎緯明副教授,是位羽毛球高手)
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羽毛球高手黎緯明副教授,我和他做過深談。這個來自廣西的帥哥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好醫生,他願意為移動醫療和基層醫生付出額外的時間。他說,血液病是低發病,基層的一些醫院甚至沒有血液科,更匱乏專業的血液科大夫。很多在武漢治療回基層繼續隨訪診治的病人,往往會在用藥過程中遇到很小可他卻不理解的事情,費勁周折再次來漢十分不值。通過移動醫療、在指導的過程中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他認為「很值」。
Jungho Lee作品《Promenade》
人活著,最為核心的就是健康。所以,移動醫療需要滿足的幾乎是人的所有需求。我知道有的公司做營養餐訂製及配送服務,有的公司做護工篩選及管理服務,連我自己都曾想與法寶聯手,做患者的法律糾紛及看帳單服務。
此外,有玩硬體的測心率、測血糖、測血氧飽和度、測聽力、測健康體質等。有一次在光谷開會,聽武漢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楊國梁講,該院在嚴肅認真嘗試這一領域,還沒有看到合適的安全可靠的產品。
還有,還有,體檢網是一個大門類,中醫養生是大門類,育兒心經是大門類、女性月經是大門類、美容護膚是大門類。這幾類不深入醫療行為,用戶的投入回報可控,風險小、客單價高,或許能夠走得長遠。可是,可是,這些門類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呢?
以上說的都是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待移動醫療。而從醫務人員的角度來看,移動醫療可以分為三類:為患者服務的、為醫院服務的、為醫生(不僅僅指醫生,包括護理、病理等諸多技術崗位)服務的。
在好幾次推銷會上,我都誇獎過好醫網可以作為醫生助手:明天上午你有幾個病人,今天下午就可以知道。假如病人超過20個,你就可以提前喊上研究生陪著。假如病人少於10個,你就可以把要修改的論文帶上。由於沒有一家第三方網站可以跨平臺整合數據,其實這個功能是被我誇大了。這個功能只有醫院可以實現,可醫院的哪個部門有動力來做這件事情呢?
(10月15日,協和醫院150周年門急診管理論壇活動現場)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六,好醫網參與了協和醫院150周年慶系列學術活動中的門急診會議。上海華山醫院門診部主任王兵講解的門診信息化、網際網路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夠被超級醫院包養的移動醫療,能夠真正成為醫生助手的移動醫療,我認為是大有希望的。
自然,醫生助手又分為多個產品需求。滿足醫生的社會名望,為將來的多點執業、個人開業做鋪墊,是一類;滿足醫生的學術名望,我認為是醫生助手中最牛最強勁的功能,如何實現我扳著腳趾頭都想不出來;滿足醫生的社交需求、培訓需求、病例交流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
「移動醫療,得醫生者得天下」,無論通過什麼抓手,有較多數量的醫生活躍在這個平臺上,生存發展就有了很大希望。可這好像也需要一大筆錢,而且一時半會賺不回來。我聽說,優質醫生上傳一整套病例數據,平臺的獎勵就需要三五百元。
為什麼真正的網際網路公司搞不成移動醫療?
為什麼呢?因為,很花錢,很費事,還很不安全。
我想在下面這個小篇幅裡解決移動醫療不是什麼的問題。
協和醫院甲乳外科的黃韜教授快成神了。因為認識得相對早,更因為協和宣傳部黃部長支援,我跟黃教授有了一些寬鬆環境的面對面地交流。黃韜教授對我的激勵是,他願意為病人花費網際網路時間。可從發展策略層面,我從他身上提煉了三個知識點:
一、輕問診沒有太大出路。
一個不相干的大夫,即使主動回答某個患者的諮詢,也不一定能討到患者的好。就診,是要命的事情,他不知道你是誰,他為什麼要聽你的話。這個病人主動向黃韜發出諮詢,其他人的回覆都是「無效回復」,他想聽的是黃韜教授怎麼看。
其次,排除全國醫保沒有聯網的原因,就醫還是相對區域化的事情,當他問到你的時候他更希望找到你。山西大同礦務局醫院的一位大夫替我免費解答了某個問題,我會說這個醫生不錯,我也會想:這個醫生是不是很閒?我如何從武漢到山西找到他?
二、醫患關係緊張背景下的法務問題未解決,醫生的熱情不會高。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黃韜是在每周日晚上十點到十二點解答好醫網的病友諮詢。但他也告訴我,假如是他的老病人,他回答的會直接一些。假如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新病人,「我會十分謹慎,也就是說回答的保留一些,不能說那麼多」。
我有一位親戚是南京一家大醫院的影像科主任,他一次來漢開全國年會與我講到移動醫療。他說,上班已經十分緊張,下班後哪裡還願意再拿「碎片時間」繼續上班?即使院長批評過他,他下班後也輕易不願意做「遠程會診」的事情——雖然這家醫院在技術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畢竟沒有在現場,沒有親眼看到病人,而且下班時的心理狀態也不是那麼飽滿緊張,這個會診意見傳過去了,假如看錯了,算誰的呢?」他問我。
三、補貼營銷的策略,兩頭都討不到好。
有一次,我看到百度醫生對武漢市中醫院做補貼。通過他的平臺掛中醫院的號,免費。掛號三天內做點評和分享,平臺贈送10元現金紅包。我持續觀察了一段時間,曬單的人我好像沒有看到。
從兩個角度來看。
在武漢地區,看一次門診的醫療消費,估計在兩三百元甚至更多。住一次院的醫療消費在六七千元甚至更多。為了補貼我會主動去吃一碗牛肉麵,可沒有人會為了補貼去看一次病。何況,掛號費只佔整個不可預期、不可控制的醫療消費的微乎其微。
其次,哪怕是去醫院看自己頭頂新長的一根白髮,就醫也是一件隱秘的事情,沒有人會為了十塊錢去分享朋友圈。
補貼營銷的策略,對患者幫助不大。補貼醫生,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我說一句相對靠譜但無法提供證據的話,在武漢的優質大醫院,相當多高年資主治醫師和副教授以上,年收入應該在50萬-200萬之間。假如參與醫療投資當院長,估價達到5000萬的大夫我都見過。大平臺有錢可以補貼、可以培養付費習慣,小平臺要麼被拖死,要麼壓根找不到醫生。
我得出的結論是,滴滴打車的補貼模式,在移動醫療沒有效;曬單分享的模式,在移動醫療沒有效;共享經濟的模式,在移動醫療沒有效。
大醫院的好醫生,沒有服務動力,小醫院的閒醫生,沒有服務能力——誰來支撐活躍你這個平臺呢?
管中窺豹的希望在哪裡?
上一段說的「不是什麼」,這一段要說的「是什麼」。
滴滴打車,還是給了我很多啟發。他玩的這一套對出行來說,是十分有效合理的,而且實現的很簡潔。三個模塊,六個字:找人、做事、交錢。
在醫療領域,大家習慣了找人——交錢——做事。如今有了平臺保障,交錢和做事的位置,可以換過來玩。
所有移動醫療的公司,都是在「找人、做事、交錢」中找到自己小小的一環。現如今,所有想辦線下醫院的公司、所有申辦網際網路醫院的公司,心眼都大得想把這六個字玩全。因為,以前所有的移動醫療公司,都沒有介入醫療行為的核心——看病。
當然,在看病的時候,能把銀行引進來,能把保險賣出去,能把體檢管起來,就更好了。
最大的現金流水在看病。春雨醫生想辦N多家診所,我認為方向是對的。
找對人、做好事、交上錢。(此處省略一萬字。因為,找對人,看好病,交上錢,各可以成一長篇。)
病人在找醫生。輕問診是可以做的,重問診在隨診的時候價值更大。輕問診成建制收費需假以時日、有待醫改進一步深化。
杏仁醫生的創始人是一個會講中國話的老外,他隨口的一句話對我啟發大:美國也在做在線諮詢,他的醫患交互的醫,是指病人的家庭醫生,這個家庭醫生至少多次見過病人本人,對病人的基本情況有深度了解。在不方便見面的那一刻,採取在線諮詢是相對安全有效省時的,而且容易計費。在中國,沒幾個老百姓有自己的家庭醫生,這個場景下的網際網路醫患交互,是陌生醫患交互。信任體系沒有建立,支付體系更無從談起。這個問診,啥子時候能夠收到錢?要等!
醫生也在找病人。無論是同濟的教授,還是華山的教授,普遍反應自己專家門診接近兩成不是自己亞專科的病人,或者說不是最能體現自己診療水平的病人。如何為專家篩選出最為合適的病人,在醫生集團越來越多的時候,在多點執業越來越普遍的時候,在個人開業越來越豐盛的時候,能做醫生助手的移動醫療是有巨大價值的。這一天,也要等!
說到最後,也不能透底牌(還有董事會呢),但也不能空手道,什麼不說更加得罪人。好醫網這樣一個中等規模的區域性移動醫療網站,如何發揮他的價值呢?
我想,要堅守一條紅線、搭建二個入口、編織兩條內褲(庫)。
堅守一條紅線,就是繼續做好做優預約掛號。如今,地球人都知道預約掛號是賠錢買賣。可預約掛號是剛需,預約掛號是優質入口,預約掛號門檻很高、天然形成競爭力。好醫網一直以來的痛苦是有功能無產品,這個功能就是起步於2012年的協和醫院預約掛號。猴子掰包穀一定沒出息,在打磨產品的同時夯實功能,在優化功能的同時找準產品。
搭建兩個入口,除了微信和APP及網站入口,服務老年人的電話入口,也是必須的。
編織兩條內褲,一條是知識庫,一條是產品庫。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現實的知識庫,是BAT及平安好醫生、掛號網這樣的大平臺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這個做好了就是核心競爭力。產品庫則需求很強的商務合作和精算規劃能力,讓產品成為流量和廣告。
其次,我認為服務於某一個醫聯體或大型社區的視頻會診,是有重大價值的。這既需要行政資源,又需上千萬元的硬體投入。嚴格說,這是未來網際網路醫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做起來需要更大勇氣、更大能力。
其三,圍繞新型商業模式的社群營銷,讓自己活下去是可期的。
作者後記:謝東星,湖北醫科大學89級本科生,武漢晚報醫衛部主任記者,好醫網總編輯。此文大致花費了周日的三四個小時的時間,成稿於2016年10月17日零點17分。粗糙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行家批評指正,並以此向移動醫療的各位先行者、操作者致敬。
本文轉載自微信號杏林謝記(微信號:xdxdoctor),已獲作者授權發布。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小編。
為本地醫療圈加點料
微信號:hbchuyi
要互動?來撩~
微博@楚醫本尊
知乎@楚醫
這位湖北醫科大學89級學長
依然熱愛籃球
打球嗎?光谷光谷生物城隨時約
楚醫往期,總有一款適合你
↓↓↓